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咨询师曹丽君 2017-11-10

本文为盛老师讲课稿整理,曲东明整理。


(第二轮通知-结构有重大调整)盛秋鹏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

盛秋鹏老师周二系列活动招募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由各种关系所构成的,在精神分析理论里面,把它叫做客体关系。每个人在儿时成长的过程当中,和我们的生命中的重要的他人,建立了基本的关系。比如和妈妈建立了一种基本关系,又和爸爸建立了一种基本关系,然后还有兄弟姐妹。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建立的这些基本关系,就会成为我们的内部关系。这种内部的基本关系,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伴随着我们。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虽然看不到他的内部关系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和周边人的关系,来推测出他的内在关系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外部关系,实际上是内部关系的呈现。而且这种呈现,一一对应,分毫不爽。

举一个例子,比如刚才上课之前,这位女同学对我说的一番话,你说,我们下午下课,要出去吃饭,然后再接着上晚上的课,你心里想着:“要是和盛老师一起去吃饭,那该多好啊!”但是,你没有跟我们去,而是和你的同伴去了。你还说到,你选座位的时候,你总觉得离我近的座位应该是别人的,不是你的,你不应该坐在这儿。(这个女同学把离老师最近的座位留着,她坐在离老师第二近的座位上,最近的座位一直是空着。)

这个现象对应的内部关系是什么呢?对应了和谁的关系?对应了她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到这个女同学,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占据首位,但是心又向往。如果她占据了首位,又会担心受到惩罚。所以,她把首位空着。这里面对应了她和父亲的关系。和爸爸的关系中,她有这种想要靠近,但又觉得不该靠近,不敢靠近的感觉,她觉得自己没有占据离爸爸最近位置的资格。所以,从她的这种外部关系中,可以看到她与父亲的内在关系的特征。

再比如有这样的一个人,她在跟别人相处时,总是很难和别人建立起特别亲密的关系,当关系近的时候,她总是有一种想要把对方推开的表现,而当那个人离开的时候,她又想把人家拉回来,总是存在很矛盾的这样一种状态。对方离远了,她希望对方过来,想去靠近,而对方离近了,她又觉得对方很讨厌,又想把对方推开。那么她外部关系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她内部关系的什么特点呢?对应了和谁的关系?

这反映了和妈妈的关系,和妈妈的关系没有建立好。

为什么前者反映了和父亲的关系,而后者反映了和母亲的关系?因为前面那个例子的对象是男性,是老师,带有性色彩,而后面这个例子中,对象是所有的人,不带有性的色彩。



内部关系中最核心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也称为自恋,或者自性、自体。人的心理动力的本质是自恋的,如果他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不依靠别人的话,他就不会向外发展和他人的关系。但是婴儿不可能在不依赖他人的情况下而独立生存,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打破自恋的屏障,去发展和他人的关系。这种自恋的阶段,也可以称之为自闭的阶段,从出生到4个月左右。0-4个月称之为自闭期,婴儿的力比多是闭合的,不指向外界。

4个月以后,婴儿能够认识母亲,意味着开始与母亲建立关系,所以,自恋阶段之后,力比多向外发展的第一层,是与母亲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需要可以通过母亲来实现,婴儿饿了,它一哭,母亲就把乳房送过来,婴儿拉了尿了,它一哭,母亲就会给它换尿布。这个时期,婴儿还不能区分自己与妈妈,它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所以这个时期称为共生期(4个月­­–1岁)。它的体验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世界便是我,我便是世界,自己无所不能。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就是一种大自恋。我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只要我把能量发挥出来,整个世界都是我的。

这个时期如果出现了问题,共生期过长,或者说没有满足,那么呈现在外部世界中,就是人际关系中没有边界的状态。一位女士在网上吐槽,说自己在一个男性朋友家里住了一个月,为什么到后来这位朋友的妻子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还问大家他妻子是不是有病?这典型就是一种人际关系边界不分的情形。

如果在这个时期母亲疏于照顾孩子,孩子的很多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自己。在现实和幻想之间也没有了边界,就成了精神分裂。患者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把精神世界当成现实世界。“我就是觉得有人要迫害我。为什么要迫害我呢?因为我无所不能。”于是就会在现实当中找到很多的蛛丝马迹,证明别人要迫害自己。于是出现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想象中的被迫害,他甚至会先下手为强,主动去伤害、杀害别人。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自我开始形成,它发现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于是和母亲形成了一种既想依赖又想独立的关系,于是进入到分离个体化阶段(1–3岁)。根据妈妈能否及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孩子心理层面形成“好妈妈”“坏妈妈”的两种形象。一般情况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两者可以整合。如果不能完成整合的过程,这两种形象同时存在,“好妈妈”让她趋向于妈妈,而“坏妈妈”出来以后,又让她推开妈妈。所以,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出现了一种冲突模式。长大以后,反映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出现这种又拉又推的模式。

这个时期出现问题,常常呈现出边缘性人格结构的特点。这个过程,因为发生在前语言期,语言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她的表达常常通过动作和行为来表达。所以,边缘性人格结构的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见诸行动。

接下来,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3–6岁),这个时期就更加复杂了。男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往往会出现竞争关系。如果一个男孩子曾经有过战胜父亲的经历,他在以后和权威的关系中,就没有那种恐惧权威的感觉。如果父亲一直很强,他一直没有超越父亲,甚至稍微有一点超越的迹象,就遭受到打压。这个孩子就会产生阉割焦虑。以后和权威相处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总是会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会触犯到权威。甚至在权威面前出现思维一片空白的状态。

