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青年的理想情人

 圆角望 2017-11-08

话说——

五代时,在江左一带有个文艺青年叫做伊用昌。说他文艺,是因为他会填词,填完了还会唱,所以既“文”且“艺”,搁今天就得算“创作型歌手”了吧。他最擅长填的词牌是“望江南”(就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那个套路),而且随时处于创作状态,“遇物即有所咏”。这位伊文青没有产业,以乞讨为生,又巨能喝酒,喝了就发酒疯(“狂逸”),而且他还喜欢畅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多游江左庐陵、宜春等诸郡”),可以说是开了后世文青乞讨旅行、穷游世界之先河。


然而四六不靠的伊文青最让人惊奇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他居然有一个老婆!他的老婆居然十分出色!他的老婆居然十分爱他!他的老婆居然跟他有共同语言、共同志向,愿意与他共同奋斗终生!

我们来看看他老婆的自身条件:年轻(“甚少”);很漂亮(“有殊色”);也是文艺青年,并且本职工作业务素养高(“音律女工之事,皆曲尽其妙”)。庸俗地说,在婚姻市场中,这姑娘可以归到高大上的A区(没给A+是因为她家世不详),伊青年大概会被归在DEF这样的低小下区域。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A区女神,对于撕葱掰蒜们的挑逗毫不动心(“豪富子弟,以言笑戏调,常有不可犯之色”),却居然愿意跟D区青年一起流浪到远方,连阁楼也没有,只能从古寺破窗中仰望星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仰慕伊青年的才华么?会填《望江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况观其文辞,什么“江南鼓,梭肚两头栾”,也就是打油诗的水平。更何况,人家女方原本工音律—才华?老娘自己有!


是因为喜欢伊青年的性格么?伊青年似乎走的是放旷派的毒舌路子,人送外号“伊风子”(即伊疯子),其性格,往好了说叫洒脱不羁,往坏了说叫嘴欠、唯我独尊。比如江南的穷苦人家习惯采当地芒草织鞋,又便宜,又耐水,他却跑到茶陵县的城门那里题诗嘲笑人家:“夜后不闻更漏鼓,只听锤芒织草鞋。”一个街头卖唱的流浪歌手笑话穷人穿不起意大利小牛皮靴,算是很有个性?

那么,是因为迷恋伊青年的体魄么(就是说man力很强)?私下如何不知道,我们能公开看到的是,他每次当众毒舌,都会遭到群殴(“出语轻忽,多为众所殴击”)。在茶陵县题诗嘲弄人家后,更是引发当地官民公愤,被“乱殴,逐出界”—搁今天,就相当于在微博发找骂帖后遭到十二级“网络暴力”了。很显然,他没有武功,身子骨也一般,逞得了一时口舌之利,却逞不了肌肉的英雄。搞得如此狼狈不堪,难道很性感?

排除了众多因素之后,我们对于伊青年夫妇的结合,就只剩下一种解释了:因为声气相投—因为,他们终于在人群中找到了同类!


这是有证据的。比如,伊青年被茶陵县官民驱逐之后,他老婆不仅没有如同一般平民之妇那样责备他挨千刀的、说话没溜儿,反而安慰他说:“什么小处不可轻薄随便,那都是他们俗人信奉的,亲,我支持你,咱小处偏要轻薄、偏要随便!”(“常言小处不要覆窠,而君须要覆窠之”)而且,为了让他心安理得,她还跟他一起毒舌起来(“如是夫妻俱有轻薄之态”)。看看人家这琴瑟和谐得……真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呢。

子曰,百年修得同船浪,千年修得共枕眠。流浪男文青最理想的女情人,吹破天去,也不过如此而已了吧?从女方来说,好歹人家姑娘既不搞金钱崇拜,又不搞才子崇拜,人家是真的“嫁给了爱情”,乐在其中,无怨无悔(“虽饥寒丐食,终无愧意”),境界还是高的。

数年之后,这对特立独行的夫妻流浪到抚州南城。有户村民家死了一头牛,两口子讨了一二十斤来煮了,一晚上吃光。第二天,有人发现他们死在了借居之处——胀死的。有关部门就拿芦席将他们裹巴裹巴,路边埋了。

故事如果到这里结束,给人的感觉有点像读魏晋遗事录,虽然稍显强拧读者的脑回路,但气息大体是均衡的。尤其饥饿的吃货被胀死的情节很接地气,又是很令人错愕的反转,一下子将前面的黑金属气息冲淡了,变得有点“发人深省”:只有特立独行的男女青年值得拥有这样特立独行的结局,这简直是对逆流成河的张狂青春的祭奠啊。

然!而!故事居然还有后半段!多年以后,伊风子夫妇的一个熟人在路上忽然碰到了他们!他们仍旧在撂地卖艺,唱着《望江南》讨钱——纳尼,说好的胀卧炉边、芦席裹尸呢?三人相见甚欢,拉着上了酒楼,共饮数斗。熟人大醉睡着了,伊风子就在酒楼墙壁上题了首仙风道骨的诗。我们可以想象,他为了这个让熟人见证奇迹的时刻也是等了很久的。然后,两口子手拉手高歌出城,跑到一处著名的道观又题一诗,落款非常霸气:定亿万兆恒沙军国主南方赤龙神王伊用昌。然后,他们才相亲相爱地拉着手进入西山,“蹑虚而行”,从此过上了神仙的隐居生活。


情节进行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原来这不是文青爱情故事,也不是高士狂生故事,而是一个修道成仙故事!前面对两口子怪异事迹的描写只是铺垫,细节与逻辑都不重要,神反转的结局可以解释一切。怎么样亲,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看来,我们先前的那些“深省”,都是想多了。

伊风子夫妇的故事记录在五代王仁裕的《玉堂闲话》里,作者口口声声说是真的。当时正是吕洞宾、蓝采和等故事的成形和热播期,大家热衷于记录这些神神叨叨的奇事。伊风子的身上,隐约也能看到蓝采和的影子。不仅道家人物,同时代的布袋和尚故事、后来的济颠和尚故事,也是这个套路。

虽然稍显生硬,但不同风格的嫁接毕竟丰富了这个故事的“口感”。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流浪文青的爱情”这个主题。

文| 严优


今年诺奖不爆冷,石黑一雄你们都熟吧


深度评论丨石黑一雄:杀戮面前,求真相还是要遗忘?


李嘉欣的往事与莫卧儿皇后的风情


不是法海不懂爱 是白娘子本来就挺坏


高莽先生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幸福的


简·奥斯丁坚信,喝茶事关爱国问题


中元节:宁见好鬼,拒识恶人


敦刻尔克:大撤退还是大逃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