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取代满清?历史没有假设,只是某些人的臆断

 斯郎曲培卓拥 2017-11-08

近年来,有一种观点甚嚣尘上,说是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有机会一鼓北上,取代满清自立。我们认真分析一下,发现这仅是某些人一腔情愿的想法,文武全才的曾文正公,还不如坐而论道的某些人吗?

曾国藩取代满清?历史没有假设,只是某些人的臆断

曾国藩是近代知名的政治家,一生饱读诗书,太平天国起义后建立湘军,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湘军迅速壮大,曾国藩也与左宗堂、李鸿章一并成为挽救满清王朝的中流砥柱。在剿灭起义军的同时,曾国藩也在时刻考虑着自身的前途和清王朝的命运。

1867年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幕僚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对赵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袴。’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曾国藩取代满清?历史没有假设,只是某些人的臆断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

赵烈文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中央政府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中央政府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

曾国藩取代满清?历史没有假设,只是某些人的臆断

历史证明,赵烈文的判断极为正确,他预见的清朝灭亡时间甚至完全吻合。只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曾国藩是否有机会取代满清坐天下呢?此时他手握10多万精兵,功盖天下,无人能敌。曾国藩自己担任两江总督,加上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三位总督,另有7位巡抚一并属于湘系,可谓是占了半壁江山。似乎此时只要振臂一高呼,就能有机会黄袍加身,一步登天,开创曾氏王朝。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等人也劝进曾国藩自立,湘军将士李元度甚至送给曾国藩一副对联:“王侯有种,帝王有真;鼎有轻重,似可问焉。”。只是不管他人怎么说,曾国藩都保持沉默,终其一生,都只选择做大清的忠臣。

曾国藩取代满清?历史没有假设,只是某些人的臆断

天子九鼎

曾国藩是传统读书人出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最重要理想,一生秉承忠君报国志愿。可是,曾国藩不想称帝,仅仅是出于他的儒家思想吗?其实认为曾国藩能拥兵自立并取代清朝的,基本上是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不了解,并且高估了湘军的实力。

曾国藩取代满清?历史没有假设,只是某些人的臆断

僧格林沁

军事方面,湘军虽有30万之众,直属曾指挥的却只有12万人。实际上湘军后期内部已经不再由曾国藩一人说了算,左宗堂、李鸿章并不一定完全听号令。在兵力部署上,清庭对湘军等地方武装集团早防一手,湘军兵力在江南数省虽占优势,但清廷令湖广总督官文占据长江上游;富明阿、冯子才分守扬州、镇江;僧格林沁拥有强大的骑兵,战斗力极强,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东南,也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政治方面,首先清王朝中央控制力依然很强,总体上无论是读书人、朝延文臣武将、地方实力派还是拥护清朝统治的,就是说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还在。其次清朝的土地兼并情况并不比晚明更严重,经济实力还比较强,经济基础和中央财力并没有完全丧失。同时,密切注视中国局视的英法等国已决心扶持清政府,并迅速武装淮军,甚至招募洋枪队直接对太平军作战。

曾国藩取代满清?历史没有假设,只是某些人的臆断

洋枪队

此时曾国藩虽手握精兵,但如贸然起兵反清,那么风险将十分巨大。首先是政治上不占优势,以忠君卫国起家的曾国藩如果自立,难以得到除湘军外的广大支持;其次是军事风险大,曾国藩北上后,如果一仗不能决胜,那么其内部的问题和分歧会迅速凸显,导至湘军集团内分裂。再次是英国人的态度很关键,如果进行武装干涉,湘军能有多少胜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