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初探

 GXF360 2017-11-11


饶伟民1,2,杨凤娟1,2,王丽影1,2,蒋任飞1,2

(1.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10;2.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生态工程中心,广东广州510610)

摘要:在分析河网区人类活动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本身需求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河道取排水适应性概念,对河流水文水资源、水质状况、咸潮影响、河道自然地理、人类取水需求、人类排水需求、排污口分布、水体纳污能力等8个方面进一步识别与归纳,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关键指标分级评价标准,并选取珠江三角洲典型水网区中顺大围河网区河道进行案例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水道、西海水道、小榄水道、古镇水道、磨刀门水道等外江水道适宜作为饮用水源、渔业用水的取水河道;凫洲河、横琴海、中部排水渠、狮滘河、石歧河等内河适宜作为工业、景观等用水要求不高的取水河道。

关键词: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河网区;取排水适应性;珠江三角洲

河流河网区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人类饮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以及河网区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等提供了保障,并参与到航运与水能水电开发利用等活动;作为河流本身,则具有行洪、纳洪、排水、环境净化、输沙等功能[1]。河流的供水功能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人们在地表水、地下水相对丰富的区域直接抽水,输入净水建筑物净化[2],并未考虑取水通道与排水通道的关系,存在上游排水、下游取水等不合理的现象[3]。虽然目前存在取水通道与排水通道格局不合理现象,但是目前关于河流取水、排水等研究仍然相对缺乏,主要集中于单个用水户如电厂的取水、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4],及企业厂区清污分流格局研究[5],而从水网层面对取排水格局现状进行概括与分析的研究,则尚未有相关报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激增,且取水通道与排水通道未分离,造成取排水格局混乱。而城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河道和河网作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受纳水体,其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在感潮河网区,潮汐的影响更是阻碍了污水的及时排出,导致河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甚至黑臭。因此,对影响人们在河网区河道取水、排水因子的识别与归纳,得出河道对满足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取水需求与排水需求的适应性程度,具有非常的必要性。本研究在分析河流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础上,提出了河道取排水适应性概念,并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河网区自然特性及社会服务功能角度出发,构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河网区取排水格局合理配置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1 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体系

河流与人类文明和发展密切相关,为人类提供了供水、食物、水电、航运、灌溉、生态系统服务和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河流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整体评价。国内外学者对河流生态系统内涵的剖析过程中,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进行了整理,不同学者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划分不同。Daily等[6]提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划分为生态系统产品(Ecosystem products)和生命支持功能(Life-support functions)两大类。在2002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提供产品、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4大类,并详细的列举了各方面的具体服务功能[7]。然而作为和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河道取水、排水功能仅仅存在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专门对河道取排水适应性的研究尚未见有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提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概念,即指河道现状满足人类生产过程和生活中取水需求、排水需求的程度。取水,即河道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供水作用,人类从河道取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排水,即河道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退水的输水、水质净化与物质输送功能。

目前,以河流为评价对象的研究多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多数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河流健康评价[8-10]。“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使用评价标准对河流的生物、化学以及形态特征进行打分,将各项得分累计后的总分作为河流健康状况的依据,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对河流的影响,在河流健康评价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10]。本研究参照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体系,见图1。

图1 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体系框

1.1 关键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河道取水、排水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水质、水量等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流域、水系尺度的因素,从水文水资源、水质状况、咸潮影响情况、河道自然地理、人类取水需求、人类排水需求、排污口分布、水体纳污能力等8个方面筛选16项关键指标。

a) 水文水资源。河流是陆地水循环的主要通道,水文水资源是衡量河流供水稳定与保障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河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水资源量的丰富程度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对人类取水需求的满足程度。本研究选取径流量、流量变差系数对水文水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径流量是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反映河流在供水水量上的满足程度,径流量越大则供水量也大,是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流量变差系数Cv值反映河流径流量总体系列离散程度,Cv值大,径流的变化剧烈,对水利资源的利用不利;Cv值小,则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小,有利于径流资源的利用,在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体系中,反映了河道上游来水量的稳定性,是衡量供水稳定的指标。

b) 水质状况。水质状况是影响河流取水、排水功能的重要指标。由于水质理化参数可以反映河流的水质变化、土地使用情况和岸边结构,并影响河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各种理化参数逐渐被用于表征水质状况。本研究选取溶解氧、耗氧有机物(CODCr、BOD5)、无机盐污染(总氮、总磷)、粪大肠菌群作为衡量水质状况的指标。

