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新课引入
(4分钟) |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
学生积极回答:实验。 |
由学生熟悉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通过炼丹和炼金,人们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仪器,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发明了一些分离物质的有效方法。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学生认真聆听、体会。 |
【提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实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那么要学好化学实验,做好科学探究,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总结】会观察,勤思考,能迁移。 |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
仔细观察、多动手、多思考。 |
新课讲授
(39分钟) |
【陈述】所有一切都说明化学实验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会观察、操作、设计和评价实验。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探究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在实验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如何观察化学实验。
【展示投影】 |
观看投影,学习,理解。 |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因为是初学化学,所以先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化学实验。 |
【提供背景知识】教师演示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引导强调实验准备。 |
观察总结: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仔细观看,思考,猜想。 |
通过猜想,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以后探究题的解答奠定基础。 |
【指导观察】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将实验台上的蜡烛拿在手里,描述你看到的蜡烛。开动除舌头以外的所有感官,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引导体验】用手摸一摸,再捏捏,用指甲在蜡烛上划一下,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
仔细观察,记录。
(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可以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用手摸有滑腻感,用手捏蜡烛,感觉有点硬,但用指甲却能划出痕迹。 |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实验中应注意什么,观察什么。 |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比较蜡烛和水的密度可以采用什么办法? |
(3)将蜡烛切一小片放在水里观察,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小。 |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既让学生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探索精神和归纳、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
【引导观察】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
学生认真观察,总结。 |
1.蜡烛在燃烧时有没有声音?形状有什么改变? |
(1)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
(2)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 |
观察,思考,回答。
(3)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的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熔化,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
锻炼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推断能力。 |
4.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随时投影总结。 |
学生实验观察,总结。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
【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或玻璃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然后再用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
实验,观察,回答。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
【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引导】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
实验后回答: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
小组合作,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回答: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
锻炼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地观察和表述。 |
【提问】由此你能猜测白烟是什么吗?
【投影总结】
【提问】蜡烛哪儿去了?是消失了还是变成了其他物质?若变成其他物质?是什么物质? |
讨论,回答:白烟可能为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石蜡蒸气,由于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所以应该是石蜡蒸气。
思考回答: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
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加深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
【总结】通过我们这个小实验,你能总结一下石蜡的性质吗?
【投影总结】
【过渡总结】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学习的三大特点:【投影展示】 |
自由发言。
学生观看,理解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
【巩固练习】大家觉得这个实验好玩吗?那就请你从头至尾再“玩”一次,不过也请你再细致地观察和体会。
【投影练习】 |
学生高兴地再次实验。
学生解答。 |
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引导反思及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了哪些收获? |
学生根据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概括所得,自由发言。 |
培养学生及时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
课堂小结
(2分钟) |
这节课通过大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细致观察,我们认识了蜡烛的一些性质,了解了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更深一步地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的小组合作也非常值得表扬。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课后大家的任务是:参考教材中的表格,练习写出本次实验报告并预习探究实验二,在家中寻找替代品练习步骤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