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征文大赛作品展播(31)|贾六金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儿科病证经验举隅

 乐乐书屋 2017-11-06





本次新媒体征文大赛系列活动由光明日报教育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承办,北京龙诚自然科学研究院、山西昂生医药集团张仲景学院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协办。




摘要:《伤寒杂病论》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被众多医家广泛推崇,获得诸多赞誉。贾六金主任医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山西省名中医,在长达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诊治小儿肺系、脾胃病证及难治性疾病。他在临证和教学中多次强调医者应加强对经典的学习和应用。他提倡组合思维,喜用复方,多将经方与他方相合加减应用,多获效验。现仅介绍两例典型案例以兹说明。


关键词:贾六金;经方;儿科病证

 

《伤寒杂病论》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被众多医家广泛推崇,获得诸多赞誉,华佗读之,称其为“活人之书”,喻昌诵之,赞其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它“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可见其之旺盛的生命力及深远的影响力。贾六金主任医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山西省名中医,在长达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诊治小儿肺系、脾胃病证及难治性疾病。他在临证、教学中多次强调要加强对经典的学习和应用,提倡组合思维,喜用复方。现仅介绍两例典型案例以兹说明。



01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治疗肺炎喘嗽



沈某,男,4岁,于2017年1月23日,以肺炎12天为主诉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名医堂。患儿于1月11日在古交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经12天治疗,疗效不佳。患儿体温波动于38~39摄氏度,咳嗽气促、有痰色黄而稠,近1周出现纳差、神疲、嗜卧,大便秘结,4日未行,于昨日使用开塞露通便。查其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肺部听诊可闻及双肺呼吸音粗,散布痰鸣。经四诊合参,诊断其为肺炎喘嗽,证属痰热闭肺,正虚邪恋,需治以清热涤痰、宣肺止咳,佐以扶正。方用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处方如下:炙麻黄6g、杏仁8g、生石膏12g(先煎)、黄芩8g、瓜蒌8g、麸炒枳实8g、陈皮8g、茯苓8g、姜半夏6g、胆南星6g、太子参8g、川贝母8g、焦三仙各10g、炒莱菔子8g、炒苏子8g、甘草6g,10剂。每日一剂,水煎服200ml,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即热退咳止,患儿诸症皆消。患儿家长对其药效赞不绝口,直言今后再不以西医输液疗法为治疗首选。因患儿平日纳差、大便秘结、易外感,又考虑到其为病后恢复期,贾老予其自研方“复感灵”6剂,续调理。


体会:肺炎喘嗽此病好发于婴幼儿,是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居多。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支气管肺炎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细菌和(或)病毒感染,发病前多数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本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频繁、气促、肺部固定中细湿啰音以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吐泻等全身症状。临床上多见几经西医治疗而未获痊愈或短时期内反复发作的此病患儿来寻求中医诊治,其多视此举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可不料却找到了真正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上述患儿就是如此,来诊时仍咳嗽气促、有痰色黄、热势较高且多日不退,经大量抗生素等治疗后“伤敌未达一千,却已自损八百”,患儿已出现神疲、嗜睡等正气损伤的症状,故辨证属痰热闭肺,正虚邪恋。用方随之变化,在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之基础上再加太子参等,驱邪与扶正并举。



麻杏石甘汤为仲景治疗肺热咳喘的经典方,原文第63条和162条写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生石膏而成,虽寥寥四味,清泻肺热之功却不可小觑。贾老曾强调此方用时药味要全,缺一不可,用之不仅可缩短病程,石膏此味药更是消除啰音的关键药。方中麻黄辛温、微苦,为肺经专药,可“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本经逢源》);石膏有白虎之名,味辛甘性大寒,制火邪,清肺气(《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二者相配,用量宜麻黄轻而石膏重,清宣肺中邪热;杏仁气温,味甘苦,气薄味浓,可升可降,与麻黄相合可利胸中气逆而喘促(《药鉴》);甘草一可入凉剂以泻热,二可调和诸药,制约凉药之寒性。《长沙药解》亦分析本方,谓“麻黄泻卫,甘草保中,杏仁降其逆气,石膏清其郁热也”。清气化痰汤则由黄芩、瓜蒌、麸炒枳实、陈皮、杏仁、茯苓、胆南星、姜半夏组成,主治痰热咳嗽,具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的功效,合用之可谓“强强联合”以增其效。又稍加太子参、川贝母等品以补脾益气、清热化痰,扶正以驱邪外出。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解热、镇咳、抗菌及免疫作用,其中石膏可以减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肿之作用。


