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民俗之鄂伦春民族文化和风俗风情

 mrb8 2017-11-08
一、鄂伦春族民俗文化概览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解放前,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一带,从事单一的狩猎生产。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压迫,鄂伦春族人口锐减,据史禄国计民生号1917年调查,鄂伦春族人口总计为4111人,到1953年人口普查时仅剩2256人,36年中人口减少了45.12%,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解放以后,鄂伦春族人口有了明显增长,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鄂伦春族6965人。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嘉荫县等地。鄂伦春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的四个猎民乡镇及黑龙江省的五个鄂伦春族乡。鄂伦春自治旗坐落在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中,面积为59880平方公里,旗人民政府在阿里河镇。
      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支,一般通用汉语。解放前有少部分人学过满文、日文和俄文。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以及汉语的普及,很多鄂伦春族青年已经不会讲本民族语言。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森林覆盖率占全旗总面积的97%,鄂伦春人居住的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几乎所有的鄂伦春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鄂伦春人吃的、住的、用的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他们凭借这一天然优势,靠一杆枪、一匹马、一条狗穿梭在深山密林间,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山林文化。
鄂伦春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86年,在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上游一带,居住着室韦部落,室韦部落中有许多分支,有人考证大室韦人就是鄂伦春人的祖先。“鄂伦春“一语是其民族的自称,有三种含义:其一为山岭上的人们;其二为使用驯鹿的人们;其三为归顺的人们。这是因为鄂伦春人归顺了清朝,满语中把归顺说成“奥伦千”,后来根据“奥伦千“的谐音,逐渐演变为鄂伦春。
鄂伦春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精神文化财富,所有作品都靠口头传讲。“赞达仁“是鄂伦春民间歌曲的统称,一般是即兴演唱,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猎歌是鄂伦春民歌中数量最多的,其内容多反映了猎人在整个狩猎生活中的感受,以及对兴安岭的挚爱之情。此外还有情歌、萨满仪式歌以及新民歌等。神话是鄂伦春民间文学中最早的表现形式,如《达公射日》、《北斗星的来历》、《熊的传说》等。鄂伦春族民间传说是其口头文学中又一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族源传说、民族迁徙传说、古代英雄传说、历史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物传说及民俗传说等。而民间故事则是鄂伦春族口头文学中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体裁。鄂伦春人的乐器主要是口弦琴,舞蹈有依和纳仁舞(祭祀舞)、依哈嫩舞(庆祝猎业丰收的舞蹈)和黑熊博斗舞以及树鸡舞等。民间工艺有刺绣、桦树皮工艺品、木雕、骨器等。
         鄂伦春族妇女心灵手巧,各种动物的张经过他们的熟制加工,就会变得柔软耐用、防寒保暖。解放前,鄂伦春族的服装大多是毛皮制品,诸如狍皮衣、狗皮裤、狗皮袜子、猞猁皮帽子、狗皮靴等。制作工艺有刺绣、编织、镶嵌等。毛皮制品上涂染的颜色主要来源于自然中的花草本色及动物肝脏,鄂伦春族定居前主要食用肉类其次是少量的面食和野菜。经常食用的兽肉有狍子肉、鹿肉、野猪肉、熊肉等,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主要食用方法有煮肉、烧肉、烤肉。解放以后,鄂伦春的主食逐渐由肉食多元化转向面食,食物单一状况得到改变。鄂伦春人的传统住房“斜仁柱”是游猎民族的典型建筑,呈圆锥形,便于拆搭、迁移。鄂伦春人搭“斜仁柱”时既不用钉,也不用绳,而是利用木杆本身的树杈交叉而成。“斜仁柱”直径约为4至5米,斜度为85度左右,门朝南,不同的季节覆盖不同的围子,冬季用狍皮或鹿皮,夏季用草,春天用桦树皮。解放以后,“斜仁柱”逐渐被取消,人们普遍住上了砖瓦房。
        解放前,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的男婚女嫁的婚姻制度,严禁在同一氏族内部或辈份不等的男女间通婚。鄂伦春族男女之间的关系很严格,如果发现有通奸行为,那么男女双方不仅要受到谴责,而且还要受到家族的处罚。鄂伦春人办婚事都要经过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四个过程。鄂伦春族中的门第观念比较淡薄,只要看中,不管是谁家的姑娘都可以求婚。
        鄂伦春人的主要节日是春节和6月18目的篝火节。在鄂伦春人的传统观念中特别重视过春节,同时也过正月15和正月16。正月16那天,鄂伦春人有抹黑脸的习俗,据说抹上黑脸就能赶鬼驱邪,保证这一年里平平安安。
        解放以前鄂伦春人的丧葬比较复杂,有风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多种葬法。风葬又叫树葬,是一种原始古老的丧葬方法,解放后逐渐被取消,土葬成为主要葬式。
        鄂伦春族主要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被称作“萨满”,萨满的主要活动是为人看病和跳神。他们将崇拜的各种神偶都装在桦皮盒里,放在斜仁柱后面的树上,不允许妇女到放有神像盒的地方去。春节早晨,全家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洒下一杯酒,然后向火叩头,祈祷全家幸福。
        1951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正式成立,鄂伦春族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全国各级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中,都有鄂伦春族代表。行使着参与国家大事的政治权利,鄂伦春人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狩猎生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鄂伦春人彻底告别了狩猎业,真正走上了“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
         二、衣食住行
        鄂伦春人的游猎生活,最需要耐寒经磨的衣着。过去,他们的衣着都是用狍、鹿、犴皮制作的,其中狍皮制品数量最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