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省只为更好的成长

 江山携手 2017-11-07

 因缘和合,去年8月我加入行知,至今日本学期结束了,一个学期下来,通过平日里做事、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借由孩子作为我成长中的镜子,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发现自己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执着,观察自己情绪的起起伏伏,有很多事情不尽如人意,但对我来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正是在边做事、边发现问题、边总结问题进而改正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得到了磨练,得到了成长。正如稻盛和夫在他的书中提到的:“工作的意义,在于提升心志,磨练灵魂。”而今通过本学期的经历,我对这句话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理解。对于做过的事,做好的、没做好的,都需老老实实地反省,认真改正,然后一心一意的投身于工作中,如此反复。以下便是我本学期所暴露出问题的梳理总结。

 

一、该严厉的时候不够严厉

 我的性格较为随和,虽然也有严厉的一面,但是受到固有观念所带来的束缚比较严重,尤其是看到很多情绪化的大人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心里尤为不齿,而常常走向反面,对孩子有些不当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及时指出。人性如水,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被严格要求,小孩子也是一样,但是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来说,却是非常不利的。一味地顺应孩子,反而让孩子没有归属感,找不到自己,自然会有偏差行为。在本学期初带中班时,正是因为我没有严格要求孩子,而导致秩序非常混乱,因此我的改进方向是需要调整自己的能量场,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让孩子拥有敬畏之心和自控力,也是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身边有很多“虎妈、狼爸”强势地对待孩子,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培养出叛逆或者懦弱的性格,那么我该如何把握好严厉的尺度呢?实际上“虎妈、狼爸”的做法不算是严厉,其实是一种情绪化的控制,严厉和控制容易混淆,我的理解是,严厉是讲道理,利用权威来帮助孩子,让孩子承担责任、有敬畏之心等;控制则是不讲道理,以自我为中心的专制,由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而被情绪束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的一种情绪发泄,在责罚孩子的时候,抱着一种出气或者发泄的心态,那么在孩子心中也会积攒下很多怨气,最后反而更不配合。严厉是建设性的,而控制是破坏性的,这一点也是我需要注意的,一不小心就会走偏,需要用心随时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另外,在对小孩子严厉之后,拿出同理心,放松下来帮孩子引导一下是必要的,让孩子承担责任之前一定要告诉他为什么,同时让他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错误其实是一种学习机会,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你犯过的错误,其实我也犯过,一般来说此时孩子都会放下心理防线,后续的引导、让孩子承担责任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沟通比较流畅,孩子就会有一种既敬畏、又信任而亲近的感觉,这种尺度的拿捏便是我需要去把握和提高的。

 

 

二、不喜欢被否定

 大多数人都需要成就感,需要被认可、被接纳,不喜欢被否定,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也一向如此。本学期带中班时,我经历了很多非议,例如,班级氛围不好,同学相互抱怨、秩序比较乱等等,问题源于我的带班水平相对稚嫩、经验不足,其实问题不大,接受自己还需要成长,真诚地和其他老师、家长多沟通、多学习,这些问题实际上很好解决。但是当时我的心态不稳定,面对这些非议,我的心是关闭的,并没有专注于解决问题本身,用心听别人说地对不对,而是陷入到了情绪之中,心说:不管我如何努力,都听不到一句好话,而如果出现一点点问题,就要接受指责。并给自己找了一系列的借口,以示抗议,声称这些问题是我有意为之,掩盖自己管理能力较弱的缺点。现在想来尤为可笑,以一个非成年人的方式处理问题。

 而正确的态度是,别人有意见是好事,无论如何都应该心存感激,因为那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首先要就事论事,看看对方说地是不是符合事实,如果是,就要虚心接受,并真诚的感谢对方,去改正自己的问题,不需要起情绪;如果并不符合事实,更不需要去反驳、起情绪,因为对方说的是错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何必强求人家认同自己呢?没有谁天生就跟谁过不去,当我犯错而不接受别人意见时,实际上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当别人不再给我提意见时,说明我已经被无可救药的放弃了。

 我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跑来赞扬我,说我很伟大,那又如何?即使全天下人都骂我混蛋,So what?那又怎样?每个人均是本自具足,应该为自己而生,为自己而活。正如鲜花一样,绽放既是它的价值,它只需每天成长、盛开,无论别人如何评价,是否发现了它的美,它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三、做事缺少计划,没有合理安排时间

 在时间管理方面,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有限,工作无限,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回头来看,又似乎没做什么事情。实际上并不是我在安排时间,而是被推着走,被时间安排了,缺少一个整体计划和安排,导致事到临头手忙脚乱。有时白天有些东西要记录,可是到了晚上想到要备课、要看书等就搁下了,每到要写总结时,才发现平日里观察和体会没做多少记录,因此总结写地便不够深入,不能有效地作出反省,自我提升也放慢了脚步。再比如接手中班时,由于我以前带的孩子都是10岁以上,对78岁的孩子没有直接的带班经验,也没有主动去和其他老师及家长去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孩子有什么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计划和解决,走一步看一步,导致出现问题自己较为被动。

 仔细想来,其实不是自己被时间推着走,而是执着于情绪,想快点把事情做完、做好而产生焦虑,在焦躁的状态下,事情不能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完成。针对这个问题,如果发现自己出现焦虑的情绪,首先先把手上的事情停下来,给自己叫一个暂停,拿出三五分钟静心,将心态平稳作为一切基础;其次,结合自己的目标和学堂的安排,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什么时间练拳、静心、备课等,有一个明确的安排和计划,制定高效率的时间管理,我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观察、记录、分析、计划、执行。第一是观察,观察身边的一切大事小情,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孩子状态和行为,另一个观察其他老师如何与孩子互动的,在这一步上要保持客观,只需要陈述事实,不做任何主观评价、贴标签;第二是记录,将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可以随身携带小本子,也可以用录音笔,每天再拿出一点时间来整理;第三是分析,分析观察到的事情的原因、走向、是否该介入、如何介入等,也可和老师们一起探讨;第四是计划,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想清楚,针对问题如何解决快速制定方案;最后一步执行,无为以牧之。

 

 

四、至上意识不足

 我一直认为,勤奋用功、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便是至上。这个观点近期引发我思考,最好这个标准本身就很难界定,另外,很多人努力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喜欢、他热爱事情本身,而是为了寻求外界认可,我把这件事做好了,可以得到大家的夸赞,因此才这样做。而至上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追求卓越本该如此,与他人无关。

《与神对话》中有句话这样描述:“所有人类的行为在其最深的层面都是由两种情绪——恐惧或爱”,而我至上意识不足便体现在此,努力做事是怕得不到认可,有时我给孩子们上课,如果突然有人进到教室,我会受到影响,甚至讲到哪都忘记了。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在一念之转,将专注点放在做好事情本身,而不是他人认可与否,事情便解决了。真正做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时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正如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成长中最深切的体会是: 顺遂如意只能造就平庸的人生,追求卓越要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愿意让自己的小我死去,愿意让自己的执着死去,在人生的颠簸中逆流而上,共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