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里的小鲜肉们

 369蓝田书院 2017-11-09
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269篇原创文章

提到中药,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不是酱紫:
或者酱紫:
其实,中药里有很多小鲜肉,像酱紫:


Sorry,是酱紫↓



什么是鲜药?

鲜的中药,我们简称鲜药,它和我们常见的干干的中药有什么差别?

鲜药由于没有经过加工、炮制,所以含有大量的自然汁、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成分,在性味上,药性更突出,比如寒凉之性鲜药较干品偏凉偏润;芳香辛窜气味的鲜药较干品味厚力峻;鲜药的药汁鲜纯、汁多,其润燥之性明显强于干品,并且吸收见效快。药汁在制备时,简便易行、操作不难、方便快捷,一般药工皆能完成。

为什么会有鲜药?

中医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鲜药的呢?毫无疑问,从使用中药之初,便发现了干药和鲜药的差别,《神农本草经》干地黄条下云:“甘寒……生者优良,久服轻身不老……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此处“阴干”指干地黄,而“生者”指鲜地黄。

历来中医药学家都有对鲜药的专门运用,这方面的经验和认识,到了明清时代达到高峰,尤其是温病学派的兴起,鲜药的临床实践与理论被推向更深入的探索,鲜药的临床使用得到了当时医家的共识。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里的处方就喜用鲜药,如鲜荷叶、银花露、鲜菖蒲、鲜稻叶、西瓜白汁、鲜生地汁、鲜莲子等。这些鲜品药物中多味辛而有芳香之气,气味辛香发散则能化湿醒脾,且鲜品药寒凉之性更强,能清热开窍养阴生津,故用于治湿热之证往往能起到点睛之妙。就治疗温病而言,鲜药的清热养阴之力优于干药,具有干药不可及的独到作用。
几位知名小鲜药
鲜生地

古代的很多本草书,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是分开表述的,《神农本草经》干地黄“味甘、寒”,“生者尤良(大寒)”。张元素指出:“地黄鲜者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须用之;干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则用之。”《本经逢原》“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药,为散血之专药”。总而言之,虽然都可以凉血,但鲜生地的凉血作用是非常强的。

鲜芦根

鲜芦根比干芦根的性味更加轻清而芳香,可以辛散风热、清透邪热,例如银翘散中用鲜芦根煎汤,等到香气大出就取出药汤服用,正是取鲜芦根辛凉透邪之意。

鲜白茅根

《医学衷中参两录》云:“白茅根鲜者嚼之多液,故能人胃滋阴以生津止渴,并治肺胃有热、咳 、吐血、衄 、小便下血,然必用鲜者其效方著。”

鲜石斛

石斛是现代较为热门的药材,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患者,可以常用鲜石斛嚼服,有很好的控制干燥症状的效果,当然经济成本会比较高。

鲜生姜

《药品化义》“生姜辛窜,单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新鲜的生姜对于恶心呕吐都有良效,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生姜泻心汤、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等,都是这一层含义。而生姜捣汁之后,豁痰的力量更加集中。

鲜马齿苋




《本经逢原》云“马齿苋功专散血消肿,故能治血瘤及多年恶疮,捣敷不过两三遍即愈”。新鲜的马齿苋捣汁外用治疗多种皮肤病,癣、疮、肿毒等等。

鲜金银花

用金银花的自然汁半碗,稍微加热之后饮用,把剩下的渣滓敷在皮肤上,能够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对皮肤上的疮疡有着较好的作用。

鲜荷叶

新鲜的荷叶,有着更好的清热利湿的作用,比如可以用以治疗小孩子尿频、水肿、夏季热病。也正因为这种作用,在制作粉蒸肉的时候,常用鲜荷叶包裹,既去油腻,又增加清香的口感。


其他常用的鲜药还有不少:鲜藿香、鲜佩兰、鲜荷叶、鲜车前草、鲜蒲公英、鲜石菖蒲、鲜艾叶、鲜青蒿、鲜夏枯草、鲜何首乌、鲜党参、鲜沙参、鲜麦冬、鲜天冬、鲜百合、鲜百部、鲜苍术、鲜地榆、鲜薤白、鲜野菊花、鲜鸭柘草、鲜龙葵、鲜大青叶、鲜蒲公英、鲜鱼腥草、鲜芦荟、鲜山楂、鲜藕、鲜葛根、鲜瓜蒌、鲜葱白、鲜仙人掌等;而动物鲜药也有蜈蚣、地龙、全蝎等。

为什么小鲜药难得见到?

因为现在的临床医疗主要由医院承担,由于鲜药在用量、储存、加工、运输以及使用上,有太多不方便之处,并且鲜药保质期短易变质失效,故鲜药的使用受时代与技术的限制,难以在临床中大力发展,因此只有少数医院有少数鲜药。民间部分中医,因时因地,倒可能还会用些鲜药。

未来

不过,技术总是在进步的。传统鲜药是现采鲜用,现在当然是做不到,但伴随技术革新,渐渐可以做到保存鲜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鲜活动、植物、菌类中药材为原料,运用低温冷冻现代生化分离提取工艺制备,并严格遵循规范标准所研制和生产,能够保持鲜药的特有成分和药效。所以在未来的某天,这些小鲜药,可能会大量呈现在大家面前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