c) 咸潮影响情况分析。咸潮影响的主要表征指标是氯化物浓度。水体中氯化物浓度超过250 mg/L时,则不适合作为饮用水和工业用水[11,12];当氯化物浓度超过350 mg/L时,就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13]。咸潮上溯是导致沿江沿河两岸城市和乡村水质性缺水的重要因素,通常由于水质性缺水而影响当地的生产和发展,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咸潮还破坏生态环境,使原有的淡水河段变为咸水河段,导致生物丧失生境,生存受到威胁,甚至灭绝[14]。在取排水适应性研究中,咸潮的影响主要采用咸潮超标率进行评价。

d) 河道自然地理分析。河流的形态可以影响到取水口的设置。一般来说,弯曲河段的凹岸适宜设置取水口。河水流经弯道时,水流受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产生模,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形成模向封闭环流。因此,弯道中水流实际是呈螺旋形环流,受螺旋形环流的作用,河床底的泥沙由凹岸运向凸岸,结果是凹岸冲刷,凸岸淤积,由于螺旋环流作用,水流中泓线靠近凹岸一侧,有利于取水[15]。本研究采用河道弯曲度、高程对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进行评价。河流弯曲度是指沿河流中线两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直线距离的比值,此处用于定性描述河流的形态,弯曲度大的河流,对取水口设置有利;高程值大,代表地势高,则有利于水质保障,代表河流处于上游位置,利于取水。

e) 人类取水需求分析。人类取水需求是指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对河流、湖泊等水体提取水资源进行利用的需求。本研究选取人口密度、产业情况作为评估人类取水需求的指标。生活用水是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一大需求,人类在取水过程中,为了节约经济成本,通常考虑就近取水,在区域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对水资源的需求也相应较高。河流不同河段横向区域分布的人口密度不相同,从就近取水原则出发,横向区域人口密度高的河段承担着人类更大的取水需求。生产用水也是人类对淡水资源的一大需求,产业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也较大,区域GDP是衡量产业情况的经济指标,本研究采用区域GDP与当地万元GDP用水量的乘积代表产业需水情况,来反映对河段的取水需求。

f) 人类排水需求分析。人类排水需求,是指河道对应区域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本身存在的排水需求。这一需求可以从就近的河道、排渠中得到满足,也可以通过工程手段(管网等)转移到其他区域。为了节约经济成本,人们通常考虑就近排水,就近的河道同时承担取水与排水的功能。本研究选取污水量、产业结构作为评估人类取水需求的指标。采用河道对应区域污水排放量衡量人类生活对河道的排水需求;工业的分布会增加区域排水需求,通过分析评价区内工业产值的相对高低,评估该区域产业结构,进而反映人类排水需求。

g) 排污口分布。排污口分布是指河道分布的排污口,代表既成的现状。本研究选择各河段对应范围内的排污口分布情况作为社会属性层下的一个要素。

h) 水体纳污能力。河流具有天然自净功能,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河流可以承载一定的污染负荷,但超过容量就会出现污染并影响河流的功能,称为水环境超载。本研究采用CODCr容量、氨氮容量指标对河段的纳污能力进行评价,纳污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排水。因此,在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水体纳污能力是越强得分越低,越弱得分越高的指标。

1.2 权重赋予

在既减少主观随意性、提高权重的客观性及准确性,又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下,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16,17],即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a)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分析能够表征河道取排水适应性主要特征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系统按目标、准则、要素、指标层次化,把各因素按属性的不同分层排列。

b) 构造判断矩阵。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对本层有关因素就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通过引入适当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构成上层某因素对下层相关因素的判断矩阵。

c)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进行目标下的因素单排序,最后将各子目标下因素的排序逐层汇总后,给出总目标下因素的总排序,同时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d) 河涌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体系权重赋值。按照以上判断矩阵构造步骤,采用电子表格计算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则最大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分别见图1和表1。

1.3 评价标准

本研究结合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情况,运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指标标准进行确定。由于目前学术界暂无统一认可的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标准,本研究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确定[18-20]。对于无标准可参考的指标,则采用排序法对其进行排序,结合评价数量排序所在百分比范围区间(即排序前25%、25%~50%、50%~75%,75%~100%等),对应分值范围进行赋分。其中人类排水需求、排污口分布、水体纳污能力要素层下的指标为指标值越大,对取水越不利,对排水越有利,在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中,以上指标值越大得分越低,越小得分越高。本研究均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赋分,评价标准见表2。据评价对象的统计数值所处区间,采用直线内插法进行赋分。

