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杨於陵归宋卞州别业

 蝴蝶结x50rpbbq 2017-11-08

巧藉时空转换,妙抒缱绻浓情
——刘长卿《送杨於陵归宋(州)汴州别业》赏析
忻州一中 穆闻
在刚刚结束的五校高一期中联考中,金太阳教育研究院在命制诗歌鉴赏试题时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遴选出如下刘长卿的《送杨於陵归宋(州)汴州别业》作为语料:
送杨於陵归宋(州)汴州别业
刘长卿
半山溪雨带斜晖,向水残花映客衣。
旅食嗟余当岁晚,能文似汝少年稀。
新河柳色千株暗,故国云帆万里归。
离乱要知君到处,寄书须及雁南飞。
这首七律能够进入命题人的法眼,大概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就题材来讲,它属于典型的送别诗,送别诗的显性特征和隐性情感很容易为考生把握;二是本诗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容易与初中所学内容有效对接,例如,题目中镶嵌着“送”“别业”,就有初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王维的《终南别业》等诸多诗篇作为雄厚支撑,打消了考生对该诗的陌生度,增强了亲和力。再如,本诗颈联中出现的“柳”,就是送别诗中惯用的传统意象,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阅读期待。中国人对“柳”具有与生俱来的情感,一是“柳”“留”谐音,能够体现送者与被送者之间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情愫;二是“柳”无需植苗,只要从柳树上剪根枝条,在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湿地里就能够落地生根存活,其中浸透着送者给予被送者的殷殷祝福:既然欲留不能,那么就盼望你到陌生的地方,能像柳那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择地势,落地生根,风生水起,开创一份郁郁葱葱的事业。
但是亲和力是表面化的,具体进入文本后,尚有很多字、词、句需要调动所学,结合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常识积淀予以各个击破。
编织诗歌的素材无非情景两端。首联就着力描绘送别时刻的近处景物,密集点击“半山”“ 溪(水)”“雨”“斜晖”“残花”“客”等六个意象。一抹残阳斜照在山的阳面(所以用“半山”),山脚溪水流淌,微雨初歇,溪水中浮落着凋谢的花瓣,也映照出诗人与友人这两个旅人(“客”)的身影。既然你我都是“客”,无形之中平添了“同是宦游人”的同病相怜之感,营造出郁勃的离愁别绪,奠定了全诗悲戚伤怀的情感基调。这联写景,写出了春末夏初斜阳夕照的萧瑟凄凉之特点,也暗示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心境的黯淡无聊,因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语),是为“一切 景语皆情语也”,也为情景交融。
接下来,颔联就开始写人了。出句写“我”,也即作者:慨叹我在外地谋生,又正值垂暮之年。极写作者之潦倒落寞,老朽劣弱,晚境凄凉。对句转而写“杨於陵”:像你一样的擅长写文章的年轻人,少而又少。极言杨於陵之才华出众,无与伦比。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遁离官场,退出仕途,回归别墅,过隐居田园生活,颇有沧海遗珠之憾;也正应了那句“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的古话。两人拥有共同的悲剧命运,只是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余”“汝”对举而言,既是对比,亦是映衬,浸透笔端的复杂情感更多得是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彼此抱憾吧。
颈联似断实续地承续首联的写景脉络,一是观照空间转换:由当初的送别地嬗变为杨於陵的故乡,设想友人,凭借“小舟”(“帆”为借代)回到故乡后,看到陌生(也许“少小离家老大回”,本该熟悉的河岸也已陌生)的河岸上生长着千株柳树,它们光彩暗淡。二是观照岁月迁徙:从送别时当下的春末夏初写到了次年春季,杨柳返青之际,时间跨度整整一年。也就是说,在今人难以想象的交通条件下,友人经历千辛万苦艰难险阻,春夏秋冬风霜云雾,远涉万里才抵达故乡目的地,免不了“近乡情更怯”的疏离况味。
在尾联中,虽然抒情手法内敛,但所抒之情却“浓得化不开”,又悠远绵缈:在时局动荡的“离乱”岁月里,“我”要得知你抵达目的地的时刻,那就必须仰赖你及时寄托自南向北飞归的鸿雁捎书带信了。
我之与友人,友人之与我,两人之间的浓情不因万水千山而阻隔,亦不因物换星移而变淡,就这样彼此惦念,互相牵挂,友谊之树万古长青。
这首唐诗,命题点多,耐人咀嚼。可考写景手法,可答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可想时空转换,可见近处景物。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这首诗会赢得命题人的青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