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湾杂忆(之九·米升石磨)

 无为斋321 2017-11-10

 

湖湾杂忆(之九)

 

     钟浩如

 

 

17、米升

 湖湾杂忆(之九·米升 <wbr>石磨)(此图来自网上,谢谢网友)

    居家过日子都须一种尺度,“量入为出”、“入不敷出”这类成语好像都从这儿发源。自始皇统一度量衡以来,“米升”应该是我认识的天下第一件最要紧的衡器。量布的尺子和量重的杆秤须在识得数字后方可用得,米升无须算术,从米桶里舀满一竹筒,然后将手掌伸平轻轻一抹就可以了。是的,是竹筒!截一节粗大的楠竹锯平修薄磨光,心境浪漫的时候就模仿西安半坡遗址鱼饰的陶钵,在筒外刻些许几何线条就可交给巧媳妇啰!

米升多大好像应有约定成俗的规矩。民谚说“命中只有八合米,讨遍天下不满升”,意思是说人的命运已有天数,任尔强求也不会逾满“一升米”,此处所说“八合”究竟是多少我不晓得,反正比一升要少,这样才会“讨遍天下不满升”。乡下兴办食堂那阵,米升的规格就很复杂,像我那样读小学年纪的人大约每天五两米,而且是十六两老秤,于是我们的米升是二两五,男女劳力和老人食粮标准不一,米升也就五花八门起来。这一点,当年始皇未料。

如今米升已经成了稀物,前些天回老屋翻遍楼上楼下也未能寻见那祖传的刻着纹饰舀米的大竹升,听祖母说那升的计量是一斤半,很适合当年的九口之家。如今天下家庭多为三口,谁还用那一斤半的竹筒量米下锅哟!炊有米,媳妇好当多了。

 

 

 18、石磨

湖湾杂忆(之九·米升 <wbr>石磨)
(此图由“川上夫子”提供,特别鸣谢)


 

北方多以面粉及粱黍入厨,故农家多石磨,磨盘大且重,乡间便有了专门的磨坊。每年南方农家都殷勤打点老牛过冬,而北方的小毛驴却被蒙上眼睛在寒冷的磨坊里团团转。当一世小毛驴太不容易!

我的湖湾家居鲜有石磨,那磨都不大。稍大的配以“推勾把”,由一两人并肩前仰后合将磨盘推得飞转。“推勾把”又是土话!将一根带直角弯的木料在弯勾处镶一截铁柱,然后套进磨拐,这样就构成推磨的力臂。

不过石磨也有很小的。那年和我一起在东北当兵服役的一位同乡吃高粱煮饭胃痛,新婚妻子闻讯心痛,心痛难忍就千里迢迢赶到军营,那次她什么吃的也不带,进门将帆布提包往桌子上一搁,“哗”地把拉链撕开,从里面露出一副崭新的手摇小石磨,为的是替丈夫粗粮细作,好感人哟!见女人前额红晕的“刘海”里沁出密密汗珠,喘着粗气,同乡当着战友的面一把将她拉进怀里孩子般号啕,男人家哭的动情就古怪感染气氛,于是大家也跟着一起流泪,是那种因笑而出的泪。

乡间经不住大旱,尤其是三个夏季联袂少雨更是罕见。遭遇那样的年份,田里开坼,禾不结谷,石磨就少了许多用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那三年,多亏石头不长霉,要不厨屋里不转的石磨早已霉烂成灰。

从老祖宗开始湖湾农家兴在年丰的冬季磨糯米做一缸年饼年糕用冬至前的湖水浸泡,味醇。贴一回“福”字就制一回年糕,制一回年糕就推一番石磨。早些年石磨“呜呜”之声往往就是年的前奏,磨转岁月,磨白鬓发,磨老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