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届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答案解析)

 山湖微波 2018-11-15

‍‍‍2018年8月作文专辑出炉,欢迎选用!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专刊目录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2018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6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文2018年7月试题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2019届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B.“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C.“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颈联写元帝虽然见过昭君,但并没有十分留意,以致空留遗恨。

D.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E.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2)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

 

3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4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 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 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 对此欲倒东南倾     此:天台山    B.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傍晚

C. 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回旋    D.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必须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1)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2)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牛羊下来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到山村傍晚时的闲静。

B. “各已闭柴门”,使人联想到寂静的山村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C. 颔联使诗歌从黄昏时的温馨转入月光下的凄凉,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郁。

D. 颈联选取了泉水、露珠等意象,营造了洁净、凄清的意境,更好地突出了悲秋的主题。

E. 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2)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8、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歌送别

李 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唐突:触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 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一扫而空。“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 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 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作者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下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E. 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朋友多写书信,报告平安的消息,同时也想以赤壁大战的景象激励自己,坚定济世救民之志。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行子:出行的人。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 “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 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 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形容风声。

(1) 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1、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关山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 下列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地两项是(    )(    )

A. 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点。

B. 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 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恩”表达成卒的思乡之情。

D. 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惊”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E. 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2) 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 首联写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写出秋天的萧杀与空旷。

B. 颈联概括了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表达出诗人长年飘泊孤独悲秋之情。

C. 尾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饮,时世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 本诗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全诗画面凄凉,不见亮色,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13、下面对《离骚》片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A.开头叙说父亲赐给自己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使命感。

B.诗人没有满足于先天的内在美质,还坚持后天的德能修养。

C.诗人写披挂佩戴香花香草的目的是表达对完美仪表的追求。

D.诗人深感光阴飞逝,时不我待,“恐”字充分表达了焦虑。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好在哪里?

(2)在此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1~3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      命(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              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                  恬(安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

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  歌(作歌)以赠之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听其声    问其人

②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3)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感斯人言

C.本长安倡女

D.凡六百一十六言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春意阑珊”,暮春

3、【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本题考查赏析《蜀相》这首诗的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B项错在“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首先要读懂全诗才能做出准确判断。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由近到远地描绘景象,用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反衬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4、【答案】C

【解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纯用名词短语连缀,不用动词、虚词联结。A、B、D三项都具有这一特点。C项中用了动词。

5、【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C项“‘频烦’即频繁,连续”解释有误,应为“多次地烦劳”;“‘两朝’指东汉和蜀汉”理解有误,应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意的方法。A项中的“此”,天姥山。B项中的“暝”,夜晚。D项中的“须”,等待。

7、【答案】1.DE    2. 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幽寂的画面: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诗人独自看着这月下山间的景色。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D项,“更好地突出了悲秋的主题”错误,“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寂、怀念故园的愁绪;E项,“直抒胸臆”错误,“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应该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心酸和痛苦。

2. 试题分析:题干“‘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题关键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石”与“泉”、“草”与“露”,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答题时,首先,描写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该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石泉”“暗壁”“草露”“秋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要忠于原诗。然后,概括景物所要营造的氛围特点“凄清而幽寂”;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8、【答案】1.CE    2. 怀古之情。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送别之意。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希望朋友观看赤壁古战场景象,并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发奋有为的欺许。

【解析】1. 试题分析:C项,表现了“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E项,“报告自己平安的消息”不正确,实际上作者是希望朋友向自己来信描述赤壁古战场的景象。

2. 试题分析:注意通过标题“赤壁歌送别”和诗中额重点词语“故人”“壮心魄”分析怀古之情、送别之意。

9、【答案】1.BE    2. 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及诗句内容分析。立足是诗的颔联分析,由颔联中两个人格化的动词“侵”和“傍”,可以明显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至于第二问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由分到总,先细述分说相关的各种景象描写,再总结概括整个意境特点。“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同时,作者摄入诗中的景物,在颜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点。“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风光宛如旖旎江南 ,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颜色上的搭配,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10、【答案】1. 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拟人手法: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也即诗题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也即诗人。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对比手法: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形象而准确地点明秋风去而复还的特点。   

2.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解析】1. 运用了拟人。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对比手法: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今昔对比,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特点。

2. 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

感情:表达对秋风之厚爱,抒发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11、【答案】1.DE   2. 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解析】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项考核诗句的内容,CDE项考核手法,其中D项,“侧面描写”“让敌人‘晾’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E项,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回答问题可以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比如可以分析七、八句和九、十句分别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哪些内容。七句,用了比拟的修辞,写草木的悲鸣;八句,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风沙使对方军营变暗来写唐军生活的艰辛。以此分析九、十句即可。

12、【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是对首联的分析,主要从诗句的作用和写景的着眼点分析,正确;选项B从颈联的情感分析,注意“时空”的广阔性,正确;C项尾联结合诗歌的情感和作者的一贯风格分析,正确;选项D“全诗画面不见亮色”错,“渚清沙白”是亮丽的景色。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写披挂佩戴香花香草的目的是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

14、【答案】1.开头设问,破空而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以“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慨。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2.忧思。作用:它是全诗之脉,全诗抒写的正是未能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面求贤若渴埋下了伏笔。

15、【答案】

1.答案:D(因,这里是“于是”的意思)

2.答案:B

3.答案:A




文章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