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省邢台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老刘tdrhg 2017-11-09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关于唐赋的价值与地位,一向有“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之说。两极之间,多有争议。这些争议,不无道理,也不无局限。这些局限往往与时代思潮和著述体例有关。随着思想的开放与唐以后赋研究的深入,重新估量唐赋的价值与地位,我们心气会更加平和,心态更加开放。

②唐赋的题材承旧而出新、因时而变。大唐开国,充溢着向上生长的力量,颂美王朝君国的作品为数不少,讽谏的成分也有所加强,士人的报国之志与不平之气在赋体创作中开始振发,君臣唱和的风气殊为显盛。到了盛唐时代,赋体创作已突破题材的拘束,达到无人、无物、无情、无事不可以入赋的程度。中唐因古、律之分而有所侧重,古体多见科考失意、贬谪愤懑、社会批判,律赋则多写礼乐刑政、典章制度、祥瑞献奉;命题出入经史,意在探究治乱、推行教化、颂赞君国。晚唐赋作,一面吊古伤今,一面讽时刺世,更多末世景象与情怀。

③赋经汉魏六朝,题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但唐人还是尽量在传统的题材上寻求突破并致力于新题材的开创,直到晚唐,赋的题材内容还在因时、因人而变,而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④唐代有散体大赋、骈赋、诗体赋、骚体赋等传统赋体,不仅集传统赋体之大成,而且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并留存有杰出的俗赋篇章。唐赋体裁不仅多样而且多变,赋体流动不居的品格在唐代展示得最为明显。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其中每类手法又自有其细致的技巧与演革的过程。

⑤唐代辞赋大家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汉世赋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身份类同俳优,魏晋文学自觉,激发了个体意识,不过赋家仍以高门士族居多。唐赋作家,身份既多,意识也更复杂。不同的身份意识影响及于赋作,形成不同视角与话语。

⑥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以后基本处于停滞。赋体演革的停滞让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而对于唐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幸运。唐赋因时代精神的影响与个体意识的彰显而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较之汉赋的雄霸夸饰与六朝赋的繁缛绮丽,唐赋康健朗畅,更可贵的是唐赋风格多元多貌,并有着时代与个人的特质。

⑦总言之,唐赋对王朝盛衰、江山风物、社会生活、个体情怀的铺陈,表征了多元多貌的政治形态、礼仪制度、文化谱系、身份意识,展示了唐朝与唐人开放的胸襟、革新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家国与个我并重的情怀。唐赋赋体的集成、对赋艺的探索、辞赋大家的出现与赋体风格的形成,也造就了它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

(摘编自刘伟生《唐赋:多元多貌 广纳万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无赋”与“唐赋高峰”两种说法都毫无道理,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 随着思想的开放与赋研究的深入,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

C. 盛唐时代,赋体创作不受题材的限制,达到一切可写的都可以入赋的程度。

D. 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显现出丰富的生命意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提出了在思想更加开放、研究更加深入的情况下须对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重新估量的问题。

B. 第②③段肯定了唐赋在题材上的突破及新题材的开创的贡献,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

C. 第⑤段从作家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唐赋作者身份的不同及其对赋作所带来的影响。

D. 最后一段总结了唐赋的发展变化特点,得出了唐赋“众体兼备、承前启后的赋史地位”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赋的体裁与题材一样,承旧而出新,衍生出律赋、文赋等新的赋作体式。

B. 赋体的表现手法与赋作的体裁、体制关联互动,可见唐赋的表现手法与以往也会有所不同。

C. 唐代辞赋大家打破了魏晋时期高门士族居多的状况,出现了各种身份的辞赋大家。

D. 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因此后人不再有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从而造成赋体演革的停滞。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两种书法都毫无道理”理解错误,原文“不无道理”的意思是在当时都有自身的理由。B项,“人们确信唐赋的价值与地位高于其他朝代”于文无据。D项,“晚唐时期赋的题材才开始”错误,原文“全部的唐赋既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也显现着丰富的生命意识”。

2. 试题分析:“也指出了唐赋的不足”错误,于文无据。

3. 试题分析:赋体的演革到唐代已达极致与赋体演革的停滞之间无因果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胡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伴着院落来来往往的身影,谈笑风生的声音,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我们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4. 下列对本人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作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 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亲切。

C. 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 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5.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6. 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D    5. 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6. 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③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用多种手法”,因而也不会“栩栩如生”。

5. 试题分析:注意表达技巧包含修辞、表现手法和表现手法,此题从修辞的角度答出 “拟人”“比喻”的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出“对比”和“点面结合”,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答出“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6. 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结尾,注意分析在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的作用: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对劳动的赞美之情;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升华了作品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施光南:斯人虽逝 黄钟长鸣

