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使者出使日本,曾给日本取了一个名字,令日本至今都感到耻辱

 人众众人 2017-11-08

从1931年到1945年这长达14年的时间里,面对日本侵略者我们都称其为“鬼子”或者“日本鬼子”。众所周知,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称日本人为“倭人”或者“倭寇”,至于“倭人”来源其实很简单,当初日本国王的即位是需要汉朝皇帝册封的,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汉委奴国王金印,“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明清时期,由于日本人不停地侵犯中国沿海地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人们称其为“倭寇”。问题来了,“倭人”是日本人这个词来源很清楚,那么“鬼子”这个词是怎么开始的呢?众所周知,在中国只要一提到“鬼子”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抗战时的日军,因为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太多的灾难,无数中国人惨死他们的手中。

关于“鬼子”这一称呼的来源要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说起,自从清朝闭关锁国逐渐沦为弱国,日本就开始琢磨如何全方位的侵略中国,尤其在日本明治维新国力急速提升之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任命一位大臣出使日本,前面说过日本图谋侵略中国,因此对于清朝大臣出访日本,日本方面希望能全面侮辱下这位大臣,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双方举行的会谈结束之后,举行记者招待会,这时日本方面面对众多记者,提出了一个跟双方会谈毫无关联的问题,“在我们日本国内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上联,多年以来没有人能对出下联,因此只能希望由汉字发源地的人来解答了。”

日本人给的对联上联是,“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这上联给人很强的挑衅以为,意思就是说我日本兵强马壮,国力强盛,只要“单戈独战”就可以打败你们清朝。可是意外情况出现了,清朝大臣看了上联之后,当场泼墨写出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鬼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下联的意思就是说,你日本现在虽然有“奇马”、“长弓”,其实就是一伙想来抢劫我大清的倭寇,琴瑟琵琶八大王,就是鬼魅魍魉四小鬼;并肩居头上,其实已屈膝跪在地上,你如果胆敢单戈独战,我们就合手将你们擒拿。下联和上联对仗十分工整,而且下联是对上联最强的回击,妙不可言,令人拍手称快。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人们逐渐就改变原来“倭寇”的称呼,转而改为“鬼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大肆侵略中国,更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因此“日本鬼子”、“鬼子”、“小日本鬼子”等就成为了日本侵略的代名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