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法。四季交替规律,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也要随着四季的变化,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气;秋冬养阴,以助收藏之气。“养,供养也”,顺应四时变化供养人体所需的阴精或阳气,人才得以长寿,颐养天年。 图片来自网络 春夏气温升高,人体的阳气也会随之而旺盛。昼长夜短,活动量增加,消耗阳气也会增多。加之人们食用各类生冷瓜果,冷饮雪糕,避热就寒,也消耗部分阳气,有时造成腹痛腹泻。进入秋冬季节,由于太阳位置的偏移,气温逐渐下降,天地间阴气偏盛,人体的阳气也收敛在内,不作过多消耗,以便保持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而阳气要收敛在内,需要阴气的含包。而人们祛寒就温,食用牛羊肉类、辛辣温燥食物来暖身,另外衣物厚重,室内温暖如春,也会耗伤过多阴气,以至于阴虚生内热,阴气不能潜藏包含阳气,阳气耗散外浮,造成风热感冒、上火等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