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语录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资治通鉴·唐纪》 狄仁杰是唐代著名的相。他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又善于举贤授能而深得人心,誉满天下。 狄仁杰(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为相期间,为政清廉,举贤授能,成为武则天时期的名臣。他凭借自己坚 韧的努力以及万死不悔的精神,不仅缓和了武则天当政时的恐怖气氛,并在生前巧妙地设下了一个政治伏笔,从而改变了他身后的历史进程——他使张柬之成为 相。到后来武则天病重之际,张柬之会同其他四大臣,发动了拥护李显的政变,使李唐王朝得以复辟。因此,狄仁杰对于李唐王朝的功绩十分巨大。 狄仁杰少年时代刻苦求学,年轻时就以无畏和仁慈著称。有一次门人被害,县吏来调查情况,周围的人都说与自己无关,唯独狄仁杰专心致志地伏案读书,对县吏 不予理睬。县吏很不高兴,责问他为何如此傲慢无礼,狄仁杰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和俗吏说话啊!”说得那位县吏面红耳赤,羞愧离去。狄仁 杰以明经中举,步入仕途。明经是唐朝初期科举制度之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义。 狄仁杰步入仕途之后,最 初担任的是汴州参军。由于他办事公正廉洁,认真负责,因而得罪了不少人,他们故意捏造罪名诬陷狄仁杰。当时担任黜陟使的阎立本急召狄仁杰查问。在谈话之 中,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一位才智卓越的人,于是推荐他担任并州法曹参军。在并州都督府中,狄仁杰以孝廉著称,很受当时人们的尊敬,当时有“狄公之贤,北斗 以南,一人而已”的说法。 说起来狄仁杰和武则天还是老乡,都是山西人,前者在并州,后者在文水,两个地方没相距多远。不过狄仁杰可不需要靠关系上位,武则天也不是吃这套的人。有许多奇闻野史哄传狄仁杰和武则天有一腿,说狄仁杰是依靠肉体上位的。事实第二次任相时狄仁杰已经六十九岁了,武则天虽然喜欢豢养男宠,但也还不会打老头子的主意吧。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他早年考中明经科,出任汴州判佐,后又得阎立本的青眼,被推荐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一年中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释放了上万名冤枉的无辜百姓,成为明镜高悬的神探级青天大老爷。也因此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武则天称帝后,就让他做了宰相。狄仁杰不但是杰出的侦探和法官,还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忠心刚正、爱民爱国,足智多谋,就像林语堂先生说的:“他的冷静,他的耐性,他的智慧,他的眼光,都不弱于武后。他正是武后的克星。” 狄仁杰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让武则天重新把天下归于李家,一件是推荐了一批可以托付后事的人进入朝堂,比如李昭德、张柬之等。 武则天对狄仁杰十分信任尊重,称狄仁杰为“国老”,而很少直呼其名。狄仁杰老了以后,武则天更是对他宽厚温情。朝堂之上,武则天特许狄仁杰不用跪拜。她还曾多次告诫朝中官吏:“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武则天对狄仁杰这般的推崇,让狄仁杰有机会对武则天的继承者作出安排。在立嗣这件事上武则天一直犹豫不决,狄仁杰抓住机会便以亲情打动武则天。他对武则天说: 立太子之事,事关重大,第一要考虑的是自己。如果继承者选得好,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也不会被推翻,灵位也能被后人供奉;如果选得不好,那么自己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推翻,灵位也会被人抛弃。所以继承者首先应该选择在血缘上最近的人——只有血缘最可靠。如果您立了您的儿子,将来您就是皇帝的母亲,配享太庙也是理所当然;而您要是立了武氏的后人为太子,那么将来您只能是未来皇帝的姑母,让侄子为姑母立庙,历史上还没有过。 武则天最后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召回庐陵王立为皇嗣。 狄仁杰还精心挑选了自己的接班人,此人就是张柬之。他知道只要时机一到,张柬之等人就会发动宫廷政变,复辟大唐王朝。而张柬之也没有辜负狄仁杰的期望,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张柬之毅然决定起事,仅仅用了半个时辰,政变就宣告胜利。不知当时的武则天,在看着张柬之发呆的时侯,有没有想起来他的举荐人狄仁杰。不过,武则天想起想不起都无关紧要了,因为李氏即将将重掌乾坤了。 有人说与狄仁杰相比,武则天是单纯的,单纯到信任狄仁杰的一切。其实从某方面来说就是狄仁杰卖了武则天,武则天还帮他数钱呢。狄仁杰巧妙地利用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力荐张柬之,并借张柬之之手完成了李唐复辟的大业,也因此确立了自己死后的政治地位。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杰病逝,终年71岁。武则天听到这一消息之后流泪涕泣,她悲痛地 说:“南宫已经成为空城了。”特下诏追赠狄仁杰文昌右相,谥号文忠。
![]() 起上章困敦(庚子)七月,尽旃蒙大荒落(乙巳)正月,凡四年有奇。
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庚子,公元七〇〇年)
秋,七月,献俘于含枢殿。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召公卿合宴,举觞属仁杰曰:“公之功也。”将赏之,对曰:“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闰月,戊寅,车驾还宫。
己丑,以天官侍郎张锡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李峤罢为成均祭酒。锡,峤之舅也,故罢峤政事。
丁酉,吐蕃将曲莽布支寇凉州,围昌松,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港源谷。曲莽布支兵甲鲜华,休璟谓诸将曰:“诸论旣死,曲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望之虽如精锐,实易与耳,请为诸君破之。”乃被甲先陷陈,六战皆捷,吐蕃大奔,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裨将而还。
司府少卿杨元亨,尚食奉御杨元禧,皆弘武之子也。元禧尝忤张易之,易之言于太后:“元禧,杨素之族;素父子,隋之逆臣,子孙不应供奉。”太后从之,壬寅,制:“杨素及其兄弟子孙皆不得任京官。”左迁元亨睦州刺史,元禧贝州刺史。
