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8月19日-改良盐碱地迫在眉睫(图)

 奔跑在成长路上 2017-11-06

改良盐碱地迫在眉睫(图)

改良盐碱地迫在眉睫(图)

改良盐碱地迫在眉睫(图)

  改良前的大同天镇县卅里铺乡兰玉堡村的重度苏打盐碱荒地寸草不生(上图),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玉米长势喜人(下图)。

  李 磊摄

  “阅读提示”

  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已经严重制约着我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导致近500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业生产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盐碱地改良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确保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每年改造10万亩盐碱地,利用10年时间完成100万亩盐碱地改良。

  1 450万亩盐碱地成绿色植物禁区

  有人称一毛不拔的盐碱滩为“秃头”,就是因为重度的盐碱荒地寸草不生,白茫茫一片堪称“绿色植物的禁区”。我省地处内陆,干旱、多风,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受地势、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造成全省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盐碱地约450万亩,主要分布在大同、忻定、太原、运城四大盆地,其中大同盆地面积最大,达到300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2/3以上。大同盆地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朔州市和大同市的8个县(区),其中朔州市约有200万亩,主要分布在山阴、应县、怀仁、朔城区,大同市约有100万亩,分布在浑源县、阳高县、天镇县、大同县等地

  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制约着我省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导致近500万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业生产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盐碱地改良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大面积改良和利用盐碱土地,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恢复退化生态环境和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张强对记者说。

  2 我省改良技术国内领先

  盐碱地的改良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盐碱地改良研究和技术推广,已经形成了在国内领先国际已达先进水平的内陆干旱型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在我国北方内陆盐碱区具有较高的示范推广价值。盐碱地改良后在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早在2000年,省农科院环资所就已经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合作开展了5年的盐碱地改良国际合作研究。该项目研制开发出5种盐碱地化学改良剂,并进行了国产化生产,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建立了化学改良结合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形成了内陆干旱型盐碱地改良技术规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项目研究成果目前已推广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等地,并在国家商务部的支持下成功输出到阿尔及利亚,在阿尔及利亚建成了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实现了盐碱地改良技术从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技术输出的三级跳,在国内外反响很大。

  2009年以来,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省科技厅和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省农科院环资所先后在山阴、怀仁、应县、天镇、浑源建成了5个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据省农科院环资所所长张强介绍,由于大同盆地主要以苏打盐化土和苏打碱化土壤为主,土壤内有大量疏水性钠离子,普通的灌溉排水改良措施很难将其淋洗到土壤下层,往往越灌溉碱性越强。要治理盐碱化土壤,必须采取化学措施、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省农科院环资所在不同类型盐碱区 (盐碱荒地、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轻度盐碱荒地)示范推广了新型化学改良剂、膜下滴灌、起垄种植、全膜覆盖、耐盐碱作物品种种植、微生物菌剂、盐碱地改良专用肥料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取得了显著效果。

  3 早日变“白茫茫”为“绿油油”


  在大同市天镇县卅里铺乡兰玉堡村的重度苏打盐碱荒地改良基地,记者看到成片的玉米、燕麦、谷子、糜子、蔬菜等农作物郁郁葱葱,在基地的盐生植物园里还有紫穗槐、榆叶梅、枸杞、丁香、连翘、景天、苜蓿等植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根本想不到这片土地曾经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地。

  2010年起,省农科院环资所在大同市天镇县卅里铺乡兰玉堡村的盐碱荒地上,利用脱硫石膏、DS-1997等化学改良剂,结合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耐盐品种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改良,过去一毛不长的盐碱荒滩变成了良田,玉米产量达到689.7公斤/亩,土壤PH值下降到7.8左右,盐分含量下降50%左右,土壤有机质提高30%以上。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盐碱地改良步伐,根据我省盐碱地实际情况,快速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后劲,在未来几年的盐碱地改良工作中,我们将在摸清全省盐碱地资源的基础上,对全省的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综合规划,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生态则生态,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张强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根据规划,未来将在全省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内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就盐碱地改良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多部门创新联盟,对盐碱地综合治理等重大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和示范推广盐碱地治理先进技术,通过集成创新,提高盐碱地治理的科学技术含量。

  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在盐碱程度较重的区域,种植耐盐碱的牧草植物如苜蓿、红豆草、毛苕子、沙打旺、羊草等,种草养畜,发展畜牧业,牲畜粪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发展循环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在中度盐碱区,大力种植甜菜、油葵、燕麦、大葱等耐盐碱作物。同时,可发展能源植物,如甜高粱、春油菜、竹柳等;在轻度盐碱区,种植耐盐碱玉米品种,发展盐碱地露地蔬菜,品质好、味道佳。在有条件的地区种植耐盐碱的中药材如甘草、麻黄、枸杞、沙枣,发展盐碱地中药材。

  本报记者 范 珍

  (范 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