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石桥

 圆角望 2017-11-09

  [南京]雷雨

  几天前,已经是桂香满城时节,有不少南北读书人在大石桥附近雅集。如今的大石桥,晚上有跳蚤市场,混杂其间的居然还有几家民国味儿十足的旧书摊呢。

  现如今的南京大石桥如同三步两桥一样,根本就见不到桥的踪影,只是一条街巷的名称而已。但民国时期,这些地方是应该有桥梁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日本人写文章说,与大石桥咫尺之距的老虎桥监狱是类似一个不无家庭氛围式的大杂院,围墙居然是土围子,四周的河水也不甚深。这河水,揆情度理,应该是与进香河相通的,而大石桥就应该呈东西走向横跨在进香河上了。

  如今已经住进养老院的北大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写过一本《周作人传》。我在六朝松下读他的书,方才知道,钱先生曾在大石桥小学读过书,他的童年时光大多就消磨在大石桥、石婆婆巷、丹凤街、老虎桥周围。钱理群先生后来独自远走西南贵州,在那里奋斗经年,才进入京城,求学北大,成为学界名流。

  大石桥4号,现在是东南大学宿舍区,而当年这里是国民政府的农林部。农林部为坐北朝南的三层大楼,青砖混合结构,微斜坡灰色黛瓦屋顶,墙身分为数层,清水墙与粉刷墙次第错开,风格低调而雍容。整座大楼出口居中,东西对称各自排开,中规中矩,不卑不亢。1949年后,国民政府的农林部完成历史使命。这里一度又成为南京地质学校的校舍,再后来,该校并入东南大学。

  与大石桥4号隔街相望处于路南的大石桥17号,现今也是一大杂院,不过均为楼房。大院东侧是东南大学的建筑设计院。许多人知道,建筑专业是东大的王牌,杨廷宝、童雋、齐康等都是国家的学部委员或者院士,是东大建筑专业的金字招牌。此大院偏西,则为前后几幢居民楼,大楼之间的香樟、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看上去是颇有些年头了。莫非这些树木都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它们也许看到过曾在此处生活经年的民国教授?比如鼎鼎大名的黄侃教授。黄侃先生当年在南京教书,就住在大石桥17号。据其师友、弟子回忆,他们往来走动唱和,彼此切磋交流,多在黄先生的大石桥居所。

  黄侃先生是湖北黄冈蕲春人,出身北大,为章太炎、刘师培的弟子,学问之深,见识之高,享誉学界。黄侃先生主张厚积薄发,要先把书读通读透,才可下笔,甚至有五十岁之前不著述之决绝说法。他孤诣苦心,惨淡经营,藏书宏富,终于在蓝家庄买地造屋建成量守庐,希冀宏图大展。谁能想到,苍天不公,他年仅半百就抱憾辞世了。据说,他的老师章太炎为他的量守庐题写一对联,其中有“韦编三绝今知命”之语,令人有一语成谶的叹惋。

  几天前,已经是桂香满城时节,有不少南北读书人在大石桥附近雅集。韦力先生在座谈中,还提到自己为何要不知疲倦每日写作数千字,都是因为受到黄侃先生等老一代学人满腹学问依旧认真治学精神的感召。

  如今的大石桥,西起丹凤街与薛家巷相邻,东抵进香河,再往东走就是四牌楼了。街巷道路还算宽敞,晚上有跳蚤市场,混杂其间的居然还有几家民国味儿十足的旧书摊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