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茂林之家 2017-11-06

人类使用抗生素已有约70年历史。多数现代医疗手段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无法应对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够发挥功效。然而人们很少意识到,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对其束手无策。

尽管有时抗生素很有效,但我们应意识到抗生素同样也会干扰体内生态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平衡的体内生态系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认识,我们将学会如何节约自然资源,并认识到有害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需要妥善处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抗生素: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抗生素,其准确名称应该是“抗菌药物”。抗生素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有些抗生素也可用于寄生虫的感染。抗生素有的是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提炼出来的物质,比如人们熟知的青霉素就是从青霉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来的;有的是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物质,比如老百姓熟知的氟哌酸就是完全由人工合成的。

细菌:广义的细菌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狭义的细菌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人体致病,只有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引起感染性疾病,如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等。但绝大多数细菌是对人和动物是无害甚至有益的,像光合细菌、乳酸菌等。

病毒:是一类个体比细菌还要微小,结构更简单,只含单一核酸,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具有感染性, 它可以感染所有有细胞的生命体,引起的疾病十分普遍,如我们经常得的流感,一些小朋友出过的水痘等,还有很多严重致命的疾病像天花、艾滋病、SARS等都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

病原菌:又叫致病菌,指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等。

抗菌谱:每种抗生素(抗菌药)都有自己的抗菌范围,这就是抗菌谱,依据抗菌范围的大小,又分为窄谱抗菌药和广谱抗菌药。窄谱抗菌药指对一种或一类病原微生物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G (盘尼西林)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不仅能杀灭细菌,对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也有杀灭作用。

二重感染:即菌群失调症,指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由于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使用广谱抗生素时较易发生的二重感染有:伪膜性肠炎、口腔真菌感染、真菌性阴道炎等。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抗药性的产生使正常剂量的抗生素不再发挥应有的杀菌效果,甚至使药物完全无效,从而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并容易使疾病蔓延。

禁用:指禁止使用,即患者用药后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例如:有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史或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的患者,应禁用青霉素类药物。

慎用:指谨慎使用,能不用尽量不用,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或药

师的指导下使用。例如:老年人因肝功能逐渐衰减,在使用氯霉素时,较普通人群更易引肝功能损害,若无其他药可选而必须 选用该药时,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或做一定的检查,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停药。

一、认识抗生素

1. 抗生素的发展史

从首次发现青霉素至今,抗生素已发展成为13大类近200种的大家庭。让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研制抗生素的足迹: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能杀死致命细菌的青霉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制成了制服细菌感染的药品。

1944 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菌药链霉素,它能有效地治愈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32年合成了第一个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开创了现代抗菌治疗的新纪元。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用于痢疾、炭疽病菌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的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62年,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也开始应用于临床,现已发展到第四代。然而,抗生素的发展史就是细菌耐药的发展史,如果不合理应用抗生素,面对感染,未来我们将无药可用。

2. 临床有哪些常用的抗生素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种类繁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

② 头孢菌素类,如:一代的头孢唑啉,二代的头孢呋辛、头孢克洛,三代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四代的头孢吡肟等;

③ 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

④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⑤ 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

⑥ 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⑦ 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⑧ 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由于其疗效好,毒性小,成为临床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的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谱非常广,作用非常强,主要用于重症感染;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可作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替代品;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由于副作用较多现应用较少,仅作为二线用药;喹诺酮类应用也相当广泛,其抗菌作用也很强大,不过儿童不宜使用;硝基咪唑类一般用于厌氧菌、寄生虫的感染。

3. 抗生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影响等。在不同的个体,这些不良反应的表现方式和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服用抗生素会使你的天然肠道细菌平衡被打破,这可能会导致长期的腹泻症状。

① 对肾脏的损害

通常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头孢噻啶及高剂量喹诺酮类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继而出现血尿,少尿。发现肾损害后及时停药,大多可逆。

② 对肝脏的损害

通常抗生素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生素损伤,可致肝损害的药物有无味红霉素、利福平、磺胺类、异烟肼、四环素类等。