表1 各层次影响因素的总排序权重

表2 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指标赋分标准

注:各指标根据其排序所属区间进行赋分;流量变差系数、水质状况及咸潮影响情况当大于或小于某数值时,即给定100分或0分

1.4 评价模型

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分为指标层评分、要素层评分、准则层评分及河道取排水适应性综合评分4个模块:①指标层评分,选取适宜方法采集参评河道数据,依据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获得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层指标分值;②要素层评分,将要素层下设指标层分值根据各自权重进行加权,并求和获得要素层分值;③准则层评分,将准则层下设各要素层分值根据各自权重进行加权,并求和获得准则层分值;④河道取排水适应性综合评分,将准则层指标分值加权求和,得到河道取排水适应性指数。河道取排水适应性分级标准见表3。

表3 河涌取排水适应性分级

等级类型赋分范围说明1一级取水通道80~100适合作为饮用水源河段2二级取水通道60~80适合作为饮用、渔业水源河段3三级取水通道40~60适合作为工业、农业等用水要求不高的取水河段4排水主导通道<>

2 案例应用研究

2.1 中顺大围概况

中顺大围位于珠江三角洲下游,地处广东省中山市的西北部和佛山市顺德区的南部,跨中山、佛山两个行政区。中顺大围北窄南宽,东西两侧水道环绕,南部依靠五桂山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围内包括顺德均安镇、中山市古镇镇、小榄镇、中心城区等共17个镇区,面积1 117 km2,总集雨面积779.21 km2,耕地面积2.4万hm2[21],常住人口232.7 万,是广东省五大重要堤围之一。

中顺大围主要河流有石歧河、凫洲河、横琴海等140条,长度878.2 km,除少数地处五桂山区的溪流是单向流外,其余绝大多数河流均受潮汐影响,属双向流;围内河网水系密布,农业以稻谷、蚕桑、塘鱼、甘蔗为主,工业种类颇多,有机械制造、纺织、化工、建材等20多个行业,污染负荷较大。根据《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中顺大围主要供水通道有西江干流水道、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东海水道、小榄水道;主要排水通道为石歧河。

本研究选取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东海水道、小榄水道、古镇水道、石歧河、凫洲河、中部排水渠、狮滘河作为评价河道。其中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东海水道、小榄水道、古镇水道为中顺大围区域的外江水道,主要承担供水功能,凫洲河、中部排水渠、狮滘河、石歧河为纵横贯穿中顺大围的内河涌,是连通围内众多河涌与外江的主要通道,见图2。

2.2 评价河段划分

河流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功能与输送功能,上游流域内的退水进入河流,在输送至下游河段时,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减。只要河流上游水质在进入下游取水河段内时达到相应的用水水质标准,即不影响河道的取水功能[22]。因此,对河流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时,不能将整个水系或整条河流作为单一的取水和排水通道,所以在对河流取排水适应性评价过程中,需要确定河流取排水适应性的评价尺度,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本研究根据地市行政区划,将位于选定的评价河流按镇区行政单元进行河段划分,对划分的河段进行取排水适应性评价。各河道划分及河道代号及见图2。

图2 中顺大围各河道评价河段划分

2.3 评价结果与讨论

根据指标评价标准,对各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分别对中顺大围河网区各参评河流河段的评价指标给出评分结果。采用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及权重进行运算,得到各参评河道的取排水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见图3和表4。

图3 中顺大围各河道评价河段划分

中顺大围河网区各评价河段取排水适应性等级分布在一~三级取水通道。其中一级取水通道有东海水道、西海水道,适宜作为饮用水源河段;二级取水通道有小榄水道、古镇水道、磨刀门水道,适宜作为饮用水源、渔业用水河段;三级取水通道有凫洲河、横琴海、中部排水渠、狮滘河、石歧河,适宜作为工业、农业及景观等用水河段。

2.3.1 一级取水通道

东海水道、西海水道位于中顺大围河网区上游,属于中

顺大围外江水道,上接西江干流,水量充足且水质优良。西海水道下游自百顷头以下为磨刀门水道,并分出石板沙水道;东海水道在豸浦附近分出凫洲河,另一分汊在海尾附近分出容桂水道和小榄水道[23]。中顺大围河网区下游水道分别由东海水道、西海水道分出,因此东海水道、西海水道在水量上较下游河道更为丰富。东海水道、西海水道规划为广东省主要供水通道,水质常年维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平[24],同时,不受咸潮影响,供水水质可以得到充分保障,见表4。

根据各指标评分计算结果,东海水道、西海水道人口密度高,人类取水需求也高;而且作为省级供水通道,其水质目标要求严格,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其水环境容量相应也较小,对污染物排放限制严格。因此,在中顺大围河网区各评价河道中,东海水道、西海水道河道取排水适应性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一级取水通道,在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需求等方面,均较其他河道更适合作为饮用水取水通道。