庚戌,以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使,击吐蕃。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游僧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阛阓huánhuì(阛,是指环绕市区的墙;阓,是指市区的门。古时,市道就在墙与门之间,所以通称市区为“阛阓”。)亦立精舍。化诱所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须,严于制敕。”又曰:“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剎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又曰:“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旣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余廊宇,不得全无。如来设敎,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敎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昏君更显良臣,乱世不乏猛将)
阿悉吉薄露叛,遣左金吾将军田扬名、殿中侍御史封思业讨之。军至碎叶,薄露夜于城傍剽掠而去,思业将骑追之,反为所败。扬名引西突厥斛瑟罗之众攻其城,旬余,不克。九月,薄露诈降,思业诱而斩之,遂俘其众。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羣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kòng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几句话道尽武则天悲情)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借,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果然厉害)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子孙何其不孝)
冬,十月,辛亥,以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以备突厥。
甲寅,制复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赦天下。
丁巳,纳言韦巨源罢,以文昌右丞韦安石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安石,津之孙也。
时武三思、张易之兄弟用事,安石数面折之。尝侍宴禁中,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数人在座同博。安石跪奏曰:“商贾贱类,不应得预此会。”顾左右逐出之,座中皆失色;太后以其言直,劳勉之,同列皆叹服。
丁卯,太后幸新安;壬申,还宫。
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而去。
时屠禁尚未解,凤阁舍人全节崔融上言,以为“割烹牺牲,弋猎禽兽,圣人着之典礼,不可废阙。又,江南食鱼,河西食肉,一日不可无;富者未革,贫者难堪,况贫贱之人,仰屠为生,日戮一人,终不能绝,但资恐喝,徒长奸欺。为政者苟顺月令,合礼经,自然物遂其生,人得其性矣。”戊午,复开屠禁,祠祭用牲牢如故。
则天后长安元年(辛丑,公元七〇一年)
春,正月,丁丑,以成州言佛迹见,改元大足。
二月,己酉,以鸾台侍郎柏人李怀远同平章事。
三月,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锡坐知选漏泄禁中语、赃满数万,当斩,临刑释之,流循州。时苏味道亦坐事与锡俱下司刑狱,锡乘马,意气自若,舍于三品院,帷屏食饮,无异平居。味道步至系所,席地而卧,蔬食而已。太后闻之,赦味道,复其位。
是月,大雪,苏味道以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旣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太后为之罢朝。
时又有献三足牛者,宰相复贺。求礼扬言曰:“凡物反常皆为妖。此鼎足非其人,政敎不行之象也。”太后为之愀然。(混账大臣,胡闹恶搞)
夏,五月,乙亥,太后幸三阳宫。
以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
天官侍郎盐官顾琮同平章事。
六月,庚申,以夏官尚书李迥秀同平章事。
迥秀性至孝,其母本微贱,妻崔氏常叱媵婢,母闻之不悦,迥秀卽时出之。或曰:“贤室虽不避嫌疑,然过非七出,何遽如是!”迥秀曰:“娶妻本以养亲,今乃违忤颜色,安敢留也!”竟出之。
秋,七月,甲戌,太后还宫。
甲申,李怀远罢为秋官尚书。
八月,突厥默啜寇边,命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元帅,统诸军击之,未行而虏退。
丙寅,武邑人苏安恒上疏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舜褰裳,周公复辟!舜之于禹,事祗族亲;旦与成王,不离叔父。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旣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陛下年德旣尊,宝位将倦,机务繁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自昔理天下者,不见二姓而俱王也,当今梁、定、河内、建昌诸王,承陛下之荫覆,并得封王。臣谓千秋万岁之后,于事非便。臣请黜为公侯,任以闲简。臣又闻陛下有二十余孙,今无尺寸之封,此非长久之计也。臣请分土而王之,择立师傅,敎其孝敬之道,以夹辅周室,屏藩皇家,斯为美矣。”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
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壻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杀。延基,承嗣之子也。
丙申,以相王知左、右羽林卫大将军事。
冬,十月,壬寅,太后西入关,辛酉,至京师;赦天下,改元。
十一月,戊寅,改含元宫为大明宫。
天官侍郎安平崔玄暐,性介直,未尝请谒。执政恶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谓玄暐曰:“自卿改官以来,闻令史设斋自庆。此欲盛为奸贪耳,今还卿旧任。”乃复拜天官侍郎,仍赐彩七十段。
以主客郎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
先是,凉州南北境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军,控其冲要,拓州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复至城下。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旧凉州粟麦斛至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一缣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则天后长安二年(壬寅,公元七〇二年)
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
突厥寇盐、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岭,寇幷州。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