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17-11-08

行书,是最自由的一种书体,具备两大特点,一是笔法最丰富,二是造型(结构)更富有变化。正因为行书极尽变化不可捉摸,所以清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行书行世之广,与真等,篆隶草皆不如之,然而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

行书笔法总结起来有五点:

一、顺势起笔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顺势运笔,就是顺着毛笔运行的方向,来完成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顺势行笔是行书所有笔画的共同规律,如横画:

横画的楷书写法是起笔藏锋,行笔中锋,收笔回锋。而行书的横画是顺势向左下入笔,略停或者不停即向右行笔,至尾端稍顿笔将笔锋收住,或不顿笔直接出峰收笔。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以《集王圣教序》中的字为例,百、方、要、五的横画的写法,《行书八讲》选页举例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集王圣教序》中的华、中、神、常字 《行书八讲》选页举例

二、使转呼应

同楷书相比,行书所有笔画都存在增加使转的问题。一般行书的点画呼应比较多,使转较少。实际上作为行书,只有实现了运笔的外在使转,才有了点画萦带呼应的前提。有使转才产生呼应,呼应是靠使转来实现的。在行书中,笔画的呼应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点画的呼。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三、方圆兼用

行书由于顺势用笔和使转呼应,大大增加了圆曲的线条,从而变得流传而有活力。但是,一味的圆曲会使写出的字圆滑无骨力。因此必须在圆曲中掺以方直才能增加骨力和神采。

四、轻重变化

轻重变化不仅指点画和萦带关系,也指点画与点画,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对比。

五、以邪取正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张旭光《行书八讲》

以上关于行书的笔法特点,是当代著名行书大家张旭光先生在《行书八讲》中提出的观点,《行书八讲》是一部行书学习指点迷津的教材。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一、《行书八讲》提出的“行书学习之路”,是作者学习、研究、实践王羲之行书30多年的心血和经验的总结,很实用。学习行书自王羲之入手,学王羲之自《圣教序》入手,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论原则,适合初学,容易见成效。不少院校近年来在行书教学上参考了这一学习路线。

二、该书对王羲之行书笔法之“方与圆”的分析、应用,对结构之“形与势”的分析应用比较透彻,概括比较准,分类比较细。尤其在与楷书笔法、结构的对比中,揭开了王羲之行书的密码,把读者带入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与享受的氛围。

三、《行书八讲》对行书的临摹给出了一个好的、能见成效的方法,即“分析比较法”,带领学书者分析起笔,分析“方与圆”,分析“形与势”,然后下笔。这样能保证学书者下笔有由,起笔自信,并且有了自己校正自己的标准,对于学书有成者亦有启发作用。

四、这本书提出的“创作三段论”,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怎样从临摹转向创作的问题,为临摹日深者走向创作提供了参考,架起了桥梁,很有实用价值。

五、《行书八讲》既通俗、实用,又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如对“为何在东晋时期出现了行草书高峰,以后再也未超越”的解释,发前人所未发;如行书结构的“闭合性规律”,对于把握行书结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再如,行书的核心是“潇洒”,人生的潇洒;行书的神采主要来源于“变化”,姿势、起笔、收笔、速度及墨色的变化等等,都很有见地,给人启发。

行书一直写不好,原来是没有做到这五点

张旭光先生以《圣教序》为例为学员讲解行书学习法。

一本书在手,轻松解决行书学习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