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国之重器诞生,中国可燃冰正名的时候到了!

 老三的休闲书屋 2017-11-09

近期根据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二号”即将迎来首航。蓝鲸二号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国之重器的代表,是因为其在可燃冰开采中发挥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的可燃冰开采,并不是那么顺风顺水,而是伴随争议前进。

又一国之重器诞生,中国可燃冰正名的时候到了!

2013年,日本首次宣布从海底可燃冰层试验开采提取甲烷气体,成为这个能源进口大国的重磅利好。“可燃冰会让日本成为新能源大国”、“中国可燃冰研究已落后日本十余年”等说法陆续出现,让人们在为新能源振奋的同时,又不免感到一丝失落。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的试开采并不成功,因为遭遇到了泥沙堵住沙井的问题,所以被迫中止。

时间到了2017年5月10日,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首次试气点火,并于7月9日试采结束并关井,持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试采使用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就是此次“蓝鲸二号”的上一代产品。

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日本遭遇的挫折。可燃冰真的可行吗?与此同时,对可燃冰开采所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开采可燃冰将引发海床崩塌、海洋酸化”,“大规模商业化使用是天方夜谭”,“可燃冰不过是概念炒作”。

又一国之重器诞生,中国可燃冰正名的时候到了!

质疑源于不信任,也源于不了解。比如,很多人并不理解对于可燃冰的开采而言,“连续”二字意味着什么。

要做到稳定生产、从而实现可燃冰的商用价值,就需要对深埋于海床之下的固态可燃冰做到水、泥沙和甲烷气体的分离,这一点,正是可燃冰开采的世界性难题。

而我国从单纯考虑降压,变为关注流体的抽取,在降低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可燃冰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的可燃冰聚集,最终达到水、泥和气的分离,实现了防沙、储层改造、钻完井、勘察与测试等方面的多项突破。

但证明“技术上可行”,仅仅是第一步。要不要用?怎样用?如何控制节奏,是手握新技术竭泽而渔式地开发,还是因为担心风险、担心被污名化而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可燃冰与特高压一样,也面临着一些伦理式的追问。

正是在追问中,方显理性、科学与公义。在可燃冰的试采中,我国一直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在试开采的前六年间,先后在神狐海水合物区组织了10个航次的野外调查,系统勘察了这一海域的地质、海洋生物、海底环境、海表大气甲烷等特征,对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监测,保证了整个开采过程的安全、可控和环保。

又一国之重器诞生,中国可燃冰正名的时候到了!

下一步,如果蓝鲸二号能顺利进行可燃冰开采,并让这类能源实现大规模开发利用,将带来两方面的价值:

从技术角度看,大规模应用将证明中国在可燃冰生产、开采过程中的技术力量,减少人们心中的疑虑。

从行业角度看,商业化开采还对我国煤炭依赖性能源结构带来重大改善——从社会大众的角度看,价格可控的、可广泛使用的替代性能源的出现,正是“人人享有清洁能源”、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