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珠三角城镇体系”到“大湾区集合城市”

 QuanLiRen2016 2017-11-08


它们分别回应了什么样的需求、又为珠三角的未来铺设了怎样的道路?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李永洁总规划师提炼了珠三角5次重要规划的要点,并对“大湾区”时势下的珠三角规划提出了5个方向的展望。

二篇根据凌嘉勤先生在“大湾区规划论坛”上的演讲整理。从社会论述、区域协作、城市行动三个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



当透过南中国珠江入海口的云层向下凝望,一个聚合11座城市,近7000万人的世界级湾区徐徐展开在你的面前。


珠三角1988


珠三角2015


1

 粤港澳关系演进 

国家意志体现

经济规律使然


海丝起点: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修建灵渠,连通长江和珠江的支流,从此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可以更好的深入到现在的广东与广西的区域。


至汉代丝绸之路开启,第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徐闻,随着唐代宰相张九龄开辟梅关古道,打通岭南与中原沟通的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逐渐从徐闻转到广州。


西岸先发:

1553年,澳门开埠,澳门成为西方的文化经济输入到中国大陆的桥头堡,所以相当长时间内,珠三角的西岸,佛山一带的经济比东岸繁荣。


穗港双核: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香港成为西方技术、商品输入中国大陆的桥头堡,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广州面向内陆中转港口的地位。


近代,穗港双核,广州成为香港向内陆的一个转运枢纽。粤港脱离,香港从港口城市一跃成为工业城市。香港凭借着“一国两制”的优势,无缝嫁接全球贸易体系,成为东方转口贸易基地和国际性商业都会。

 

多核崛起:

21世纪,随着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的崛起,粤港澳湾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已经不是香港的一枝独秀,而是形成了一种湾区上的多核崛起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发城市各自寻求自己的主力位置:


  • 全球城市香港

随着内陆对外开放,香港海外市场的桥头堡作用弱化,但仍是中国内陆企业开外拓展的重要平台。


  • 枢纽中心广州

广州与全球城市联系紧密,是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枢纽中心。


  • 创新中心深圳

通信设备转型升级,互联网服务迅速壮大;创客群体崛起,成为产品创新转化中心。


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下,大湾区中各城市不断优化调整功能定位和空间关系,共享“湾区”的品牌,为低等级的地区带来发展机会。


从空间上、城镇群的角度上,怎么去更前瞻的研究它未来的发展呢?——首先要理解珠三角规划工作领域三十年来的主要探索和思路演变的脉络。


2

       珠三角五次代表性规划         

从结构化的珠三角城镇体系

走向弹性互动的大湾区集合


第一次规划(80-90年代)

《珠三角城镇体系规划》

1989年,为适应经济转变和中小城镇迅速崛起,广东省建委编制《珠三角城镇体系规划》。当时是计划经济的时代,城镇体系规划讲三大结构,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等级结构,更强调的是国家意志主导下构建理想的城镇体系。重点主要放在:


  • 城镇培育及体系建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 资源的开发利用;

  •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安排。


作为广东省的规划,第一次不仅仅局限在辖区城市里面,而是把眼光放到区域,从区域上考虑未来的发展。

珠三角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次规划(1994年)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

1994年,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于是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概念,构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要规划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同时要编制五个专项规划,其中珠三角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就是其中的专项规划之一。本次规划的重要思路包括:


  • 强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的建构和建设形态、建设标准的引导;

  • 首次提出建立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四种用地发展模式;

  • 通过点轴空间的建构、都市区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


第三次规划(2004-2005年)

《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2004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广东的经济领先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广东要再发展、再上台阶,必须要继续在珠三角这里做文章,于是有了全国第一个部省合作的区域规划。在本次规划中,湾区概念首次登台亮相:


  • 规划提出珠三角发展的脊梁。强调产业、交通、生态与空间发展的协同;

  • 通过轴带体系的建构和中心体系培育,推进区域与城乡统筹;

  • 通过空间政策区划和管治引导,实现区域发展机会的公平;

  • 通过实施机制建设和行动计划,加强规划的实施性。


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第四次规划(2008年以来)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广东省发展至此时,经济特区以及珠三角先行开放政策优势减小,来自外部及全球竞争加大,探索科学发展、改革发展、创新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一个地区的发展,没有政策的支持是不可行的。国家发改委编制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个规划更多侧重从产业政策、用地政策、财税政策、资金的政策等等,给予了广东很多的政策:


  •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以面对国内及全球竞争;

  • 通过城乡一体化解决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创造城乡公平发展机会;

  • 通过设施的网络覆盖和快慢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效率。

  • 通过深化与港澳合作,共建宜居区域。


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根据“支持共同规划实施环珠江口地区的‘湾区’重点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粤港澳三地政府达成合作开展《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的共识,并将此列为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一项区域重点合作规划项目。——三地规划合作从过去“策略性规划研究”向“可操作性行动计划”转变的重大实践。


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第五次规划(2014年以来)

《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2015-2020年)》

时至今日,珠三角已经到存量经济的时代。怎么样在存量中找增量,怎么通过存量的更新、如何实现空间的重塑和提升?这个规划是全领域、全地域的规划,空间和政策的共同叠加,所以规划中更强调的是复合、协同和制度上的创新:


  • 本次规划强调以城市群“全域协同”为主旨,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空间“重塑提升”为主题,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

  • 统筹优化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及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面向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衔接国家和省“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助推“珠三角九年大跨越”的行动纲领。


 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2015-2020年)


3

             与先行者的差距             

发展韧性与内涵不及美欧日

影响力稍逊京津冀和长三角


与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

珠三角在人口聚集、建成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方面与美国波士顿-华盛顿、英国中南部(伦敦)、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等公认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不大。


