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儒家体系矛盾之周公真是圣人吗?孔子竟说周公非仁,周公不圣

 快乐QB 2020-08-13

历史需要思考,需要辨析!而不是无逻辑的信奉

在儒家体系当中,谁都不可否认周公是圣人之一。在儒家的传统经典四书五经以及其他著作当中也丝毫无疑问。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视野放宽到诸子百家当中。在其他学说的经典记载中,孔子却说出了很多认为周公并非圣人的话。在此,我们是否能够简单的将其认为是诸子在论证当中对于孔子的抹黑?

又是否是孔子以及儒家在论战当中虚伪的证明呢?其实要想说出这一点原因。首先我们要了解儒家体系最初自身的矛盾点,以及儒家在日后发展过程当中的种种变化。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形成体系也是有着时间和空间积累的。而在这一积累和发展之中早期的儒家体系,它的变化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诸子百家当中,墨子,尸子,孟子,都举出了很多例子。诸如,周公非仁,周公其不圣乎?周公不仁、不智。在这些经典当中,说出这些话的都是孔子。甚至有一些诸子百家的论著当中,直接将这些话放在了孔子的身上。这与儒家体系之中所说的孔子曰不复梦见周公为憾相矛盾。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很多人都将诸子百家之中,涉及到孔子议论周公的言语,看作对孔子的抹黑和诬陷,并且不允许反驳。在研究那一段百家争鸣而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理论中显得深具讽刺意味。但是随着对于诸子百家学说的研究,包括儒家在内的很多思想体系由最初的构建发展到完善的理论辨析中,一些人发现了孔子议论周公之言可能是事实。

孔子为什么非议周公?这与孔子的道德理念有关,周公之苦不是道德至上就可以掩盖忽略的

在传世文献当中,从说明了这样一个议论。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周公是当时之圣人,并且将周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圣人大出以安天下。那么为什么周公会最终把政权归还给周天子?孔子的回答是,先是对周公的圣人行为做出了肯定,但也不免发出了牢骚。天下本应归属圣人,但周公却放弃了,把天下让了出去,这就是不体恤民众,是不圣的表现。

这并不是我编的一段故事,而是直接记载在《墨子·非儒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早期儒家的基本理论。圣人依靠德行治理天下,天下必然归治。在这种情况之下,圣人不应该推脱,而是应该名正言顺的统领天下。这也符合儒家以德治国,圣人治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现实主义角度来讲,孔子说话大而无当。

首先,周公摄政,代天子之政。周公即便做出了很多付出和努力,拥有很多功劳,周公也不可能名正言顺。之所以孔子和儒家认为周公可以名正言顺的领有天下,是因为周公的所作所为符合儒家的传统理念。但是这种名正言顺却不符合事实。因为比周公更正统的周天子,以及与周天子具有同等血脉,可以成为周王朝统治者的备选人还有很多。

并非周公单靠自己的意图就可以完全领有天下的。同时,周公当时面临的政治形势也不容乐观,不单单的是靠所谓的道德就可以统治整个周王朝。包括他的亲生兄弟,包括前朝遗民。包括周边戎狄部落,以及曾经的盟友,但是现在却嫉妒周王能够统治天下的诸多政治力量,都在发动叛乱,后者表现出对周王室的不服。

周公在历史上虽然被人总结出了很多功绩,但是这些对于当时活在西周初年的周公而言,宁愿不要。因为这些功劳都是周公被迫在政治斗争当中历尽腥风血雨取得的,并非像儒家以及孔子那样所说的只要道德至上,便无难事的境地。甚至在周公退休以后还被冤枉。天下议论汹汹,要找周公清算。周公被迫出逃,这些都在实际上说明了周公不论是摄政时期还是退休以后都在被攻击,被怀疑。

周公之事为例:孔学被斥之为虚伪之学的缘由,讲明当下儒家成熟理论嫁接自何处?

这种道德至上就可以解决一切的理论也是诸子百家,其他学说对于孔子和儒家产生各种质疑的核心原因。因为这一理论不讲方法,不顾实际。认为做好人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和政治问题。不仅显得虚无缥缈,而且虚伪之极。但是在春秋时期,尚未形成百家争鸣的社会现实,

所以孔子和早期儒家的一些伦理道德,只是一种现成的价值和行为,它虽然对其进行主张,并认为其在社会和伦理方面可以成为秩序的依据,也可以获得后世学者认可。但唯独,谁将这一理论原封不动的附会到实际当中,都显得水土不服,只能停留在纸面以及道德层面。但是儒家并不认为这是缺点,认为道德和地位应该是合一的。

尤其在政治理论当中。只有圣人才能够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国诸侯不能说孔子和儒家是错的,但也对这种学说抱有深深的遗憾。而当天下统一以后,哪一个统治者不希望自己成为道德楷模,纷纷拿出这一理论往自己的脸上贴金。皇帝不能叫做皇帝,而要称作圣人,隋唐以后尤为严重。

那么之后早期儒家和孔子对于周公的种种非议,又是如何在墨家中得到弥补的呢?

