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罗斯史》之二十:俄罗斯童话——从洗衣农奴到帝国女皇

 陆一2 2017-11-07
1684年,玛尔塔出生在立陶宛农奴萨缪尔家中,她的童年是不幸的,不到一岁就父母双亡,兄弟姐妹四人为姑母抚养。七岁的玛尔塔被送往当地一个牧师格拉克家中作洗衣工,虽然她身在当地最有学问的牧师家中,但没有人曾想过让她受基本的教育,她终身都为不通文辞所累。

  姑娘十八一枝花,年轻的玛尔塔出落得娇媚迷人,格拉克夫人担心她会引诱自己的儿子,便在1702年把她嫁给了一个瑞典龙骑兵。不料正逢大北方战争时期,战火烧到了家乡,瑞典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玛尔塔所在的马里恩堡不久被俄军攻占,玛尔塔被虏到舍列麦杰夫的家中,历史学家们认为玛尔塔在舍列麦杰夫元帅家中做了女仆,也很有可能成为了舍列麦杰夫的情妇。

  而后另一个俄国名将缅什科夫也恬着一张色狼脸走进了玛尔塔的故事里,他见到玛尔塔之后色心大动,仗着沙皇助手的身份从老迈的舍列梅杰夫手强行要走了这个美人(可以肯定的是玛尔塔成了缅什科夫的情人,甚至很可能是他的爱人,他们建立了一种坚固的、长久的盟友关系。)。缅什科夫弄到了美人却没有藏好,居然还让这位未来的女沙皇继续在家里端盘子,1703年的一天彼得在缅什科夫的家里看到了身为女仆的玛尔塔,立刻把她要走了。这个来自立陶宛的漂亮女仆最终花落帝王家,成了彼得的情妇。

  彼得大帝一生南征北战,出过国见过世面,可算阅女无数,可惜的是感情生活一直不如意,第一个皇后是包办婚姻,两人观念相差很大,最后被彼得送进了修道院。找了个情人安娜结果彼得又被外交官戴了绿帽子,正在空虚寂寞痛苦的时候,玛尔塔抓住时机对彼得表示了忠诚,为表示忠诚,她皈依了俄罗斯的国教——东正教(原信奉路德教),并改名为叶卡捷琳娜。背叛以前的信仰,在那时是非常不可想象的事情。玛尔塔在彼得情感低谷期时表露了忠诚,她在彼得心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俄罗斯的首都在莫斯科,但圣彼得堡的工程已经开始。当地有一个今天被称为彼得小屋的木质建筑,风格朴素如同民宅。当时彼得和玛尔塔就居住在这里,他们的生活很平凡,没有侍者和宫廷高官,只有夫妻二人和他们的几个孩子。这几个孩子1707年前先后夭折。1707年,沙皇和玛尔塔秘密结婚,她从此改名为叶卡捷琳娜,她的教父是太子阿列克谢。

  叶卡捷琳娜体魄健美,她对远征的艰苦生活视若等闲,只要彼得一声召唤,她就可以跋涉几百俄里的泥泞路程前去救他而不以为苦。此外,叶卡捷琳娜的臂力也很惊人。据侍卫官贝尔霍尔茨记述,有一次沙皇和年青的勤务兵布图尔林开玩笑,命令他伸直胳膊用一只手把他的元帅杖举起来。这个勤务兵举不起来。皇帝陛下知道皇后的手劲很大,就从桌面上把元帅杖递给叶卡捷琳娜,她欠起身子站起来,伸直手臂,轻轻地把元帅杖举在桌子上空,举上放下好几次,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叹。

  彼得很需要叶卡捷琳娜。从沙皇给她的信来看足以证明君王对她的宠幸和敬慕之情与日俱增。“速来基辅、不得延宕”,1707年 1月,沙皇从若尔克写信给叶卡捷琳娜:“如若因故不能即刻前来,速回信言明以释吾念。终日思卿而不见卿容,不闻卿语,怎不令我肠断魂销”,沙皇对叶卡捷琳娜以及与她私生的女儿安娜关心备至。1708年初去军队之前他在留下的一道手谕中写道: “如遭不幸,请将存于缅希科夫公爵官邸之三千卢布送交叶卡捷琳娜母女二人。”彼得和叶卡捷琳娜的相互关系,在她成为彼得的皇后之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711年之后,他在信中将亲昵而有点儿粗鲁的称呼“你好;我的小雏儿!”改为温柔的称呼――“卡捷琳努什卡,我的朋友,你好!”不仅限于称呼形式上的改变,沙皇在写信写便条时原来用的那种命令口气也换成了对至亲写信的口吻:“一俟密使到达你处,请速前来见我。”在一封信中他叮嘱叶卡捷琳娜一路上凡事要多加小心,“千万不能到离卫队一百俄丈远的地方去。”为了博得她的欢心,经常送给她礼物和海外进口的美食。