③ 对胃肠道的损害

各类抗生素,尤其是口服给药者均可由于药物本身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也是胃肠道反应原因之一,如林可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也可引起腹泻。

④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均可损及第八对脑神经,可致听力或前庭功能损害,喹诺酮类可引起兴奋、失眠等,在肾功能不全、有癫痫等病史的患者尚可发生抽搐等严重反应,氯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可致精神症状发生。

⑤ 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氯霉素、磺胺药、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有可能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中氯霉素所致者为多,严重者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且不可逆。

⑥ 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大剂量林可霉素静滴可引起晕厥、心跳呼吸停止,红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等静脉给药时易发血栓性静脉炎。

⑦ 造成营养不良

应用四环素类、磺胺类等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胃肠道的动力.还降低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其合成维生素B、K等缺乏,出现口腔黏膜疹、舌炎、肛门刺激症等。

⑧ 其他

四环素类可致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及骨骼生长抑制,喹诺酮类可导致骨关节损害,对幼龄动物可引起负重软骨病变,导致疼痛和跛行。

二、滥用抗生素

1. 不良反应的增加

抗生素虽可防病治病,但也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致残或危及生命。抗生素与多数化学药物一样,几乎均有一定不良反应; 用得合理即为“药”,用得不当反成“毒”,即所谓“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尚且可发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更将造成严重甚至灾难性后果。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在医学上,他们被称为“药源性致死”。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药吃死的。其中,40%死于抗生素的滥用,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名左右,50%与药物有关,其中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损害者高达83%;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 “超级细菌”的产生

现实生活中,抗生素被许多人当作是包治百病的妙药,一遇到头疼脑热或喉痒咳嗽,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点抗生素,而对滥用抗生素产生的危害却知之甚少。由于抗生素的过量使用,导致其耐药性增强,使有些细菌发展成为“超级细菌”。这些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体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如果我们追溯现代医学发展的源流就会发现,细菌耐药性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早在1941年青霉素刚投入临床应用,1942年就发现了“耐药性葡萄球菌”。人类在和细菌斗争的过程中,一直设想只要有一种耐药菌就开发出一种新抗生素,然而事实证明,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对这些“超级细菌”,人类几乎无药可用。

3. 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

由细菌引发的疾病曾经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对每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耐药菌的出现严重降低了感染性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病人死亡的危险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已经刻不容缓!事实证明, 对抗耐药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其耐药性的产生。抗生素使用和耐药性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抗药性的产生往往与抗生素的广泛和盲目使用有着密切关系。

4. 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

由细菌引发的疾病曾经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对每一种感染性疾病应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耐药菌的出现严重降低了感染性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病人死亡的危险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已经刻不容缓!事实证明, 对抗耐药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其耐药性的产生。

5.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当今有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全球将面临抗生素无效的尴尬境地,好像又回到了以前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后抗生素时代”。2011年世界卫生日(4月7日)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直指全球出现的滥用抗生素现象。如果不采取紧急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世界将可能进入后抗生素时代。后抗生素时代如果来临,人类感染上病菌之后,医生也将束手无策,因为病菌已经强大到无药可医。

三、抗生素与环境的关系

1.抗生素是如何进入环境的

抗生素除了用于人类和动物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同时也被作为促长剂和饲料添加剂在集约化畜牧业和养殖业中大量应用。水、沉积物和土壤是三大重要的环境介质,也是各种污染物的源头和载体。目前环境抗生素残留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的医用抗生素和兽用抗生素,通过医院污水废物、使用者粪便、畜禽与水产养殖废水废物以及生产企业的工业废水废料排放、垃圾渗滤液污染、粪便农用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

医院和家庭自用的医用抗生素,大都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利用而随排泄物进入污水或直接排入环境。抗生素也经过集污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然而,现代的污水处理技术很难将抗生素微量污染物完全去除。