李树喜

①施光南1940年生于战火中的重庆。4岁上学,5岁就开始学写和编演歌曲。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学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小光南唱得却是:“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惹得满室哄堂大笑。这是人们最早看到的小家伙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施光南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读书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上诸如“哈拉克”“聂尔洛夫斯基[注]”的名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

②决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候,施光南已经16岁了,而且还没有学过钢琴——这在一般专业人员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施光南勇敢地报名要试一试。

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地处天津,北京的考试在什刹海边的恭王府进行进行,主考老师是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著名的教授江定仙。

④正规的、科班的考试难住了施光南,而且,最基本的钢琴曲《小奏鸣曲》都没有顺畅地演奏下来……施光南勇敢地弹了他熟悉和喜欢的《牧童短笛》,熟练流畅,那是非正规的、“土”得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考场嘈切议论。而主考官江教授似乎欣赏考生的执著与闯劲,和蔼地对施光南说,“请继续,你自选的乐曲是什么?”“《流水》”,施光南回答。

⑤“作者是谁?”考官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曲目。

⑥“我自己写的。”这一自创乐曲打动了考官们。施光南又一鼓作气,表演了他熟悉的川剧、越剧、评剧和京剧。

⑦主科不成,施光南自知必然落选。谁知,几天以后,施光南收到江定仙教授的亲笔来信,说:“施光南同学,由于你的音乐基础知识太差,你的考试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本科不能录取。但我们考虑你在作曲方面有发展前途,且年纪小,建议吸收你到本院附中插班补习两年。不知你的意见如何?”看似山穷水尽,却是柳暗花明。施光南遇上了慧眼伯乐,江定仙教授准确地看到了他的作曲创造才能。在音乐学院附中,天资聪明的施光南经过刻苦努力,很快就全方位地赶了上来,并且成为课代表。

⑧中央音乐学院的7年寒窗,铸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施光南,但施光南决不满足于学院大墙中的科班教育,他坚信真正的音乐源泉在社会和民间。参加工作之后,只要有机会,他就深入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宝库。他常在学院的晚会上动情地演唱收集和创作的民歌和流行歌曲——这是为学院派很瞧不起的,但施光南坚持不懈,乐在其中。施光南毕业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歌曲超过千首,发表一百多首,新人新歌,乐坛瞩目。1963年南宁的音乐创作会议上,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这样赞扬施光南:“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音调,同样是年轻人,聂耳死时是23岁,现在天津的施光南也是23岁。聂耳当时处在水深火热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觉醒、悲壮的战斗气息,施光南生活在今天,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氛。”

(摘编自《点评:二十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

【注】哈拉克、聂耳洛夫斯基:著名音乐家。

相关链接:

①目前,创作一首水准较高的声乐作品耗资大约30万人民币,而施光南隐约作品包括歌曲1169首、歌曲钢琴伴奏213首、歌曲管弦乐谱143首、歌剧三部,还有大量器乐、戏剧作品,其创作成本在5000万人民币以上。(摘编自《斯人虽逝旋律长留人间》)

②聂耳在北平时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收集北方民间隐约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的汗臭”的环境中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环境下吟出来的。(摘编自百度百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表明了我们怀念施光南的原因,即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作品长留在人间。这位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第①段写施光南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突出了他的音乐品质和创造意识,以及那种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而充满自信的特点。

C. 第②至第⑦段写施光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过程和在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情况,前者详写,后者略写,详略得当。

D. 最后一段,对施光南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情况一笔带过,而着重写他深入社会和民间以及他年轻时的创作成就。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述说施光南出生地和年份,这是人物传记的常见形式,也交代了时代背景,为后面写童年施光南改唱儿歌做铺垫。

B. 文本以时间为顺序,从施光南出生至4岁、5岁,至16岁,再至23岁,虽然叙述平淡无波澜,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 文本从侧面记述主考官江教授慧眼识英才的伯乐行为,介绍他的身份和职称,是为了说明他对施光南判断具有权威性。

D. 用数字说明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成就,突出了他创作种类之多,数量之巨;计算其创作成本,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

E. 文本叙事中含有事理,通过记叙施光南的学习、创作及音乐成就,说明的成才不只在于天才加勤奋,还有其他因素。

9. 材料引用吕骥的话,把施光南与聂耳进行比较,这样比较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7. B    8. AE   

9. ①突出施光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②表达一个时代的作者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精神、音调的创作观点(或肯定施光南的作品体现了一代人乐观、健康向上和充满阳光的时代气氛);③肯定施光南所走的音乐创作道路——深入社会和民间,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他的音乐宝库。

【解析】

7. 试题分析:“敬畏著名音乐家权威”错误。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而“把自己的作品随便填上诸如‘哈拉克’‘聂耳洛夫斯基’的名字,在同学中间传唱而暗自得意”,不是敬畏的态度。

