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宇宙的真实面目,人类可能永远也看不清

 昵称41082923 2017-11-09

1897年,汤普逊通过阴极射线的实验证明,被视为万物基本单位的原子,居然还可以继续切分;

1900年,普朗克发现,能量的传输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存在着一个不可切分的最小单位;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弯曲;

1927年,海森堡发现,人类居然无法同时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在20世纪初期,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一再被颠覆:无论是在微观的粒子层面,还是在宏观的时空层面,都出现了大量违背直觉、甚至让人难以接受的神秘现象。人类的科学发展,也因此在20世纪迎来了一场爆发。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从一到无穷大》,就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向读者展示20世纪多个学科领域的重大进展。本书作者乔治·伽莫夫既是热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提出者,也是最早提出生物学上“遗传密码”模型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伽莫夫一起,从微观的粒子,和宏观的空间这两个角度,来看看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

↓↓↓视频在这里↓↓↓

↑↑超精美的请不要错过↑↑

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原子就是微观世界的尺度极限。原子的直径一般在10的负10次方米左右,大概90万个原子叠在一起,才相当于一根头发丝那么粗。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所有的化学元素都由同样的原子构成,原子就像一个无比坚硬的实心球,不可再分割。

1897年,物理学家汤普逊利用阴极射线对原子进行研究后发现,原子内部还有一种更加微小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电子的质量,只有氢原子质量的1/1840。汤普逊经过研究后提出,原子并不是实心球,而是一个“葡萄干蛋糕”,带负电的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均匀对称地散布在带正电的原子球中。

但1909年,汤普逊的学生卢瑟福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后提出,原子内的大部分地方都是空的,但正中央却有一颗原子核,就像太阳,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就像行星。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吸引力,就像是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更巧合的是,原子核占整个原子质量的99.97%,太阳则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7%,二者呈现出了令人惊奇的相似性。卢瑟福因此提出,原子的结构,就像是一个微缩的行星系统

点击播放GIF/1K

然而……这个看似美好的行星模型,却注定只是一场幻梦。微观世界很快展现出了自己幽灵般的鬼魅一面:

海森堡发现,对于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而言,任何观察行为都会对它们造成干扰,支配着经典世界的各种规律在如此微小的领域里全都失效了。人类不可能同时精确地掌握电子的位置和速度,因为在观测之前,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根本不存在!如此一来,经典物理学的决定论和实在论受到了致命打击。

更多的研究发现,电子时而呈现出粒子的性质,时而呈现出波的性质,这么一来,微观粒子的样子就更模糊了:人们实在难以想象,一个既是粒子又是波的东西,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又该如何存在。

可以说,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微观层面的宇宙面貌,却显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最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宇宙。

宇宙中最宏大的事物,既不是星系,也不是任何宇宙中的物质,而是——空间。在20世纪以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一直以牛顿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空间“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它从不运动,并且永远不变”

爱因斯坦却在相对论中预言,空间并非永远不变,而是具有某种结构或形态上的内容,并且会发生弯曲。

但自己就身处三维空间之中的人类,要如何验证这一预言呢?

1919年,一支英国的天文队伍趁着日全食之际,对经过太阳附近的光线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光线在经过太阳附近时出现了偏转,且角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恰好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一致。这就意味着,空间的确会在物质的影响下发生弯曲,而且物质的质量越大,空间也就弯曲的越厉害。

空间的弯曲,不光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还会影响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爱因斯坦由此提出,支配天体运动的引力,其本质就是空间的弯曲所导致的。这同时意味着,支配着物理学数百年的牛顿万有引力理论轰然倒塌

点击播放GIF/1K

随后,人类开始了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1929年,爱德温·哈勃总结提出,人类朝任何一个方向观察都会发现,远处的星系正在以极快地速度远离我们而去,而近处的星系则在向我们靠近,所以,宇宙空间正在处于膨胀之中

点击播放GIF/1K

本书作者乔治·伽莫夫在1948年提出,宇宙诞生于一场同时在各处发生的大爆炸,所有的元素都诞生于此,宇宙空间的膨胀也正是源于这次大爆炸

点击播放GIF/1K

但至今为止,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还很有限,甚至还没能摸清宇宙空间的基本性质。比如20世纪后期诞生的弦理论就提出,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可能并不是3维的,而是10维的,其中有3个维度是打开的,其余的7个维度,则紧紧地卷曲到了极小的普朗克尺度,难以察觉。但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未能得到确证。

弦理论示意模型

应当说,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宏观层面,宇宙的样子,至今对于人类来说都还是同样的模糊不清。但那又如何呢?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正如纽曼在《大学的理想》里所说的那样:

“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心智的本性。如果真是如此,任何知识便是对知识自身的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