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识相”的卢怀慎

 wps0321 2017-11-08

“不识相”的卢怀慎

♣ 宋宗祧

卢怀慎是唐朝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进士及第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宰相等职,封渔阳县伯。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五人发动武装政变,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年迈且病陷沉疴的武则天下台。唐中宗李显复辟。

政变者掌权后,立即将李峤、崔融等一帮忠于武则天的朝臣和文士数十人流放南方。顿时神都洛阳笼罩在恐怖气氛中。

中宗宣布,将阿妈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十日一朝见。

中宗率领百官护送武则天移居上阳宫的路上,官员们有说有笑,都为中宗复辟而额手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一见,马上瞪大了眼睛,一脸冰霜。厉声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你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针锋相对道:“我长期侍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之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张柬之哪能容得姚崇顶撞,气得满脸通红,不由分说,立贬姚崇为亳州(今属安徽)刺史。其实,姚崇也是政变的骨干之一,而且还是推荐张柬之为宰相的恩人。张柬之这叫杀一儆百。由于张柬之这一手够毒,原本和谐的朝堂变得肃杀若冰霜。

偏偏还有“不识相”的人。这个人就是卢怀慎。

卢怀慎时任侍御史,向中宗进谏道:“昔日汉高祖称帝后,五日朝见太公一次,是因为他以布衣取天下,故将尊贵归于父亲。如今陛下遵循成法、继承皇统,怎可效仿汉高祖?应天门(宫城正南门)离提象门(上阳宫正门)不过二里,骑马不能成列,乘车不能并行,陛下屡经于此,万一有愚人犯驾,又该如何?臣认为应将太后接到内朝奉养,不劳陛下出入。”

卢怀慎以担心中宗行走不安全为由,劝中宗把武则天接回宫中奉养,虽然非常讲究说话艺术,但中宗还是听不进去。应该说,中宗对武则天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感激母亲恢复了他的储君地位,才使他能有今天;另一方面,也对母亲不免有几分记恨。当初,就因为一点小小的过错,老妈就把他从皇位上拉了下来,并流放房州……但总起来看,中宗对武则天的态度还算说得过去。不算大孝子,但也谈不上忤逆。所以,尽管他没有听从卢怀慎的意见,但也没有把卢怀慎怎么样。同样,张柬之等人也没有对卢怀慎说三道四。也就是说,卢怀慎虽然“不识相”,但由于硬问题软处理,变提意见为替对方着想,故而没有受到像姚崇那样的降职处分,这就叫运气好。但从姚崇和卢怀慎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武则天下台时并没有成为孤家寡人。明里暗里怀念她、同情她的大臣还不少。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卢怀慎被授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开元二年,卢怀慎代理黄门监。当时,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侵凌欺压百姓,遭到御史弹劾。薛王为了舅舅向玄宗求情,玄宗命中书、黄门进行复审。薛王是玄宗的异母弟,且关系特别好。但卢怀慎与中书令姚崇依然“不识相”,向玄宗奏道:“王仙童罪状一清二楚,御史并没有冤枉他,不能对他放纵宽宥。”唐玄宗遂命结案。

卢怀慎一生清廉,不营家产,所得禄赐,随散辄尽。虽贵为宰相,妻子儿女仍时有冻馁。卢怀慎去世后,玄宗校猎路过其门。望之,见房屋庳陋,乃遣使赐赠,并为之罢猎。经其墓,见碑表未立,不禁泫然流涕。然后下诏由公家出钱为之立碑,中书侍郎苏颋撰文,玄宗亲自书写。

王公大臣百年之后,皇帝亲书碑文者有几?此举可谓给足了卢怀慎哀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