我在这个方面是深受其害,我父亲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只上过初中,但是他看的书很多,背诵了很多古文,特别能说会道,讲东西一套一套的。我上大学以后,假期回家,父亲听说我学了哲学,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当时一下子就愣住了,脑子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结果他说,这不就是什么嘛!我才回过神来,心想,这么简单谁不是知道啊!但是,我当时就是回答不上来。

后来我琢磨,这跟我小时候有一次企图要战胜他,结果没有成功有关系。父亲爱打乒乓球,我趁父亲出差的时候,学会了打乒乓球,其实,就是能“嘚儿哒”两下。等他回来以后,我对他说,我会打球了,咱俩打球啊?父亲说,好!结果,他发过来一个球,我在边上愣住了,没有接住。接着,等我发一个球过去,他“啪”一下,就给扣过来了,我又没有接住。然后,他说,“还还叫会打球啊!”当时,我的自尊心一下子就被打压下去了,被阉割了。这就让我以后在面对权威的时候很胆怯。这都是他闹得,后来我想,你那个时候,你就故意输我一盘怎么啦!

乒乓球冠军张继科,就是因为小的时候,跟他父亲打球,把父亲打败了,他爸爸那时候是乒乓球教练,输给了一个六岁的孩子,这就让张继科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

对于女孩,是和母亲竞争。而女孩和父亲的关系,带有性的色彩。人们常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当女儿长大以后,带有了女人的特征,父亲也会主动回避与女儿的某些接触。女儿对父亲有感觉,但又不敢跟父亲有更深的接触。这里面也存在冲突。

我的一个女性来访者,他的父亲很传统,很保守,父亲只关注她的学习。只要她一打扮,父亲就会批评她。她在与父亲的关系中,就出现了很矛盾、很纠结的状态。在咨询中,她只有跟我面对面坐着,才会感觉到安全。如果我们侧着坐,她会感觉到不舒服。在里面的房间里面咨询,里屋的房门还必须打开。但是,我们咨询的时候,她会不自觉的,一边说,一边身体前倾靠近你,甚至她的腿会碰到你的腿。有一次她还注意到我裤子的拉链没有拉上。我甚至都在配合她的靠近和勾引,没有拉拉链。在咨询中,我很容易成为她父亲的客体。

这些内部关系,都会在外部关系中得到呈现。



外部关系的第一层,首先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独处的能力。独处的能力,与自恋阶段、共生阶段相对应。有些人是不能独处的,一旦独处,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产生,他会紧紧抓住身边的人,不敢放开,必须抓住身边的哪怕一根稻草。比如,像我这种抽烟,就跟我不能全然地独处有关系。我必须找一根烟陪伴我。

外部关系的第二层是亲密关系,这里的亲密关系,指的是广义的亲密关系,也就是一个人的亲和力,与人的亲近度。这个能力对应着在共生期和分离个体化时期与母亲的关系。

如果妈妈是敏感的体贴的细腻的,能及时准确回应孩子,那么孩子的需要就可以得到满足。孩子在自恋阶段、共生阶段,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妈妈很木讷,对孩子的需要不能及时、准确的察觉或者满足,或者妈妈出现产后抑郁,关注点根本不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哭闹没有反应,孩子就会出现自恋缺损,以及边缘性人格障碍。

自恋性缺损,指的是在共生阶段之前,母亲没有很好地照料孩子,越核心、越深层处的缺损,以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越需要大量的心理能量来填补。就像是一个填不满的黑洞。

自恋阶段出现问题的来访者,和边缘性人格结构的来访者,治疗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好的客体。咨询师充当了一个好的客体的作用。这个好的个体,始终做到“不离不弃”。在现实中的亲密关系,都是离他而去的。但是在咨询师这里,是不离不弃,但是,这种不离不弃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遵守设置。

一方面设置非常严格,不能突破,这有助于来访者建立边界意识。另一方面,只要你来,只要你进入到设置中来,咨询师都在那里,不会拒绝。咨询师通过始终的关注,投注心理能量,来填补来访者童年曾经的缺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了,所以,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不在于你学到了多少知识,懂得了多少的道理,给他做了多少的分析。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你不用分析,跟他互动就可以。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攻击性强,依赖型强。依赖的时候,非常粘人。而攻击的时候,又有那种一下子把人推到悬崖的力量。咨询师要做到在这两种力量面前,都可以存在,都能做到不离不弃。使得他的冲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在充分表达的基础上,他慢慢地会升起一个观察的自我,来看到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这个时候整合就开始发生了,疗愈就开始发生了,虽然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涉及到人格治疗的过程,都是长程的。

外部关系的第三层,就是竞争关系。有些人无法表达攻击和愤怒,他的竞争力就会很弱。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类似事件,如果存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他永远是那只抢不到东西的孤狼。他不敢和他人竞争,他的攻击力无法向外界表达,常常指向自身,于是,他就变得抑郁了,或者出现躯体状况。如果男孩在内部关系中,与父亲的关系处理的好,那他在事业上处理和他人的竞争关系时,就可以处理的很好。

外部关系的第四层,就是合作关系。一个人如果亲密关系能处理好,竞争关系能处理好,那么他就可以处理好与他人的合作关系。合作其实就是一种保持边界的,既有亲密,又有竞争的状态。既有我的攻击力在里面,在一定范围内,我可以说不,不能这样。又有亲密性在里面,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可以做什么。

独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亲密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是多人之间的关系。而合作关系,是把上面所有关系整合在一起。一个人能处理好合作关系,那么就达到了内外和谐的状态了。


(第二轮通知-结构有重大调整)盛秋鹏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

盛秋鹏老师周二系列活动招募


阳光心理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