但在国际影响力、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环境品质、区域发展“韧性”等软环境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珠三角与世界级城市群接近程度

主要差距描述

规模能级

★★★

人口规模和密度已达到世界级湾区的要求,经济规模与世界级湾区的差距较小,GDP超过旧金山湾区。

服务功能

★★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但与三大世界级湾区85%的水平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服务业层次上差距更为明显。

国际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仅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与拥有28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旧金山湾区、拥有60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的东京湾区差距显著。

基础设施

★★★★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港口吞吐量以及高速公路网密度居世界前列,城际轨道交通发展方面与世界级湾区有一定差距。

创新能力

★★

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分别拥有2所、3所和2所世界大学排名100强的高校,而粤港澳湾区拥有的4所世界大学排名100强的高校位于香港,珠三角高校尚未进入世界前100强。

分工体系

★★★

城市间形成了分工有序、功能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格局,但大中小城市以及村镇地区的分工相对较差。

人居环境品质

★★

珠三角以村镇工业化为带动的城镇化,在空间表现为各类用地犬牙交错、功能混杂,魅力和品质相对不高。

生态环境品质

★★

三大湾区PM2.5浓度在12-16μg/m3之间,而粤港澳湾区则是这些地区的3-4倍。

城市群“韧性”

★★

珠三角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呈现破碎化状态。


与京津冀、长三角的比较

珠三角的优势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强、城镇化水平高、城镇体系相对完善等方面;但在高校等基础创新能力、企业总部等国际影响方面与长三角、京津冀有较大差距。



指标

珠三角

长三角

京津冀

规模能级

人口规模(万人)

5874.3

14081

8936

经济规模(GDP,万亿)

5.77

12.88

6.65

服务功能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4.63

51.2

54.3

近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11.6

10.3

9.3

创新能力

985  / 211高校数量(所)

2  /  4

10  / 27

8  / 22

工业企业R&D活动人员数(万人)

52.10

67.14

27.78

专利申请量(万件)

17.14

37.54

9.10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31.8

28.3

26.7

国际

影响力

国际组织总部(含使领馆)和地区代表处数量

73

74

195

“世界媒体500强”媒体数量(家)

3(含港澳18)

12

11

2013年全球银行500强总部(个)

3(含港澳7)

2

5

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个)

6(含港澳10)

10

52

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次)

18(含港澳141)

793

109

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次数(次)

13

16

9

重要性功能组织

广交会、深交所

上海合作组织、上交所

——

城镇化

特征

城镇化率(%)

84.59

71.84

58.93

城市群结构特征(人口首位度)

双核扁平化(1.22)

单核扁平化(2.27)

双核极化(1.44)

500万人以上规模城市

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

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温州、宁波

北京、天津、石家庄

50万人口以上规模城市密度(个/平方公里)

1.36

2.34

0.6

建成区密度(平方公里/千平方公里)

25.4

32.1

16.9

城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390

485

273


4

          珠三角的空间应对           

全球大脑链接全社会网络

集合城市激活边缘空间


在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珠三角的空间规划上有什么样的应对思考?仍要从全域规划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统筹国家海丝战略和珠三角功能地位提升的关系。

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建立链接全球的大脑中枢,建立更紧密的社会的联系网,把金融、法律、会计、咨询、评估等等这样的专业领域引进到我们珠三角来构建珠三角的大脑。


珠三角: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枢纽


第二,对内加强珠三角跟泛珠地区、北部湾的合作,拓展合作的空间。

现在做的是广东沿海发展经济带的变化,北部是生态的屏障,沿海地区可能不仅仅在珠三角,它会形成一种沿海岸展开的发展。


同时,把握基底环境与区域开发策略,通过对区域基础资源的分析识别潜力地区,寻找最具开发潜力的战略性地区,重点关注中山-江门连绵地带、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地区、深圳北站-前海新区等。


珠三角—北部湾沿海经济发展带


第三,创新发展与空间优化的关系,创新驱动是粤港澳湾区的核心战略。

最有创新力的地方,现在有环广佛和环港深,它是比较密集的。同时还有一个廊道,就是广深科技廊道。构建创新空间体系,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成为重要创新轴带,目前正在积极探讨中。


在一些边缘的区域,现在比较混杂的地区,考虑怎么重新组合、优化它的空间。全域规划团队提出“集合城市”的概念,形成“集合城市”来共同共赢发展,以“集合城市”建立工业化城镇地区新秩序。


珠三角创新格局


第四,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上的统筹。

大概整个珠三角的63%的面积是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区域。未来各个城市都要遵守。同时还要构建公园体系,国家公园、区域公园、社会公园等等,其中区域公园是我们全域规划里面提出要特别关注的,因为这是跨界、带状的,在这样的带状公园上可以串联很多城市,既是生态廊道,又是休闲的通道。


珠三角生态控制线管制区初步划定图


第五,粤港澳的合作在机制上的考量。

例如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合作机制,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共建优质生活圈等。粤港澳湾区规划里面,例如成立领导小组和建立联席机制、建立发展基金等等,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考。广东、香港、澳门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例如绿网行动、区域公交网的行动,这是需要粤港澳合作的。例如通关便利、跨界环保也是要合作的,还有各自的文化街区、特色空间、宜居社区等等这样的事务,是共同认同的,各自推动的。


希望通过三地的合作能够构建一些宜居建设的示范区域。实际上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等等,都可以构建粤港澳的宜居的示范区。希望通过粤港澳三地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  ·

 

*本文根据李永洁女士在“大湾区规划论坛”上的演讲整理,未经讲者本人审阅。文中观点也不可视为官方意见,敬请留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