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因借篇

 诺德建筑景观 2017-11-09

所谓“因借”,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

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

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田重,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因借体宜”为历代造园者所采用,而由计成总结归纳作为造园的首要技法而提出的。





“因借”作为造园技法主要的美学原则,在于造园宜“因地制宜”,即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设计园林。顺应于自然,不违逆自然条件而强作构建。同时,要求园林内部的山石、水域、道路、花木以及建筑各景点之间相互巧借得体,通过一定技法将园外景致“借”入,构成一个和谐而充满生命意蕴的园景整体。


 




唐代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不加丹,墙不加白,土戚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帏,可谓朴素、简陋之极。但景致却丰富无比,“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白居易《草堂记》)。得景之法全在一个“借”字。 

  





宋代苏舜钦移居苏州所建的沧浪亭仅建亭一座,而其园景三面皆水,临水架桥,“草树郁然”、“杂花修竹”,林木亏蔽,也全得利于园址。

  





明代郑元勋所建的“影园”,为城南废圃,园址内无山,“但前后夹水,隔水‘蜀冈’蜿蜒起伏,尽作山势,环四面柳万屯,荷千余顷,萑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春夏之交,听鹂者往焉。以衔隋堤之尾,取道少纡,游人不恒过,得无哗。升高处望之,‘迷楼’、‘平山’皆在项臂,江南诸山,历历青来,地盖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郑元勋《影园自记》)。”借景天然,全不费半分资财,而可得扬州城之诸名胜、自然之美景。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5种形式。“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为远借。远借与邻借是就视距之远近而分的。远借需要有登高或临水的观赏条件,其景物一般只有一个大体的轮廊,色彩多偏于灰暗。邻借指借取周围的景色,一般以矮墙、漏窗、柱廊、门窗等来沟通和传递信息。仰借、俯借是就园林所处的位置或观赏者视线的高低而言的。

“夹苍借天,浮廊可渡”,蓝天白云、高楼寺塔、飞鸟花树,均可成为仰借的景观。而居高临下所见的景物均为俯借。“俯视南北两峰,宛若双锥朋立。长江带绕,西湖镜开;江上帆樯,小若鸥凫,出没烟波,真奇观也”(张岱《西湖梦寻·卷五·五云山》)。又“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二者均为俯借,前者登高俯视故景物变小,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正是高山俯视之效果。居高临下,视野宽阔,易生凌云之志。而俯于窗下,临池观鱼,则人鱼相乐,亲切宜人,亦觉趣味无穷。

  





远近、俯仰之借,并非彼此分离,毫无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为映衬,如登楼观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凡视线所至均为之所借。故园林中常建高楼耸阁以供眺望借景。

   





“应时而借”,强调景观和四季变化。园林中的山石、树木、花草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景象,故造园时常利用这一属性来形成季相明显的景观。计成于《园冶》中于此论述最为详细。应时而借常以季相明显的植物来作“引子”,如春兰秋桂,夏荷冬梅等,目的在于使园林富有时间感和生命的魅力。







相地因借的原则贯穿于造园的全过程。建筑立基、山池定位、游路选线、花木栽植,全凭相地得宜,因借之巧。“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是就建筑、池沼、桥梁而论的;“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树桠不妨封顶”,“院广堪梧,堤弯宜柳”,“芍药宜栏,蔷薇未架”,是叙莳花种树之要诀。

总之,“因”是指因地制宜,随地势之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就基址之大小,“如方如园,似偏似曲”;一切全顺其自然。“借”则是不分内外、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一切景物皆为我所用。天时地利,自然人工,只有搭配和谐,考虑周全,方能构园得体。故计成于《园冶》中反复地论述借景,“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可见,借景是多么地重要。

  



相地因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生活智慧。

“因”主要是人对自然的顺应与改造,

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人的限制和人对自然的顺从,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审美能力。

而“借”则是一种人主动

控制自然、调动自然的审美活动。

借助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白居易的草堂、苏舜钦的沧浪亭

从造园实践上验证了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