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73 84是坎?

 金日九 2017-11-09


老话会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其实这句话描述的是人们对于两位圣人离去的缅怀之情,绝非什么科学道理。

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个被称做“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很多伟大哲人,他们或是创立或是发扬一种学说,这些学说合起来便是“百家”,而他们创立或发扬的学说,逐渐地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成为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儒家便是百家中最重要的一支,影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两千多年,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是一位重要的传人,被后世尊为亚圣。七十三,是至圣孔子的寿路,八十四,是亚圣孟子的寿路。一个中国人,若是能够按照孔圣人或孟夫子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无论是活到七十三还是活到八十四,都不愧此生。我们经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来源于孔夫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孔子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条非常令人羡慕令人心潮澎湃的堪称完美的人生轨迹,15岁的时候就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大概15年后,在做学问的路上就有建树了,再过10年,对于自己所做的学问,就没什么迷惑之处了,又过10年,学问更是精进,已经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了……而当我15岁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在学校的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初中生而已,对于自己的人生走向,一无所知,对于自己的未来之路,懵懵懂懂……

我身边的大部分人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中国人,其实都跟我一样,懵懵懂懂,按照别人规划好的人生路线按部就班地生活着,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虽然我们小时候说自己要当科学家当医生当作家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但其实那很可能根本就不是我们的梦想,我们只是鹦鹉学舌而已。

可是,活到七十三岁的孔夫子跟我们不一样,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是克己复礼,就能在后来提出“仁”和“仁政”,为后世中国人和中国政治提出一个非常朴素却非常高的标准。活到八十四岁的孟子也跟我们不一样,虽然他未必如孔子那样早早觉悟,但他也通过自己许多年来的“善养浩然之气”在孔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就是大儒张载口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而孔子,则是张口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

面对这样的两位圣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虽然我们达不到他们的成就,但我们却真挚地向往着自己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为了表达我们对他们的肯定与向往,我们甚至愿意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年岁上离开这个世界,于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就出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