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国崛起的首要因素:兵与粮草

 HzQ奇皇 2017-11-10

战国初期,秦国只是西方边陲小国。一般认为,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富国强兵,到秦始皇嬴政时期,具备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建县制。这些其实都是正史记载,也是课本上学习的内容。可是有两个最关键的资源没有说:兵从哪来?粮从哪来?

第一、强制早婚早育,迅速增加人口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战国初期,秦国位置偏僻、人口稀少,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比较落后,在群雄中没有多大发言权。没有人口作为基础,所谓军事是无从谈起的。古代人口寿命、婴儿成活率都很低,秦国最迫切的是迅速繁殖人口。

首先是推行小家庭政策,商鞅颁布法令“凡民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两个二子如果还在一个家庭生活,就要缴纳双倍赋税。那么,分家的前提是结婚,具体结婚的年龄未明确,但是规定“成年”即可结婚。秦国男子成年的标准是身高六尺五寸,成年要举行“冠”礼,“冠”以后就可以结婚了。六尺五寸放在现在也就是1米5,这是十五六岁小伙子就能达到的高度。

不仅强制早婚早育,秦国还营造了鼓励生育的社会环境。比如婚姻保护制度,只要到官府登记就受保护,秦国的《法律答问》载:“女子甲为人妻,私逃,被捕获及自首,身高不满六尺,应否论处?”答:“经官府认可,应论处;未经认可,不应论处”。秦时女子成年的身高标准是六尺二寸,但是即便是六尺以下,只要官府登记了,就受保护。另外,推行一夫一妻制,避免强权占有更多资源;要求夫妻之间相互忠诚,从一而终;解除婚姻,需要官府登记等。

秦国的婚姻制度奠定了封建时代民间社会的家庭结构。通过鼓励生育发展小农经济,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农民物质基础增加了就不会逃亡,就会安居乐业,为国家输送粮食和士兵。

第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最关键的是小麦。

古代北方农业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在秦之前,传统粮食作物是谷子(粟)、糜子(黍),这两种都起源于中国本土,非常耐旱,依靠自然降水就能获得收成,但是产量很低。秦国最早开始种植小麦,小麦起源于西亚,虽然产量很高,传入中国后因季节性强、对灌溉要求高,初期并不受欢迎。

“郑国渠”帮了大忙。这其实是韩国的一个阴谋,韩国与秦接壤,感受到秦国发展的勃勃生机,担心自己安危,就派出水利工程师说服秦国修建“郑国渠”,目的是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达到延缓秦国出兵的目的。郑国渠在关中平原的山坡上,绵延一百多公里,连通渭河两大支流—泾水、洛水,确实是个大工程。

在小麦出现以前,“郑国渠”的灌溉作用确实有限,然而与小麦结合后,八百里秦川一下子成了良田沃土,粮食产量增加一倍,秦国实力猛增。“郑国渠”在历史上与都江堰齐名,经济效益极大。韩国为何出此昏招,迄今尚没有准确说法。

本文原作者“九州历史”,通过维权骑士授权品牌馆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