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在说孩子发脾气时要“共情”,但为什么我这样做没有效果?

 李涣 2017-11-08


  谈到情绪管理,现在很多育儿书都会说“共情”,大概意思就是说,当孩子生气时,要对她的情绪命名,这就是使用“共情”。

  我们是怎样使用共情的?

  面对宝贝哭的时候,有些妈妈说,她马上告诉孩子,“你很生气是不是”,可是发现并不奏效,宝贝还是继续哭。

  还有一些妈妈表示,每次和她的孩子这样共情时,孩子都会说,“不要再说我生气了”。


是“共情”这个方法无效?

还是我们使用的方式不对呢?

共情,百科里的解释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这里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在“共情”时,我们其实还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们希望使用完共情,孩子可以马上不哭(一切还是从我的立场出发)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其实不是真正在“共情”,我们只是在使用一个名字叫“共情”的技巧而已。


  共情 ≠ 讲道理、说教

  共情 ≠ 比惨

  共情 ≠ 放任行为

  共情 ≠ 给命令

  共情 ≠ 解决行为问题


  共情=“用爱平静地陪伴孩子体会她的情绪”。

1

共情,首先一定是爱的共情。

  孩子对于父母情绪的接受是最敏感的,他们其实是可以体会出真心真意还是虚情假意的。因此,使用“共情”时,千万不要单纯地觉得这是一个技巧,而是要从爱出发,真正地尝试去理解孩子。

2

共情,应当是平静的。

  很多父母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有时甚至会简单粗暴地吼叫要求孩子不哭。这样示范本身就是在告诉孩子,我哭闹吼叫是可以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的。

3

共情,要明确目的。

  面对孩子哭闹,我们总是习惯性地马上抱起来连哄带骗,也许她当下就止住哭声了。但是这样的孩子永远都学不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共情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孩子可以马上不哭闹),而是给予孩子“学习机会”来体会不同的情绪,只有认识自己的情绪,才能学会控制情绪。

正确“共情”的打开方式


No.1

发泄

允许孩子

发泄情绪

No.2

平复

帮助孩子

平复情绪

No.3

总结

引导孩子

回顾总结

共情

用爱陪同他们

1.我们应该先让孩子将情绪发泄。

  情绪,尤其是特别激烈的负面情绪,一定是需要发泄出来的。

  因此,当孩子发脾气大哭时,我们可以先陪着他,“我知道你现在特别生气,没关系,难过就哭出来,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先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出口。


2.适时介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当孩子地情绪不那么激烈地时候,比如哭声由响变弱时,父母就可以选择介入。

  首先可以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有科学研究证明,拥抱是可以帮助孩子平静的。然后教孩子如何平静下来,比如向孩子示范深呼吸、或者转移孩的注意力。

  我们使用的这些平静技巧,不仅让孩子平静下来,也是在给孩子演示管理情绪的方法。


3.与孩子一起回顾刚刚发生了什么。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当孩子平静下来后,我们要“趁热打铁”,赶紧帮助孩子回顾一下刚刚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的记忆是短暂的,及时回顾,就相当于在给他们“抓重点做复习”。

  比如采用故事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怎么了?情绪是如何的?后来又是如何平静下来的?

  这样的回顾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也知道这些情绪是正常的,同时也学会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用爱陪同他们一起去体会

  这样的共情做起来真的不容易,要我们自己始终保持平静,而且更加关键的是我们要能允许孩子哭。

  但这恰恰是我们“爱”孩子的体现。我们真的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他们长大后其他人也不会像我们这样一直哄他们。

  我希望教给孩子的不是“你现在不哭”,而是教给她今后妈妈不在你身边了,没人哄你了,当你遇到自己的情绪问题该怎么做。这才是我们使用“共情”的真正意义所在。

  有些路,尽管很难,但一定是要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绪,尽管很痛,但也要孩子自己去体会的。但幸运的是,现在他们还小,我们至少是可以用爱陪同他们一起去体会。

来源:辽沈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