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萃华 | 淡冶山川秀 幽深笔墨纯——王鉴的《山水图》

 耽读斋 2017-11-09

  王鉴,字玄照,后避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他的曾祖父王世贞为晚明著名文人,其父王士骥也是进士出身。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王鉴“绮岁即好点染”“自幼习董熟耳”。他从董源入手学习南派山水,后又学习巨然、元四家之法。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王鉴《山水图》(见上图)为纸本墨笔,纵68.5厘米、横37.5厘米。画家在画面左上方自题:“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癸卯冬十二月,仿大痴笔法,时寓半塘精舍。娄水王鉴。”钤“鉴”“湘碧”朱文印。此作结构较为复杂,画面组织显得严密工细。画家仿黄公望笔法,并深得其笔墨精义。画中笔墨轻松畅然、错落有致,浓淡、干湿的对比使作品韵味无穷。画家以深远法布局。画面中,瀑布直泻,湖波荡漾,草木丛生于坡崖、幽谷间。山坳、高台处有幽居房舍,显得纵横交错、清静雅致。山石、树木展现出高低、前后、偃仰、向背、大小、方圆等诸多变化。从缓坡到远峰,勾皴随画面走势不断变化。水口处略具折带皴的笔意显得十分自然。画家以长短不一的轮廓线勾勒山石,用轻淡的墨色进行皴擦。他以南宗山水画中常见的披麻皴表现画面的节奏感、层次感和空间感,又以浓淡不一的笔墨点写树木、青苔等物象。画中笔墨聚散有致,看似随意,实则经过了精心严谨的安排。画家注重由实入虚和留白的表现手法,烘托出云雾氤氲的视觉效果。画中用笔有松有紧。松畅者如水面横抹而出的倒影、波纹,给人舒展开阔之感;紧凑者如中景攒聚、叠加的树石,对比、变化甚多。这样的表现手法使画作整体显得“曲水通幽”,浅淡、缥缈的远山也透露出极具韵味的画外之音。画家充分发挥了“墨分五色”的特性,彰显出虚实、强弱相互映衬的效果。他以书法用笔控制点、线的中侧、长短、疾缓、刚柔、张弛等变化,使画面丰富而和谐、充盈而空灵。

  王鉴36岁中举人,38岁以祖荫任左府都事,进任广东廉州太守,但因罢除开矿恶政险遭牢狱杀身之祸。由此,他的仕宦之途止于40岁,人生道路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开始专攻艺事。王鉴曾说:“余平生无所嗜好,唯于丹青不能忘情。”由此可见他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崇祯九年(1636),王鉴结识董其昌,得览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吴镇《关山秋霁图》等名迹。董其昌虽在不久之后便去世,但其画论与创作对王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坚定地走向了文人山水画之路。王鉴还与杨文驰、程嘉燧、李流芳等文人画家交往。对此,明末清初吴伟业以《画中九友歌》赞之。王时敏曾评价王鉴:“玄照画道独步海内。”他甚至对王鉴有“丘壑位置深得梅道人三昧,而级法出入董、巨” “当今画家不得不推为第一” 之论,以至“展现不觉下拜,遂欲焚砚矣”。由此可见,王时敏对王鉴尊崇备至。王时敏是继董其昌后南宗画坛的领袖,但因忙于应酬,故不及王鉴清静寡欲、专心致志而功力深厚。又因王时敏一度降清为官,亦不及王鉴甘为遗民终老而气节高逸。在以南宗为本的同时,王鉴还向北宗的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前人取法,从而拓展了画路,使笔墨柔中带刚。他不但绘画造诣非凡,亦工诗文、书法,善题跋、精艺论,具有高逸的文人风骨和隐士的襟怀与境界。

  从此幅《山水图》中可以看出,王鉴深厚的笔墨技法是由数十载取法积淀所成。画面中透露出的高逸的风骨和气韵,反映出他厌恶市井的喧嚣和官场的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一心向往清静自然的精神世界。此作是他对古贤、隐士的崇拜与礼赞,也有其对罢官归隐的感慨与宣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