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思明居士 2020-06-09

前言:前面《郑国渠篇》,我们说到战国末期,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延缓秦国东出函谷的目的,精心设计了一个“疲秦”阴谋:派出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入秦,说服秦王,在关中平原北山的山坡上,横向开凿泾水和洛水的灌溉水渠,使秦国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郑国渠这个大型工程上,无暇东顾。却始料未及的是,郑国渠非但没有拖垮秦国,反而使秦国国力大增,加速了天下一统。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郑国渠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先秦三大水利工程”,成功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秦横扫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么水渠就是用作灌溉,保证农田旱涝保收的,韩国为何会觉得郑国渠不会惠及秦国,反而会大大消耗其国力的呢?关于这一点,任何史书都没有记载,随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但这个谜底并非不可猜测,或许真实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韩国设计这个“阴谋”时,仅仅考虑到了郑国渠的灌溉效果,却忽视了秦国农业跟山东六国农业的不同,即农作物品种不同。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秦国所占据的关陇之地,仅在渭河流域有水源灌溉,郑国渠连通了泾河与北洛河,大大增加了灌溉土地。

战国时期,包括韩国在内的中原地区诸侯国,其农业生产耕种的主要是谷子和糜子,所谓糜子原名就是稷、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小米,同谷子一样,就是两种小米;而占据关中平原的秦国,种植的农作物却是小麦,这是一种起源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外来农作物,并非中原的土产,在距今4100多年前,小麦由前丝绸之路传入,但在商代,冬麦并非小麦种植的主流,只是到东周时冬麦的种植面积才在关陇明显扩大。郑国渠的阴谋“搞砸”就出在小麦身上!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考古发现的小麦炭化颗粒,年代距今有4100年,它们入土前经过炊煮,入土后若干年就干结炭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作物

西亚、中国、中南美洲和非洲是当今世界四大农作物起源中心。而中国的农业起源有两个独立发展的脉络,一个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另一个是沿黄河流域分布的北方旱作农业起源,所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粟)、糜子(黍)和大豆(菽)。当然还有一些被驯化的家畜,主要有狗、猪,可能还有鸡。所以谷子和糜子都是起源于距今1万年前的中国本土,对中国北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谷子和糜子作为中国土生作物,天生适合北方的气候环境。

此外,谷子和糜子都属于非常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在春季播种时只要地墒好、能出了苗,即便整个春季不下一滴雨,也能正常拔节和孕穗,坚持到夏天雨季的到来。因此,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种植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并不需要人工灌溉,仅依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起源于西亚的小麦,生长环境需要冬春季节多降水,满足其出苗、拔节、孕穗、灌浆的生长需要。

而小麦与小米的生长环境差别很大,其起源地西亚,黎巴嫩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而两河流域所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又有充沛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灌溉,所以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地区是在西亚,此外地中海气候,冬季寒冷潮湿,夏季炎热干燥,降雨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而我国北方确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所以在小麦传入中国后,并不适应中国北方春季干旱的气候,因为小麦的主要生长过程都集中在春季,出苗、拔节、孕穗、灌浆等生长关键期都需要充足的降水,所以民谚有“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之说。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小麦生长需要冬春季节降水充足,但中国北方“春雨贵如油”的季风气候,只能进行引水灌溉满足其生长需要。

要解决北方种植小麦的缺水问题,靠“天”肯定不行,只能进行大规模灌溉。秦国崛起于关陇之地,位于中国的西部,而通过河西走廊的绿洲通道传入中国的小麦,最先被秦国的先民认识、接受,所以秦国特别理解小麦天生的需要。根据已知的历史资料显示,小麦传入中国时,并没有相应地传入其种植技术。所以小麦最初的种植技术是借用了同为旱作的“粟”的,简单说就是春种秋收。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由于中国北方春季干旱,所以经过长期实践,小麦种植改成了“秋播夏收”,满足了小麦生长对水源的要求

这正是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说的“三月种、八月熟”的“旋麦”,也即是春麦。但是“旋麦”的种植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实践摸索中,人们渐渐发现小麦的耐寒力强于粟,而抗旱力却不及粟,春季干旱多风的北方并不利于春播小麦的发芽生长,而若利用夏秋湿润的土壤栽种,其耐寒越冬的能力则非常强,于是发明了秋播夏收的冬麦(宿麦)技术。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谷子和糜子这两种小米,虽然耐干旱程度比小麦高,但是产量却远不如小麦。

此外小米与小麦在产量上也相差极大。小米是“耐逆性”很强的谷物,耐旱、耐瘠、耐盐碱,但产量却相对较低,如今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的小米,传统品种的平均亩产大约在100公斤左右。而小麦虽然耐逆性较差,季节性又强,种植难度大,但却是高产作物,平均亩产大多在500公斤左右。二者的平均亩产相差约5倍。由此看出,小米和小麦虽然都属于旱地农作物品种,但种植条件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对灌溉的需求,小米基本不需要的灌溉,对小麦而言,灌溉却至关重要。

原产西亚的小麦,不仅让郑国渠“疲秦”阴谋破灭,还助秦国灭六国

郑国渠修建好之后,小麦被大面积种植,高产量为秦国一统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所以以种植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为主的韩国,主观的认为修建郑国渠虽有灌溉作用,但对秦国农业帮助不大,反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郑国渠,便可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的最终目的。但出乎韩国预料的是,秦国人对小麦的生长特点和种植技术相当了解,灌溉水渠虽然对小米种植没有多大作用,但对小麦的种植却是必不可少。所以最终郑国渠历时十多年建成后,关中平原的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原先仅能种植小米的旱地多数改种高产的小麦,由此粮食的平均亩产翻了几番,秦国农业获得突飞猛进增长,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延伸阅读:对小麦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技术,为何秦国人熟知,而韩国人比较陌生呢?我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