主要用于预防、治疗动物疾病的兽药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业中以小剂量长期添加于动物饲料,起到刺激动物生长和促进增产的作用。在水产养殖中也被广泛使用,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混合于饵料中口服或药浴浸泡。

抗生素通过人畜的粪肥施用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其进入土壤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喷洒抗生素防治水果、蔬菜和观赏性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是抗生素进入土壤的另一重要途径。

2. 环境中抗生素的危害

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可诱导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基因而导致耐药致病 菌的出现,耐药致病菌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尤其是具有多药抗性的超级致病菌。抗生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除了与其自身的化学性质,使用剂量有关,还与土壤吸附及植物品种等有关。抗生素还能被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从而使食物链上的动物及人体内抗生素产生蓄积,诱导耐药性的产生。

水产养殖使用的抗生素大部分直接进入水体和底泥,抗生素在底泥中的累积可危害水体沉积物中的生物。

抗生素对昆虫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如水蚤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比较敏感,而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在环境中的滞留,对周围其它昆虫也有强大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四、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1. 正确认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异同

① 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在治疗上有何不同?

当我们不慎被致病的细菌感染时,应及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应注意早期、足量、足疗程,否则容易病情反复并产生耐药性。打个比方来说,入侵的细菌就好比敌人的军队,而抗生素则是我军的将士,要想让我军获胜,就应趁入侵的细菌还没有大量繁殖的时候,派出足够多的“抗菌药将士”,将细菌全数歼灭, 否则,一些漏网的细菌会再度繁殖并学会“抗菌药将士”的作战方式,而导致“抗菌药将士”的失败。

病毒感染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因为病毒寄生在我们体内正常的细胞中,凡能杀死病毒的药物,对其寄生的细胞也多有损害,故仍以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和缓解疾病症状为主,疾病早期可选择抗病毒药物治疗。幸运的是多数病毒性疾病均能自愈,像我们经常得的感冒,一般一周左右可以自愈。感冒伴随的一些发烧、流涕、咽喉痛等症状,正是我们体内的防御细胞与病毒斗争的结果,这时我们可以用点速效伤风胶囊或者美息伪麻(白加黑)等感冒药来缓解这些不适症状,而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是完全无效的。

② 如何预防细菌、病毒感染?

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可以通过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来达到预防的目的,如:勤洗手、勤换洗、勤通风,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经常锻炼身体, 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此外,有些病毒感染,免疫预防也是重要且有效的措施,如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2. 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①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抗生素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够包治百病,病情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应由医生做专业判断,不能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的处方。此外,抗生素是处方药品,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形下千万不要自行购买, 以免服用后无效果又容易出现副作用。

② 按时按量用药

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使用,这是对付细菌的一大要诀,目的是要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不给病菌苟延残喘的机会,如此才能有效的将细菌彻底杀灭。不要感觉好一些了就不吃或者少吃,抗生素的使用有自己的规律, 比如青霉素类、头孢类一般需要每天给药2-4次,而阿奇霉素只需要每天给药1次,疗程一般都需要使用3-5 天。因此,在没有医生许可时,不应随意终止服药,避免吃吃停停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病情复发。

3. 抗生素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① 避免食物对抗生素的影响

食物会影响某些抗生素的吸收并直接影响其药效,所以为了保证抗生素的最佳浓度,就医时可向医生或药师详细询问药物的服用方式,明确饭前、饭中还是饭后服用。如阿莫西林可被芹菜、韭菜等食物的纤维吸收,从而减少其在胃肠道的浓度,所以口服该药时最好空腹时服用。

②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就医时,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目前正在使用的药品,这将有助于医生针对其个人情况开具处方,并尽可能的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多西环素片和钙片同时服用, 既影响多西环素的吸收,也影响钙片的吸收。

③ 出现副作用时

是药三分毒,就医时,患者应当主动咨询医生或药师所服抗生素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若服用药物时出现红疹、瘙痒、严重腹泻等不适,应暂停用药并尽快就医。

