分享

公方彬:中国人的精神痛苦与精神出路在何处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7-11-06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博导

至少当下中国人的幸福感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匹配,即幸福感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不丰富,不充实。即物质的不满足与精神的匮乏并存,注定增强痛苦感。


要找到精神出路或精神归宿,无非几个选择:宗教信仰、世俗神化、文化导引。不管作何选择,都必须建立于规律之上。

首先是对人性要有深刻认识。完美的人是没有的,因此,要满足人对完美的渴望,同时避免因人类的弱小而来的恐惧,于是走上了造神的道路。通过塑造一个超验的偶像,让灵魂找到寄托,让精神找到归宿。这就是科学再发展,仍然有宗教信仰存在的理由和空间。

因为开启中华民族文化的先哲们,他们选择了有异于别人的道路,即在人世间寻找完美,以完美的人替代完美的神。然而,人本不完美,要把不完美变成完美,只能移花接木,或“层累式”神化。这就是孔子、关羽等人步步走上神坛的原因。

将原本的人神化,注定持续不断地受到各种挑战,这也是神化人保持神圣性十分艰难,必须依靠封建统治,以及习惯于下跪和仰视的人群。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王朝习惯于造神?为的是精神统治。哲学家黑格尔有一个思想观点与此异曲同工,或者内含相同的道理。“一个过于强调感恩的文化是不可能孕育出民主的,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即便造神运动在中国进行了几千年,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神,然而,当民众得到现代文化的启蒙,神化的人必然倒掉。倒掉合乎逻辑,问题在于依靠神化的人支撑的精神世界怎么办?如何才能找到替代品?这是一个重大问题。

看看中华民族的精神史,我们一直在寻求出路,比如倒掉一个重塑一个,周而复始。问题是时代越来越不支撑造神。这不是说人性不能美化,如果截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可以接近完美,但不能把整个人生都计算在内,因为在其尚未觉悟起来前,是存在正常人都存在的缺陷,甚至是人性中的丑陋。

上述特点的存在,决定了任何一个民族或社会,任何一个组织和政府,在建设自己的精神大厦时都必须权衡,必须作出选择和区分。你是试图将人神化来作为偶像,还是把神立起来(宗教),这是一个重大抉择。

从中国当下的精神体系建设来看,已经有自己的成熟的方式,这就是有异于西方乃至世界的精神建构模式,这就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信仰信念的精神系统,排除宗教而求人中之贤达,或者说以人中楷模来引领社会的精神和价值追求。

强调有异于世界,在于世界上原本有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也是这个模式,但因为社会主义政党失去政权,也就是失去主导精神建构后,模式转变。比如,苏联红军衣钵继承者俄军,其在苏共离开军队后迅速恢复宗教信仰,目前俄军官兵普遍信仰东正教。

选择人中贤达,连带的就是政党、政府和带有政治和精神色彩的集团,包括军队和警察。为什么西方国家可以丑化政党政府,为什么其影视剧可以把军队特别是警察塑造为反面形象?因为他们不代表高尚,而只是一种职业,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是宗教,丑化某个职业,只是产生戏剧效果,而不会冲击精神大厦。如果我们丑化党和政府,丑化军队和警察,久而久之便瓦解了我们的精神大厦。

作为非宗教传统的民族,尤其已经建构起独立的政治系统的国家,推行宗教信仰既不现实,又容易带来大的精神和社会冲突,继续靠树立楷模支撑精神世界,难度越来越大。

新的路径在哪里?或许就是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由此汇集和凝结其间的符合时代和民族要求的精神元素,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这个命题已经提出,但作为一个精神系统的建构,一定是伟大工程,需要集全党智慧,乃至全民族的智慧。好在有前例可循,这就是“轴心时代”希腊先哲构建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印度先哲构建了人与超验世界(神)的关系,中国先哲构建了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构建本质上都是文化构建。

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应当有这个信心,也应当作出就有的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