  彼得给叶卡捷琳娜的信,保留下来的有一百七十封,其中只有少数是事务性的。在这些信中,沙皇既不委托她费神去办什么事,也不要她去检查别人的任务完成情况,或是征求她的意见,他只是告诉她打胜仗的消息,谈谈自己的身体情况。“一个疗程已于昨日告结束。矿泉水疗效极佳”;或是“卡捷琳努什卡吾友,闻说汝因空房独守而暗自叹息,我又何尝不如此,但你我均应以事业为重”。

  简言之,叶卡捷琳娜极蒙皇帝恩宠和青睐。叶卡捷琳娜的性格特点是知分寸,并能体谅火暴性子的夫君。当沙皇大发雷霆时,下边的人谁也不敢走近他,只有她一个人掌握了给沙皇消气的秘密。每逢此时,她必定毫无惧色地看着他那双冒着怒火的眼睛。

  宫廷的鲜衣美食并没有使她忘记自己出身卑微。据记载“沙皇之所以敬她、爱她,是因为她有一种善于变成皇后的才能,因为她时时意识到她并非天生的皇后。他们经常双双出游,但各有各的车队,一个以自己的朴质而显得庄重,另一个则显得富丽堂皇。他愿意她时时随侍在侧。但是每逢军事检阅,举行舰艇下水仪式,或节日盛典时,她从不抛头露面。”另一个外交官也曾有机会观察到彼得对自己夫人那种缠绵和体贴温存的态度。他写道,“饭后,沙皇和皇后举行舞会,这个舞会持续了约三个小时;沙皇常常和皇后、小公主们跳舞,他不时地亲吻她们;在这种场合,他对皇后流露出更多的柔情;可以说句公平话,尽管她的出身寒微,但她对这位伟大君主的宠爱当之无愧。”接着这位外交官又描绘(这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材料)叶卡捷琳娜的相貌,完全与她的画像上的表情相符:“她丰满适度;天生丽质,面色白里透红,长着一双不大的黑眼睛;一头黑发又长又密;她的脖颈和手臂都长得娇美可爱,面部表情甜蜜、柔和,令人感到愉快。”

  叶卡捷琳娜确实没有忘本。她在给皇上的信里写道:“皇上近来得一新洗衣女仆,但幸勿忘故人。”她这样开玩笑,是提醒皇上她自己也是洗衣女仆出身。一般说来,她对皇后这种角色应付自如,而又绝无矫揉造作之嫌,一似她从小就生长在帝皇家似的。

  叶卡捷琳娜虽然深受彼得宠爱,却从不依宠仗势到处招摇, 1709年波尔塔瓦会战期间,她随着彼得出征,除了悉心照料彼得,对士兵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和气、大方,乐于助人,总是一边笑容可掬地为士兵包扎伤口,一边给他们说些笑话,籍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她的美丽、温顺、善良、能干越来越让彼得倾心,不止一次地考虑娶她为妻,他说:“在全世界面前宣布她为皇后,甚至上百次地这样宣布也不过分。”因为忙于战争,叶卡捷琳娜跟随彼得八年后,才在1711年正式走进婚姻的殿堂。2月19日举行婚礼,3月6日,又一起奔赴前线去进攻土尔其,让爱情再次经受战争与死亡的考验。

  7月7日,土耳其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十八万大军成功地在普鲁特河包围了总共只有四万名官兵的俄国军队。的确,土耳其人比俄国人多三倍,占绝对优势,可是土军无论如何也对付不了经过军事改革的俄国军队。战斗持续了三小时,有七千土耳其人被击毙。俄国的大炮使土耳其的军队受到的伤亡惨重。

  虽然暂时打退了土军的进攻,但是对于身陷包围圈中的俄国军队来说,每过一个小时都是对它的力量的消耗:人没有粮食,马没有饲料。营中缺水,因为靠近水源的地带被对岸鞑靼人的火力控制着。视力可及的前方是敌人的篝火和马群。敌人精锐部队就在几百步开外的地方扎营:士兵活动的景象历历在目,而且不时可以听到有断续的陌生口音传过来。