8. 试题分析:B项,“叙述平淡无波澜”错误,其实是叙述起伏有致;施光南参加考试时完全出格的弹奏方法,看似没戏,他却得到主考官允许继续的鼓励;他主科不成,却收到江教授的信。C项,“侧面”错误,应是正面。D项,“说明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之大”错误,而是说明他创作成就之大。

9.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引用的作用和对比的作用,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有突出传主的品质这一共性特征,所用重点明确话语中的“突出施光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音乐家”和“肯定施光南所走的音乐创作道路——深入社会和民间,学习吸收民间、民族音乐精华,丰富他的音乐宝库”。

点睛:分析引用的作用的题目是人物传记常见的类型。答题时首先答出引用的话语的内容,然后答出一般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有时还要结合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在文章的开头统领全文、表达情感、引起下文、引起阅读兴趣,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主旨、表明情感。答题时结合具体的文章具体的分析,此题首先答出通用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然后列举具体的话语具体的分析,在结合句子所处段尾的位置,起到深化主旨即赞美传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 元祐,年号。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D. 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 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 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 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有人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他认为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2)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2)通往峒的路非常危险,时间临近,乔执中只是派一个校官跑去晓谕他们的首领,就一个个来归顺。

【解析】

10. 试题分析:原文标点: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句子中的“岂”“然”。

11. 试题分析:“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错,科举制度产生前已有太学。

12. 试题分析:“这种行为会使百姓纷纷犯罪”错,乔执中认为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做法。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为”译为“任”、“器”译为“器重”、“游”译为“交往”、“迫”译为“临近、迫近”、“走”译为“排遣”、“相率”译为“接连”。

参考译文: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进入太学,补为《五经》讲书,五年没有请过假。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选取为进士,调任须城主簿。当时大举兴起黄河劳役,管劳役的人不能胜任,一天晚上,劳工混乱溃散,就造成大案。乔执中前去代替管劳役的人,终于安定下来。富人贿赂官吏,打算在居住区建桥来骗取利益,乔执中上奏疏陈述这事的害处,使者上奏官吏的意见同意建桥,乔执中说:“我的官职可以去掉,桥不能建。”最终没有建桥。

王安石掌管政事,引荐乔执中编辑修改《熙宁条例》。章惇讨伐五溪,发文命令乔执中攻取大田、离子二峒。通往峒的路非常危险,时间临近,乔执中只是派一个校官跑去晓谕他们的首领,就一个个来归顺。记录乔执中的功劳应当升官,把恩惠转给父母。

就地任转运判官,征召担任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各县的牧地,百姓长期耕作,有人提议要收回,要铲平坟墓,砍掉桑木、拓木,众多人家聚在一起哭泣。乔执中向朝廷请求,神宗下诏(把牧地)重新给百姓。改任提点京西北路刑狱。当时黄河在广武决口,用埽筑成的堤坝非常危险,大家聚在一起不敢上去。乔执中不顾这些,站在堤坝上,大家跟随他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不到一天用埽筑成的堤坝建成。

元祐初年,担任吏部郎中,请求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升为朝官,得以加封他们的父母。兼任徐王府侍讲、翊善,升为起居舍人、起居郎,代理给事中。有官员把审判案件,判重了的和判轻了的,判同等罪,乔执中驳斥他们说:“先王从重处罚把人重判的,从轻处罚把人轻判的,这是慎重使用刑法的极至。现在一旦同等判罪,恐怕从此法官不再愿意让罪人活下去,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升为中书舍人。邢恕碰上赦免,经审查后复职,乔执中说:“邢恕和蔡确实交接很深,摇旗呐喊,现在恢复他的官职,担心会使朝廷内外疑心。”升为刑部侍郎。

绍圣初年,乔执中凭宝文阁特制的身份出任郓州知州。乔执中宽厚有仁慈之心,多次掌管刑法案件,洗清罪名使人活下来的数以百计。第二年,谈笑着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评论说:宋朝的人才,从祖宗培养,到了中期,很兴旺。乔执中始终不改变他的操守,真是难得啊。章衡想恢复山后八州,给国家打开了灾祸。但是瑕不掩瑜,其他的好的地方也有可以称赞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闻道”一词强调事情并无依据;“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C.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D.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E.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15. 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4. AC    15. 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

14. 试题分析:A项,“闻道”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而不是强调事情并无依据。C项,“衣冠”应是借代。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国家局势动荡”“飘零夔州”“宦官当道,无力报国”等原因。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后的注释进行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到近郊去,“_____________”,腹中还很饱;到百里之外去,则要做“_____________”的准备;到千里之外去,则要做“_____________”的准备。

