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东北,在人们的心目中尽是天蓝地肥的景象 然而,在位于东北的嫩江平原西部 却有大面积的盐碱障碍土地 来看中化环境“施法”盐碱地 用环境科学助力荒地复耕 实现垄头金满地,迎来麦收季 在位于吉林西部的洮南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种在冰碴里的高筋麦王”喜获丰收。原本的盐碱荒地如今麦浪滚滚,过去农作物产量低的地区如今增产创收。而这得益于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环境”)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成立的“中化中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消减土地盐碱障碍和提升作物高效生产是盐碱地治理的两个核心科学技术,也是将低产盐碱旱田高效改良的解决途径。 △洮南盐碱地治理示范区小麦收获场景 嫩江平原上的“盐碱地障碍” “江东沃野千里、长白山巍峨多姿、棒打獐狍瓢舀鱼”这些都是东北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景象。然而,盐碱荒地与盐碱障碍土地却是东北嫩江平原上的一大难题,因盐碱化形成的具有耕种障碍的土地是成为地方乡村振兴的困难之一。盐碱化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更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导致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同时,盐碱地改良工作难度极大,具有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问题。尤其是吉林西部,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却土地盐碱化严重,导致可耕地少,农作物产量低。受当地气候限制,吉林西部过去的盐碱地改良工作效果一直不理想。 △未修复改良的盐碱地 “荒地变农田”,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盐碱荒地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经改良后种植利用,有增加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战略意义。多年以来,这些后备耕地资源的改良途径、有效技术及生产模式一直是“卡脖子”问题。 为解决盐碱地耕种障碍问题,中化环境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成立“中化中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并在吉林省洮南市建立低产盐碱旱田改良及其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科技样板——“盐碱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洮南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深化研发和优化技术体系,实现盐碱旱田改土、增产、提效的系统化目标,为盐碱旱地土壤改良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的定制化方案。 针对示范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及气候特点,中化环境确定了因地制宜的盐碱地改良技术,通过覆沙埋秸秆制造耕作层,同时利用中化环境自有的废弃有机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基础地力、开发地下水进行喷淋洗盐、淡化表层土壤含盐量,并降低潜水位缓解土壤盐分表聚。遵循让“荒废地改良,小田变大田,大田成良田,一年种两季,持续有效益”的路线。实现后备耕地资源复耕,一体化解决土地盐碱障碍和低产难题。 △进行田间工程:覆沙及混合混合全价营养修复材料 △田间喷淋浇灌洗盐碱 不但要向土地要粮,还要向科技要粮。在解决土地盐碱障碍后,实现高效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模式,并充分利用吉林所产饲料粮,留住所消耗的水肥元素,留住美丽生态。 第一季种植小麦。冰小麦是优质的小麦面粉原料,号称“种在冰碴里的高筋麦王”。第二季种植燕麦,燕麦可以粮饲兼用,是优质的饲草。发展燕麦种植,可以为吉林当地畜牧业提供饲料粮,有效配合吉林省正在实施的“秸秆变肉——千万头牛养殖工程”。 △示范区的麦田 △中化环境冰小麦产品包装 环境科学助力乡村振兴 中化环境通过修复吉林盐碱地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流程,帮助地方农户自己进行土壤改良,将先进科技应用在大地上。 中化环境通过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遵循“技术有效,成本低廉、可操作、可大面积推广、有后续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原则,助力吉林西部粮食发展,为盐碱旱地土壤改良和高效利用提供中化环境的定制化方案,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承担起“央企责任”。 让好土地助力乡村振兴 让中低产田转变为高产耕地 让家家户户“米袋子”更充实 让家家户户“菜篮子”更丰富 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