  俄军已经不可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了,甚至连彼得的钢铁神经也挺不住了。彼得陷人土耳其军的重围之后,绝望已极,发疯似地在兵营里跑来跑去,捶胸顿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左右大多认为,此番陛下所受的打击过于沉重。军中众多的军官眷属,啼泣不止,叶卡捷琳娜身边的侍女、女官也失声痛哭。

  7月10日,俄军已经打败土军的三次进攻,消灭敌人8000多人,但是俄军已是弹尽粮绝,上下一片恐惧,彼得甚至写好了遗书,摆在俄军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二是作无谓的抵抗。沙皇在召集的几次军事会议研究突围方案,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人提投降的事。彼得决定扔掉影响部队迅速行动的一切多余东西,将现存食品分给全体将士。清楚地向敌人说明:俄军宁死不降。

  就在彼得与俄军即将迈向最后毁灭的时候,叶卡捷琳娜却镇定自若,并给彼得指出了第三条路,劝彼得同土耳其讲和,还指出了最佳方法是先贿赂土军总司令,当场献出了自己的全部金银首饰和金币,并号召随军的女眷捐出大量的金银财宝。结果,和谈成功,俄军在交出亚速要塞并解散亚速海舰队之后从土军的重围中完整撤出,免遭灭顶之灾。(在这里一并感谢沙菲罗夫高超的外交手腕和俄军将士破釜沉舟的气势)

  传说北方大战胜利之际,瑞典被俘士兵在圣彼得堡被押从皇宫门前经过之时,叶卡捷琳娜竟然从中发现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她向彼得请求释放他,彼得却为让二人永不相见,将他发配到西伯利亚作苦力……

  1722年彼得一世发现叶卡捷林娜与人私通。经过调查,和叶卡捷林娜私通的不是别人,正是彼得少年时代情人安娜的弟弟,时任皇后副官的维利。彼得一世在这个时候做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决定:逮捕维利,砍头,然后把他的人头装在一个大玻璃瓶子里,为防止人头腐烂,里面还灌满酒精,送给皇后叶卡捷林娜。这还不算,按照彼得的命令,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礼品就放在皇后寝宫,意思是让叶卡捷林娜天天能够和砍了头的情人相见。叶卡捷林娜每日起居,有此“厚礼”在侧,那心情可想而知。后来经两人的女儿伊莉莎白从中调解,他们才重归于好。


  1723年11月15日,彼得发布敕令,表彰叶卡捷琳娜的功绩,明确表示要加冕于她。1724年3月,彼得感到自己来日不多,冒着风雪严寒,率众从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为叶卡捷琳娜举行加冕仪式。当彼得从大主教手中接过沉重的皇冠,亲自戴在妻子头上时,跪在地上叶卡捷琳娜满眼流泪,一遍一遍地亲吻着彼得的双膝,彼得将她扶起,把象征王位的地球仪递给她,叶卡捷琳娜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后。

  1725年彼得一世刚刚过世,群臣就集合在皇帝寝宫,商讨废立大事。在这个过程中,彼得一世生前一手创建的两支禁军队伍,普列阿布拉仁斯基团和谢苗诺夫团起到了关键作用。彼得大帝在世时,这两个近卫团对他忠心耿耿;彼得大帝去世时,他们就转而效忠皇后。正当群臣坐在寝宫里争论谁应该做皇帝时,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近卫团的军官们闯进会场,声明禁军支持叶卡捷林娜登基,谁不服,就砍谁的头。反对派大臣们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局面,先是吓了一跳;接下来又听到外面广场上战鼓齐鸣,原来是普列阿布拉仁斯基近卫团和谢苗诺夫近卫团列队包围了皇宫,众人不禁大惊失色。支持戈利津公爵的一位将军,列普宁公爵起身怒斥禁军军官们,大意是说没有军队将领的命令,谁让你们自作主张,集合队伍的?这时,谢苗诺夫近卫团团长布特尔林上前一步说,是他奉皇后叶卡捷林娜之命集合队伍的,叶卡捷林娜是皇后,彼得大帝驾崩,又没有遗诏,那天下臣民都要听皇后的。随后冷笑一声,补充一句:也包括你在内。