(2)杜甫《春望》中,写战乱不断,家人音信极其珍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三餐而反    (2). 宿春粮    (3). 三月聚粮    (4). 烽火连三月    (5). 家书抵万金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到百里之外去”“到千里之外去”“家人音信极其珍贵”,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宿”“抵”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绞手指甲是要坏肚子的》一文中,作者照猫画老虎,以一句“把手指甲都绞出水来了”讽刺一些整日“坐家”闭门造车的作家。

②作为“智能健康卫浴生活”理念的始作俑者,中国十大卫浴品牌英皇卫浴自创立以来,坚持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人性化、智能化的卫浴产品。

③凌晨2时,湖北省崇阳县的天空像撕开了一道口子,雨水倾盆而下,电鞭划破升空,巨雷振聋发聩,洪水咆哮着越涨越高,码头村岌岌可危。

④编造者兼顾诗歌的影响力和读者的认知度,入选作品多以短诗为主。古往今来人们口耳相传、吟诵得最多的正是那些短小精悍的诗。

⑤据了解,目前家居设计都是个性化定制,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真正为老年人设计的家具很少,属于老年人的家具专卖店更是凤毛麟角。

⑥国内科学营的时间一般为一周,比较仓促,有时路上就要花费两三天时间,参观的时候也多是走马观花,有兴趣的科学爱好者往往意犹未尽。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①闭门造车:比喻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②始作俑者:泛指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创始者。感情色彩不当。③振聋发聩:比喻高明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④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也形容文艺作品等简短而精炼。⑤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使用对象不当。⑥走马观花:比喻观察事物或了解情况不深入细致。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是每年非法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国,被以粗放的方式进行回收处理,继而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B. 针对长江流域当前汛情,国家防总要示长江防总加强预报预测,优化水利骨干控制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各项责任,严防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C. 了解作为青藏高原屏障的贡嘎山的生态情况,对研究横断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以及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D. 公立医疗机构由于总体处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垄断地位,少数医疗机构抵制付费方式改革,不愿意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或者推诿病人、转嫁费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在“被以粗放的方式”前加“这些塑料垃圾”。B项,搭配不当。“优化”与“责任”不搭配。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把“由于”移到句首。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D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

B. 他说:“当我经纪人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赏光接受了球队的邀请”

C. 为回馈新老客户,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本专营店开展上门惠顾活动,服务到家。

D.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B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C项,惠顾: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D项,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_______,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出来完成的。年轻时,_______,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_______。

【答案】    (1). 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    (2). 晶状体密度小,弹性良好    (3). 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调节焦距”,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晶状体密度增加”,第③空注意前文“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21. 请在下面图表的内容按要求用文字进行表述(不得用数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图1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乘车安全意识比较(%)

国家

坐汽车时系安全带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总是

43.5

73.1

58.2

41.9

偶尔

44.7

21.4

32.1

44.0

从不

11.9

5.5

9.7

14.0

 

 

图2 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水上安全意识比较(%)

国家

在没有救生员的水域游泳

中国

美国

日本

韩国

从来不会

72.0

14.0

72.6

66.2

偶尔会

15.7

51.6

15.9

15.6

12.3

34.4

11.5

18.2

 

 

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国相关研究机构基于多年的协作机制,联合开展了高中生安全意识及问题比较研究,从上面两个表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车安全意识方面,美国高中生最强,其次是日本,韩国最弱,中国略比韩国强一点。水上安全意识方面却是日本高中生最强,其次是中国,再次是韩国,美国最弱。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此题注意表头和表格中的极值。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②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

④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倒外。(雨果)

⑤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⑥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为梦想而努力

梦想是推动青少年前进的动力;梦想是人生旅途的里程碑;梦想是心中的汪洋大海的导航标,梦想理应成为人人追逐的目标。梦想是我们挑战难关的勇气,亦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梦想并不是随口说说而已,它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让我们为梦想而努力吧。

古人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先辈们数不胜数。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古时候的司马光都能为了自己的学业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在近代的国外也有不少的人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与荣誉。其中居里夫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居里夫人的梦想研究出放射性物质镭,居里夫人为了她的这个梦想,每天起早贪黑的去寻找原材料,守在一口大锅前进行冶炼,锅里的火星溅出来落在她的手上,久而久之,她的手上便满是伤痕了。居里夫人的实验不知失败了多少次,才从8吨的矿渣中冶炼出来了0.1克镭。居里夫人为了她的梦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也得到了不小的回报。

梦想的脚步只为做好准备的人而停留,梦想是公平的,每一个人在它面前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勤奋和懒惰的区别罢了。追逐梦想就要为它前进的方向而努力着。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重点“诗书”“志”“寒”“坚强”“勤奋”“行动”,有其中选取二三个提炼中心立意行文即可,一定要让选取的名言形成共同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