02茵陈蒿汤合平胃散治疗新生儿黄疸


某女,28天,于2015年2月23日,以面目黄染25天为主诉前来就诊。此患儿自出生后3天发现面目皮肤黄染,随时间推移黄疸日渐加重,曾就诊于儿童医院诊断为新生儿黄疸,未明确病因。住院给予蓝光箱照射及静脉点滴茵栀黄注射液退黄治疗,效果不显,遂来诊。来诊时患儿精神不振,面部皮肤、巩膜黄染,吐舌,纳乳尚可,大便稀溏,日泻6~7次,舌红苔白厚腻,指纹淡紫于风关。体格检查:颜面皮肤及巩膜黄染,躯干皮肤轻度发黄,腹软,肝脾无肿大。辅助检查:经皮测胆红素仪测得胆红素值15mg/dL。贾老诊断其为胎黄,属湿热阻滞证,当清热利湿退黄,予以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加减。处方如下:茵陈6g、栀子3g、苍术4g、厚朴4g、陈皮6g、板蓝根4g、五味子4g、茯苓4g、泽泻4g、砂仁4g(后下)、白蔻仁4g(后下)、甘草3g,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少量频服约30~40ml。


二诊:服药一周后,患儿肤面目黄染明显消退,大便尚调,舌淡红苔白厚,经皮测胆红素值降至8mg/dL。处方:首方茵陈加至8g,加黄连1.5g以巩固疗效。


体会:新生儿黄疸是以初生婴儿皮肤、面目黄染为特征的疾病,古称胎黄,也称胎疸。本病是新生儿时期常见、多发疾病,临床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可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疗;病理性黄疸,多见于早产儿、多胎儿、虚体虚弱的高危儿等,可由不同疾病引起,积极诊治预后尚好,若重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临床中我们接诊患儿多为已于院外接受过光疗、口服茵栀黄等多种治疗方法后皮肤黄染扔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颜色较鲜亮者,其多伴有精神不振,大便稀溏,次数增多,舌苔厚腻等症状。贾老据此辨证其属湿热阻滞,处于湿重于热之阶段——“湿不祛、热不清、则黄不退”,故用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加减以达清热利湿、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



茵陈蒿汤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两条论述,一是《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二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正如仲景所言,“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故方中茵陈重用为君,因其“能主黄疸而利水”,祛湿热于小便。栀子泻火除烦、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与茵陈同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又因栀子苦寒伤胃,故使用之时用量宜小。此方不用大黄,是因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之力较猛,不宜与便溏者,恐伤其正气。苍术、陈皮、厚朴、甘草,此为平胃散,取其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此外,加入茯苓利湿而不伤正,泽泻泄热渗湿利水,宣通内脏之湿,此处有取五苓散之意,但又有不同,不用桂枝,因其气热、味辛甘,影响清利湿热。一般不用白术,因其燥湿力弱而止泻力强,若大便转硬则不利于排黄。砂仁辛散温通、化湿醒脾,蔻仁辛温行气、芳香健胃,两者相须为用,宣通三焦气机。对于湿滞中焦,患儿出现纳少、便溏、苔白厚腻等脾胃病症时,贾老多喜用砂仁、蔻仁相配,二者为芳香化湿药,能升能降、行气化湿,均需后下。又加之板蓝根能入肝胃血分、苦寒清热,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使泄中有补,有扶正之效。综观全方,集苦寒(温)燥湿、淡渗利湿、芳香化湿于一体,寒温并用、升降同调、辛苦芳淡相合,着重于祛其湿以清其热而退其黄,杂合以治,各得其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栀子均有利胆作用,其中茵陈作用更显并可保肝,而栀子可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且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茯苓、泽泻有利尿作用,五味子、板蓝根,可有效降低转氨酶、保护肝细胞、促进肝脏的解毒过程。而砂仁、蔻仁芳香化湿之品能够明显促进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祛除肠胃积气。



本方在临床运用中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后期仍需注重调理脾胃,并且患儿母亲亦需注重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次喂哺。


从医临证五十余载,贾老深谙经典、辨证精准、用方灵活,除上述经验外还多用葛根芩连汤合猪苓汤治疗湿热泻,用小青龙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肺寒咳嗽等等,于临床实践中均屡用屡验。贾老提倡将组合思维运用到辨证施药中,临证多喜复方,将经方与他方相合治疗疾病,谨守病机,寓法于方,每每可收获良效。


作者:王逸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