  在缅什科夫公爵等“拥后派”和禁军的压力下,枢密院大臣们“一致”同意让叶卡捷林娜继承皇位。

  1725年1月28日,叶卡捷林娜登基称帝,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女皇,获得了一个很长的封号,大致可以翻译为“至圣至尊伟大全俄君主叶卡捷林娜女皇”,史称叶卡捷林娜一世。当叶卡捷林娜登基做了女皇的消息传遍全俄各地的时候,民众感到很意外,但也没有什么大风浪。当时可能没人能够料到,此后俄罗斯整个18世纪,除了彼得二世、三世之外的短短几年,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女皇来统治的。

  叶卡捷林娜一世的统治时间不长,她也不习惯亲自插手政务,国家事务大多数都交给枢密院和最高秘密会议处理,她最多就是过问一下海军事务,因为俄罗斯海军舰队一直是彼得大帝的最爱,他对航海的狂热也感染了叶卡捷林娜。根据托尔斯泰伯爵的建议,1726年成立了最高秘密会议,是国家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个会议成员包括缅什科夫公爵,阿普拉克辛伯爵,戈洛夫金伯爵,托尔斯泰伯爵,戈利津公爵和奥斯特尔曼男爵。这六个人中,只有戈利津公爵是世袭贵族。后来又吸收了一名世袭贵族,年轻的多尔哥鲁基公爵进了最高秘密会议。这样一来,原来枢密院的职权大为缩小,变成了类似秘书处一类的机构。

  叶卡捷林娜时期俄罗斯没有发动对外战争,基本上是和平的两年时间。俄罗斯臣民也很爱戴这位女皇,因为她为人善良,没有什么架子,经常关心民生疾苦。每逢女皇出巡,外面总是人山人海,很多平民百姓和普通士兵都想直接请求女皇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

  1727年4月,叶卡捷林娜患上肺炎,病倒了。当时肺炎是绝症,女皇的病情日渐沉重,最高秘密会议就开始研究皇位继承的问题。这一次朝中大臣和民意站在了彼得大帝孙子,小彼得的一旁。叶卡捷林娜一世和彼得大帝有两个女儿,安娜和伊丽莎白:安娜远嫁德国,丈夫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爵卡尔·弗利德里赫,是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亲侄子;而伊丽莎白一直是叶卡捷林娜和彼得大帝的掌上明珠,所以叶卡捷林娜就很想让女儿伊丽莎白继承皇位。大臣们在这个问题上争吵不休,戈利津公爵等人再次强烈要求让彼得登基继承皇位,而托尔斯泰伯爵和奥斯特尔曼男爵等人坚持让伊丽莎白登基,缅什科夫公爵在这时候还表现得摇摆不定。最后,缅什科夫公爵反复衡量了彼得登基对自身利益的利弊后,决定支持彼得,同时还左右病中的叶卡捷林娜一世,把自己女儿玛丽娅许配给彼得,彼得登基称帝,那么缅什科夫以国丈身份出现,权势更重于前了。缅什科夫的临阵投机行为,引起托尔斯泰伯爵和奥斯特尔曼男爵的不满,他们威胁说,两个禁军近卫团站在女皇一边,自然也会支持伊丽莎白公主。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不让伊丽莎白登基,那么不排除武力要挟的可能。缅什科夫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两个人竟然如此公开以动武相威胁,于是决定将二人除掉。1727年5月6日下午,缅什科夫带着事先拟好的遗诏,赶进宫中,利用叶卡捷林娜病重的机会,由他人在遗诏上代签,盖上国玺。根据遗诏,叶卡捷林娜一世指定彼得大帝的孙子,彼得为继承人;如果彼得无嗣,则由彼得大帝和叶卡捷林娜一世的长女安娜继位;如果安娜无后,则由次女伊丽莎白继位。遗诏中还宣布,缅什科夫的政敌们,包括托尔斯泰伯爵等人流放西伯利亚。数小时后,晚上9时许,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逝世。

  叶卡捷林娜一世的传奇人生就像一部童话,从父母双亡的立陶宛农家孤儿,德国路德教士的洗衣工,再到舍列梅杰夫将军的女仆,缅什科夫的厨娘,最后是彼得大帝的情人,妻子,皇后,直到俄罗斯帝国女皇,可谓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但是,这样的童话似乎也只能在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发生。正如俄罗斯诗人秋切夫所说,俄罗斯不可理喻,难以用常规量度;俄罗斯别具特色,对她你只能折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