不得不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墨子。可以说墨家的创始人是最先研习儒家学说的。对圣王之道也有颇多精深的研究。但是却并不认为儒家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并自立门户成立墨家。他并不希望自己成为儒家的后学,因此更加强调周公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诸子百家,其实包括法家都信圣贤之言。不过儒家崇拜先圣,认为后人永远也无法超越前人,三代的社会是最为先进的。法家崇拜圣人,但坚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圣人出现。墨家介于两者之间。既有道德感,也有现实的秩序感。墨子在孔子对周公在宗教礼乐方面的赞赏之下,有增添了某种宗教层面的崇拜。

在孔子生前,认为周公作为圣人做的还不够,并没有真正统领天下是一大遗憾。而孔子死后,孔子的学徒,都往往将孔子推为比肩周公的圣人,并且比周公更加完美。而墨子则旗帜鲜明的将周公奉为圣人,并且周公的地位要远高于孔子,这种理念最终也被后世儒家接受。

最大的原因就是儒家不对当时认可,以及对诸子百家的吸收。可以说将周公真正奉为完全圣人的,是墨子而非孔子。虽然孔子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孔子之下的周公不能成为全圣。而墨子破除了儒家传统体系当中的尊卑亲疏和礼乐制度。在彻底的尚贤理论和圣王学说当中,根据现实的社会语境,明确了周公主正在道义上的正义性。

帮助新建立的周王朝度过危机,充分的体现他的努力,责任,胆魄与担当。同时,确立了周公的合理性。品德高尚,后人无可匹敌。也正是墨家这一正确的盖棺定论,被儒家所吸收。周公作为后世心目当中的圣人形象正式确立。

而墨子也极力反对孔子所认为的圣人大出而统领天下的理论逻辑。认为切切实实解决社会问题,是民众安康才是圣人应该做的事。虽然墨子也希望圣人能够统领天下。但圣人和支持圣人的人也不得不顾及到现实社会的种种变化。不能够一条道走到黑。有德者必有其味。但并不意味着只有统治者这个味。

孟子就是搅屎棍?诸子为何都不愿理他,还自我感觉良好,又生发出了畸形心态!

当然,这一问题并未这样结束,儒家之后的两位圣贤孟子和荀子别分别对该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理论。首先,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多个派别。不仅与其他学派争论核心问题,就连相互之间也相互攻击,造成思想体系的混乱。这一点令孟子和荀子极为心痛。当时各门各派都对圣人有自己的理解。

周公作为孔子推崇的历史人物,有必要也有条件在儒家话语体系之下建立自己的标准。历史给出了自己的讽刺。孟子是诸子百家当中,批判墨家墨子最重的一个学派人物。但是他谈及对周公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形象这一事件上却不得不认可墨家周公圣化理论。

甚至继承了墨子的基本理论,但是这一点却不便广为宣传。因为这依然会在当时的舆论场中证明孟子之虚伪。所以孟子自始至终都在抬高孔子的形象。对于周公形象,只有粗浅的定论而没有详细论证。可能即是理屈词穷,也许是认为墨子之论无可挑剔。

不过在某些方面,孟子比孔子更极端。他认为,三代之内以至仁伐不仁,何以血流漂杵?也就是圣人兴起的战争,从来都是没有打仗就赢得天下的,并不会出现惨烈的战争状况。不论是对周公平定三监之乱,还是周武王起兵灭商,孟子都是极为相似的理论,甚至不允许辩驳。

相比于孔子而言,孟子更加孤僻,狂傲。在论争的战国时代谁都不愿意再与孟子说一句话。孟子自感无聊,也打算周游列国,与孔子相同而不被重用。于是便将其与孔子生长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文明的主要奠定期笼统的定性为废先王之道的无耻时代,对于原生文明生发的巅峰做出了极为负面的评价。

儒家真正的大儒,荀子不愧战国诸子之精华

儒家的最后一位学者荀子,提出了积微理论和思想。他的学术思想更具政治指向性,不再关注于圣人单纯的道德,而是圣人的作为。圣人的道德是要求自己的,在日常生活当中,积累起来的。但这并不能够完全解决,遇到的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圣人还必须具有突出于常人的实力和能力。

而圣人的功劳也是一点一点积累,一心一意的做事才能够形成的。而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因为圣人有道德,所以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相比于孔子和孟子更注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实际的状态。荀子从很多政治角度入手,将周公塑造成匡正天下,使天下归心的圣人,是真正的应该被后世效仿的政治家。

除了强调周公的道德感以外,还强调周公的为政能力。不仅仅与道德挂钩,还与能力挂钩。圣人不再仅仅是道德的楷模,而是能够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发展的精英。圣人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持世间秩序,解决世间难题。但只获取很少的回报,甚至终身奉献。这才是圣人的最终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