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与心理咨询

 任金平 2017-11-09

在对心学的学习中,我体验最深的就是在我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有情绪,不是因为某个具体事件的影响,而是人对事件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包括绝对化,糟糕至极等等。

在我的当事人中,很多人存在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想法,这大大困扰了他们的生活,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按照认知心理学的治疗方法,需要在当事人的情绪中找出不合理信念,随后进行面质,通过苏格拉底辩论术去解释和说服当事人相信其信念是错误的,在实践过程中,这个方法费时费力,而且很难有巩固的疗效,为此我常常很苦恼,总想另辟蹊径。

接触到王阳明心学后,特别是四句教,让我明白了人心本是无善无恶的,人之所以会分别善恶是非的根源就是意动。既然是意动,那么避免意动的最好方法自然就是正心诚意了,而正心诚意始于格物致知。根据王阳明的观点,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是互相影响的,格物致知促成正心诚意,正心诚意亦影响格物致知。之前我的咨询并未考虑到当事人的兴趣所在,只是单纯的辩论说理,当事人相当不耐烦。意识到这一点,我刻意避开了当事人纠结的烦恼,转而从当事人感兴趣的事情下手。在与当事人面谈的过程中,我不断寻找当事人的闪光点和兴趣所在,引导他们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有一个当事人,口才很好,情感细腻,对生活感触很深刻,之前对社会充满仇恨,整日唉声叹气,不思进取。有一天,在他喋喋不休地倾诉他的牢骚后,我突然跟他说“其实,你可以帮助很多人的。”,当事人听后愣住了,他惊讶地说“我自己都活不好,怎么还能帮助其他人呢?”,我说“你的情感细腻,对生活体验深刻,你的思想中有很多闪光点,你能不能尝试着将它写下来呢?即使是你失败的地方,也能给别人一个经验教训,让人少走弯路。”,他说“我很喜欢写,但我从没尝试过写些什么东西,我怕写不好。”,我问他“你喜欢看书么?”,他说“我喜欢看杂志。”,我又问他“杂志中是否有某些文章,或者某些文章的某句话让你特别地有感悟呢?”,他兴奋地回答到“有,很多!”,我说“那么你的文章只要有一句能让人有同样的领悟,你觉得值吗?”,“值啊!”他回答,“但是我真的不会写啊。”,我说“这样,我布置一个家庭作业给你,你回去将自己这几年经历的事情挑一件,写下来,改天给我看,好么?”,“这个...我试试看。”他回答到。

两天以后,他写出了生平第一篇的人生感悟,我鼓励他往单位的内部刊物上投稿,没想到一投即中,广获好评,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写稿,投稿,表达自己的心声,他的文章一开始都是一些负性事件的堆积,但是在结尾处,他都能够将负能量转化成正能量,确实让许多人受益匪浅,而他自己,在发表过几篇文章,受到同事们的追捧后,也不在我面前发牢骚了,开始积极地去生活了。

我不知道这个改变过程中是什么起了作用,但是从他每次都认真地写稿,拿来请我帮他一起修改,倾听我的意见,战战兢兢地投稿,焦急地等待,发表后的兴奋度来看,他是真正地为自己的写作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不管如何,正心诚意的效果显现了,但在这期间,我并没付出什么努力,仅仅鼓励他而已。

阳明先生说过,儿童有儿童的格物致知,实际上儿童也有儿童的正心诚意。这是符合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的。人在儿童时期,虽然接受教育,但是存在不自觉、抵制的态度,因此,无法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到了成年时,当我们有了自觉学习的态度后,又囿于社会现实和生活的逼迫,可能从事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职业,同样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无法做到正心诚意,更无法领悟生活的真理。

因此,有时候,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很简单,按照心学的方法,那就是,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王阳明心学

| 为往圣继绝学——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