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宗”、“祖”、“族”到底有多大的差别,与之对应的“宗功祖德”、“祖宗”、“宗族”、“大小宗”又是何意? 且由圭海君,班门弄斧,探个究竟,如果侃的还行,还请加个关注,谢谢。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从而开启了中国白话文普遍化应用的序幕,从那日起,中国人文化普及率呈井喷式发展,而与之形成相反效果的却是国人的文化水平逐步降低。 以至于,今日的我们在谈及“姓氏”、“祖宗”等词语时,于字面上根本无法还原其真实意义,这也便是白话文与文言文在实际应用中最切实的效果。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句之意大致如下:诸侯国君主过世,异性之人在屋外吊唁,同姓在宗庙,同宗在祖庙,同族在父庙。 如此观之,同族<同宗<同姓,而理所当然父庙<祖庙<宗庙,如此或许已经明了,族最小,祖和宗有些混淆。 祖与宗的关系按甲骨文中拆字组合,祖=示+且,“且”在甲骨文字形为祖庙状,由“土”形转化而来,象征着祖先崇拜,“祖”字面意思为又又,及示的二重进阶关系;宗=大+示,代表大示。
甲骨文果然是象形文字,文义直观明了。 由上可知,祖>宗>族。 祖、宗和族的确切意义显然,单纯知道祖、宗和族的排序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它们的求知欲,何况甲骨文时代的意义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这些字面意思早已失去了实际应用的意义
按此意思,“祖”代表法理上的第一世,诚如“祖先”之一,祖为最先出现的第一人;而“宗”为“祖”以后,有功勋、名望或成就之人,故而后世有“大宗”、“小宗”和“宗族”之说。 《左传·襄公十二年》杜预针对“祢庙”注曰“父庙也。同族谓高祖以下。”由此知,族的定义为高祖以下五代人关系。
唐宗宋祖,做个总结胡乱个引经据典,祖、宗和族的关系整理如下:
|
|
来自: 青木森森 > 《民族、民俗、古风、收藏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