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挖个水塘就能有鱼?鱼是从哪里来的?

 大成净化图书馆 2017-11-06

这种情况在海南见过,初中时候家里承包地种荔枝,在一个荒山上,父亲雇人挖了一个池塘蓄水,长约30米,宽约20米,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加雨水,周边两公里内都没有小溪或者河流。但是神奇的是,在池塘建成一年半后的暑假,我到荔枝地过暑假,却发现池塘内居然出现了虾、螃蟹、海南细齿塘鳢、七星鳢、鲶鱼等水生鱼类、甲壳类。当时就以为是池塘内进化出了水生物,但现在看来,估计是地下水或者小型风暴、台风带来的鱼卵吧。

ps:这些水生物比较单一,也就是以上几种,不存在鲤鱼、草鱼、鳙鱼等常见鱼类。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七星鳢异常多,而且体态大过溪流、湖泊传统生存模式下的鱼类。

生命的诞生要有诸多非常苛刻的条件,虽然都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如果只有水也不可能会有生命。

你可以把还没出现生命的地球看做是一个大水池,地球的历史超过46亿年,而最早的鱼类出现在4亿多年以前,也就是说过了足足40多亿年这个大水池里才有了鱼。而这还不是说有这样一个大水池就必然会出现鱼,生命的起源是一个相当漫长、复杂和偶然性极大的过程,不是说忽然有一天水池里就有了鱼。至今人类都没有搞清楚这个过程,甚至于地球最早的有机物是地球这个封闭环境的产物还是彗星、陨石这些外界因素带来的都尚且不明确,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关于生命起源的书看看。

这是要讲进化论的节奏么?

好吧,从理论上来讲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这个可能的几率小到几乎不可能。参见量子理论。

如果小到几乎不可能的几率真的变成了现实的话,很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形。

我们假设这是一个超级大的水池(大到看不见它的边际),同时水池里面有丰富的有机化合物(什么?水池里面只有H2O?你该不会想要我把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小朋友们的形成全部讲一遍吧!)。自从这个水池形成以后,每天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冷热交替(你能感觉到么?这是水池的脉动)。自从了有太阳,就有了能量,这种周期性的能量给水池带来了生命力,即便这个水池现在还没有生命,但是你能感受到那种节奏,一起,一伏,一起,一伏... ...

忽然有一天,一个晴天霹雳!一束闪电直接击中水池,这带来了不期而来的高能量,这种高能量直接让有机化合物的键基和分子形态发生了改变,它发生了重组!这种重组带来了新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有机化合物具有更新的特性:它竟然可以在白天(温度恰好适宜,吸收能量的顶峰)的时候自我断开某个键基(不理解的童鞋参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虽然不是一个级别上的概念,但是应该可以理解这种接受能量然后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这下牛B了。这个有机化合物在白天的时候就把自己分割为2部分,然后分别游离,到晚上温度下降的时候,就和最近的另一部分聚合在一起。感觉到了么?生命的迹象?没有?好吧。这时候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这时候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更牛B的有机化合物,它竟然可以在白天游离的时候寻找就近的某种有机化合物契合,而不仅仅是等到晚上才能契合。而且白天的契合不需要寻找同类的另一部分,而是可以利用其他的只要能契合的一切原料。在契合的过程中可以释放一定的能量。

-------------------------------------------------------------------------------------------------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生成了一种新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可以有效的促进上述有机化合物的活动。在它身边,这种活动开始变得频繁。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产生了一种新的有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半通透水(这时候已经不是纯净的水了,水中融合了很多无机物和有机物)。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依然是日出日落,依然是潮起潮落。随着这“心脏”的跳动,水下这一批活跃的物质在追逐着能量的舞步。忽然间有一种舞步极为协调,它让一切无序的活动开始变得有序了起来。分离又组合的化合物不断的创造新的同类,吸放能量的化合物能够为前者制造稳定的环境。这是DNA的雏形。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不稳定的化合物已经烟消云散,稳定的化合物逐渐变得复杂了起来。它可以很好的吸收能量,为自己制造分离环境(为什么?因为一道晴天霹雳下来,既有不能制造环境的化合物,也有能够制造环境的化合物。不能够为自己制造稳定环境的化合物都散去变成别人的原材料了,剩下的是能够为自己创造稳定环境的化合物)。现在它长长的化学序列上,某一段是用来产生稳定环境的,这一段可以通过吸收周围的原材料,然后脱离变成环境所需的化合物,而另外一段是用来复制自己的,这一段可以通过吸收周围的原材料,然后脱离变成自己的一个复制品。已经演变成细胞了。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细胞越来越多,它们之间开始出现相互作用,组织和分化(为什么?因为没有组织和分化的细胞群体都烟消云散了,组织和分化能够使得它们更好的利用能量)。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分化出的某些细胞对光开始敏感(之前只是对热敏感)。有光的地方就有热,就有能量。于是趋光性开始成为生物的一个本能。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蓝藻出现。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由此出现。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植物旁边出现了一些细胞团,它们以植物为生。因为植物体内有比光和热更稳定更方便利用的能量,这些细胞团演变成了动物。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

... ...

忽然又一个晴天霹雳,楼主,你要的鱼出现了。

-------------------------------------------------------------------------------------------

PS: 以上故事大部分属扯淡,但是核心的思想却是当前主流。另外,为什么我们说楼主的问题理论上是不可行的。第一,首先你得找到这么大个水池,大了小了都不行,大了能量过高,小了能量过低,刚好地球大小才能够产生楼主印象中的“鱼”。第二,你得有这么多次晴天霹雳。晴天霹雳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带来高能量,而且它还代表了偶然(随机)以及积累这么多次偶然所需要的超长时间(几十亿年),某次偶然的不同都可能带来进化链条的巨大变化(量子理论,平行世界)。因此,楼主好好珍惜这条鱼吧,它实际上是这个宇宙赐予你的珍贵礼物。

另外还想说明的是,万物的进化都是围绕着能量的传递来进行的,能量总是倾向于平衡(熵理论),因此上述的动物,植物,蓝藻,细胞,化合物,都是最大程度的去利用能量(让这个世界的能量得到平衡)。不仅仅是化合物,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原子的形成,星系的运转都依照这个原理。至于为什么?科学家都还在探究呢

就事论事而言,有“可能”。

1 比如附近湖泊被龙卷风卷起的水带着鱼落下来

2 比如某动物喜欢在附近藏食物,极端情况下正好鱼活着,然后不小心掉下去

ps 再比如一只大鸟衔着一条鱼从上空飞过,然后被题主吓了一跳

3 比如有人就想在里面养鱼

4 比如开挖前某种奇葩的鱼类在里面产卵没有被旱死,接着水就灌进来了

5 比如某种鱼是可以寄生在陆生/两栖动物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