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幽州台歌》:巨人式的悲怆(王帅)

 老刘tdrhg 2017-11-06

2017年8月专辑9月专辑已出,欢迎选用!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作文专辑、9月试题分析专辑、12月分类练习专辑、4月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3602424805(手机)

====

《登幽州台歌》:巨人式的悲怆

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王帅


简介: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 中学中级教师 主研高中语文教学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人喜欢登高望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人登高的情怀,往往和当下所处的境况有关。这境况常常是不尽如人意,又无法改变,只能借“高处不胜寒”来表达自己的遗世独立。登高者心怀忧虑,看到大好河山皆和自己无关,想到千山万水皆和自己无情,总会感慨一番。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是登高诗中的佳篇,以悲慨情深取胜。诗人创作这首诗时,恰逢仕途失意,不被重用。在登台前,他觉得自己是古往今来,第一倒霉人,第一怀才不遇之人。但是,登上幽州台后,诗人眼界顿时开阔,心胸和境界也逐渐扩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前一后,一古一来,“古人”指向过去,“来者”指向未来,那么,现在呢?现在自然唯陈子昂自己所有。“往之不可谏,来者不可追”,只有“怜取眼前人”,只有享受当下的良辰美景。可是,看看周遭汲汲功名之人,又有几人能有此觉悟。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和自己无关的东西,拼尽全力,却独独忘了享受当下。诗人不禁慨叹,不要囿于过去的成败得失,也不要幻想未来的荣华富贵,因为,那些都是“不见”。此时,唯一能见的便是这眼前风景,这欣赏风景的闲适心情。诗人不见古人,不见来者,他见的是谁?见的是自己。他在和心灵深处的自我对话,探寻那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有了这样的质询,诗人开始了他的天问。他的眼界不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而是想到了悠悠的天地。天广纳万物而不争,地负载万物而不语。不管你念与不念,见与不见,天地都亘古不变,千年不倒。相较于天地对众生的包容,诗人感到人类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自然的面前,人类犹如天地间的沙鸥,微不足道。“人定胜天”的狂妄害得人没有了敬畏之心,没有了畏惧之感,最后,只能自食其果,被天地自然狠狠惩罚,甚至抛弃。诗人悟到了天地的广博,自我的微小,“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是一种凄恻的感受,胸中满怀悲怆,这和由于失恋或者生活中的挫败引起的悲伤不可相提并论。它是顿悟后的激动,是饱满的情绪,是心灵的激荡,是终得天地之道的精神升华。

李叔同在临终前,四个字总结自己这一生:悲欣交集。这四个字正是诗人陈子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最佳写照,诗人“涕下”,落泪了。泪水并不只代表悲伤,诗人的泪还蕴含感动和喜悦。他实现了和天地的对话,做到了“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这种精神上的升华所带来的震动令人悲怆,这是“巨人式的悲怆”。

一个“独”字展现了诗人的激动,只有我见了所有,前两句是见自我,与心灵深处的自我对话,第三句是见天地,最后一句是见众生。“独”和众生相对照,独有我得道,诗人不止于此,所以生发出怆然之感。他希望独善其身,但是,他更希望兼善天下。诗人的格局由自我的狭隘变为兼怀天下的广阔,诗人也由一个怀才不遇的小我变为心忧天下的大我。

诗人哭了,这一哭,便哭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慷慨悲歌,哭出了一位纵横千古的巨人。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