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经济】全域旅游下的文化旅游资源

 果真真真 2017-11-08



传播中原河洛文化

    



传统旅游资源观认为,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就是自然旅游资源加上文化旅游资源。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52处,在全球排名领先。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2350个,历史名镇名村2500余个,博物馆数量超过5400家,各类宗教场所如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教堂和基督教教堂等总计6万多处。我国56个民族民族风情、风俗也都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全域旅游理念极大拓展了文化旅游资源外延


站在全域旅游的角度,文化旅游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所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人类活动参与的因素所构成的旅游资源。


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深厚、持久、最具魅力的元素。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多样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增加,文化体验对游客出行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甚至成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据亚太旅游组织“游客愿意支付的额外项目”调查结果,有60%的人愿意为“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埋单。


世界旅游组织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所发生的旅行”。综合来看,文化旅游资源至少有以下12种类型:在物质层面,有历史文化遗存类、现代文化遗存类,现代工艺、技术成果展现类,民俗风情物化展示类。在非物质层面,有歌舞艺术表演类;宗教仪式与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体育活动类;居民日常生活体验类;礼仪禁忌类;人文交流与道德伦理类等。


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生活性,是构成核心旅游吸引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全域旅游理念极大延伸了文化旅游消费


通俗地讲:文化就是人化。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从全域旅游视角研究文化旅游消费,是对传统旅游业边界的一次突破,也是对传统旅游产业观的一次突破。其意义在于促使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围绕人的需求发展旅游,不仅最大限度地使游客消费就地化,还要想方设法创造新的需求点。



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是离开家,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在旅游活动中,人们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对生产者而言,不但要把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可销售的旅游市场产品,还要主动感知和回应人们的精神与物质需要,既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层面的享受需求,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可见,发展文化旅游消费,空间无限,潜力无限。



全域旅游理念极大促进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虽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在旅游者面前,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一定指的是大文化,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文化,是包括专业文化在内的大众文化。



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能创造出许多精彩绝伦的旅游产品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如旅游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能够创新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旅游同文化创意及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能够发展文化演艺旅游,主题及特色旅游演出;旅游同红色文化结合,能够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众化、常态化;旅游同健康医疗相融合,能够促进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温泉旅游、老年专项旅游等;旅游同教育融合发展,能够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校外课堂;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将大大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把竞技运动转化成为大众参与性体育活动,扩大市场影响力。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旅游是增强人民亲近感的最好方式。文化旅游的这一重要功能充分提示了政府支持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近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使发展文化旅游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


旅游业已经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旅游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