4. 特殊人群用药(包括孕妇、儿童和老年人)

大部分抗生素是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的或者不经肝脏代谢直接以原型的形式从肾脏排泄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还不健全,药物代谢及其排泄速度减慢;孕妇腹中胎儿器官发育不全,对药物分解、解毒能力差,排泄减慢,再加上发育中的胎儿敏感性强,尤其是妊娠头3个月胎儿最易受影响。老年人肝、肾功能出现生理性衰退,对药物的耐受能力较成年人差。所以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等人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当慎重选择。

儿童及孕妇: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孕妇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此类药物能与新生成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可逐渐变成无荧光的棕色沉着,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俗称“四环素牙”,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幼儿的骨骼生长。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18岁以下的儿童禁用,此类药物可使儿童骨骺软骨细胞提前骨化,不仅影响儿童长高,还易引起负重

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有引起胎儿和儿童听力损害的可能,孕妇及儿童应当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可影响胎儿和婴儿生长发育的抗生素,如必须使用,可选用较为安全的青霉素类药或者头孢类药物。哺乳期妇女也可选择喂奶后服药,以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老年人:氨基糖苷类主要经肾脏排泄,老年人肾功能低下,排泄减慢,可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所以老年人最好不用,必须用时要注意减量;青霉素近年来使用剂量越来越大,但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可引起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等症状,老年人使用该类药物时应注意减量、延长给药间隔。

5. 纠正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① 不要认为抗生素就等同于消炎药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前者可用抗生素治疗,主要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而起到消炎的作用,而后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或选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是改善

症状。

② 不要认为抗生素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每种抗生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有的老药疗效肯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如红霉素,它对于军团菌(细菌中的一员)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这些病的效果就不如红霉素。另外,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所以抗生素的使用主要是根据感染的病原菌选药,并非越贵越好,越新越好。

③ 不要认为广谱抗生素一定优于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抗菌范围广,患者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二重感染等不良反应,主要适用于未明确感染原的重症感染。如果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够明确致病微生物,则最好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生素,否则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如肺炎的患者痰培养结果是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那么就只需要用青霉素治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三代头孢菌素类的或者抗菌谱更广的抗生素。

④ 不要认为抗生素用的种类越多,就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一般来说,如果单用一种抗生素能覆盖病原菌,则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比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单用青霉素治疗或者头孢菌素类药物即可达到较好治疗效果,联合使用其他药物, 不仅不能增加疗效,有的还可能降低疗效,甚至导致一些毒副作用或者诱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也越高。

⑤ 不要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生活中95%以上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对于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后在药店购买感冒药的同时,会习惯性的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病毒性感冒早期使用抗生素既是浪费也是滥用,还会增加细菌的抗药性,给下次细菌的来袭敞开大门。不过,如果病毒性感冒引起了气管炎、肺炎等由细菌引发的炎症,或者患上的是细菌性感冒,则需要使用抗生素。在我们使用抗生素前,应当有这样一个意识,先去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若是病毒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偏低,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往往会升高,所以我们要确定有细菌感染时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⑥ 不能发烧就用抗生素

人的正常体温是36〜37℃左右(腋窝体温),如果高于37.2℃,则称作发烧,也叫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 如风湿病)、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发热,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如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或风湿病等引起的发热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此外,即使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应由医生做出专业判断后再用药。

⑦ 不能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起效有一个时间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抗生素起效的时间一般是2〜3天,连续使用3天后无效或者疗效欠佳才考虑更换其他的抗生素。此外,给药途径不当(如口服庆大霉素片只能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对其他部位感染无效。因其在肠道基本不被吸收。)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既会伤害身体也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⑧ 不能一旦有效就停药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看不到效果;即便见效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疗程。如果有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的作怪而反弹,这时又需要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更易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如肺炎患者,大多数患者抗生素疗程需要7〜10天或更长疗程,即便患者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治疗疗程也不得低于5天;再如肺结核患者, 疗程一般在半年以上,这样可避免病情的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