2.3.2 二级取水通道

小榄水道、古镇水道、磨刀门水道由东海水道、西海水道分出,水量相对较小,但又比河网区内河水量丰富,且均属于省级规划取水通道,水质常年维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平;古镇水道为西海水道分支,上游于太平圩接西海水道,下游于龙鳞沙尾回流入西海水道,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不仅对取水需求高,对排水需求也高,水质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平,见表2、4。

表4 中顺大围各评价河道各指标评分计算结果

河道代号指标评分结果D1流量D2流量变差系数D3溶解氧D4耗氧有机物D5无机盐污染D6粪大肠菌群D7咸潮超标率D8河道弯曲度D9高程D10人口密度D11产业情况D12污水量D13产业结构D14排污口分布D15CODCr容量D16氨氮容量DHSD964710010010010010094948044466375100100XLSD-144471001001001001006382100500131002010XLSD-24447100100100100100100735056500752010XLSD-34447100100100100994455318869191002010GZSD584775757575100887388601969503030XHSD10047100100100100100809070209181888080MDM-17247100100100100100696425637556754040MDM-2724710010010010071815506910075634040MDM-37247100100100100113145381006331754040FZH144725252525100481007994554701020HQH14472525252510013369458644206060ZBPSQ144700001000734481566387070SJH14470000100258275752525305050SQH-1304750505050776036130881002500SQH-230475050505077662494205088000SQH-330475050505099190564455501300

小榄水道水质优良,沿岸镇区人口密度高,下游港口段对生产用水需求高,因此,该区域对小榄水道的取水、排水需求均较高;下游段(XLSD-3)在枯水期会受咸潮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用水功能。虽然在中山市地表水功能区划中,小榄水道为饮用、渔业用水区,但相对于其他河道,其水体纳污能力较强,根据本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水体纳污能力越大,得分越低,越小得分越高。因此,本研究得出的评价结果中,小榄水道在中顺大围河网区各河道中,处于二级取水通道等级,适宜作为饮用、渔业用水河段。

古镇水道水质为III类,劣于磨刀门水道、小榄水道,沿岸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不仅人类生活取水、排水需求高,而且工业取水、排水需求也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镇水道水质。虽然古镇水道水质为III类,但是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标准,III类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区域及游泳区。在本研究评价结果中,古镇水道处于二级取水通道等级,即饮用、渔业用水通道,其水质亦能达到该类用水水质要求。

磨刀门水道位于西海水道下游,水质优良,沿岸镇区人口密度相对于小榄水道、古镇水道较少,且磨刀门水道作为中山、珠海及澳门主要的饮用水源,水质要求较高,为达到水质要求目标,限制其污染物受纳量。但是,磨刀门水道下游坦洲段(MDM-3),在枯水期频受咸潮入侵,严重影响其供水功能。结合磨刀门水道的各方面特点,本研究评价结果中,磨刀门水道处于二级取水通道等级。

2.3.3 三级取水通道

凫洲河、横琴海、中部排水渠、狮滘河、石歧河为中顺大围河网区的内河涌,各河道周边普遍的情况为人口密集,工业分布较多且种类繁杂,污染负荷较大,受纳周边区域大部分生活、生产污(废)水,水体水质恶化严重。

从水量上看,以上5条评价河涌为内河涌,均从外江引水或自流进入内河涌,水量上无法与东海水道、西海水道、小榄水道、古镇水道、磨刀门水道等外江相比,甚至远远小于外江水道。由于长期受纳生活与工业污染,内河涌水质较差,石歧河水质为地表水IV类,凫洲河水质为地表水V类,而狮滘河、中部排水渠水质更差,为劣V类,达不到饮用、渔业用水水质要求,但位于中顺大围内的河道,受咸潮影响甚微,不影响景观用水及农作物灌溉用水。从取水需求上看,除石歧河板芙至大涌段相对较弱,中顺大围内区域对其它河道在取水、排水都存在一定的需求。但由于水质现状的限制,不能作为饮用、渔业用水的取水通道。尤其是石歧河,水体纳污能力的CODCr、氨氮容量,是整个中顺大围中最大的,也和实际情况中,受纳中顺大围内大部分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现状相符。因此,根据各指标评分计算及评价模型的计算,得出凫洲河、横琴海、中部排水渠、狮滘河、石歧河为中顺大围三级取水通道。

3 结语

本研究从环境科学、生态学及水资源学科的交叉视角,根据评价学原理,在综合人类取水、排水、河流服务功能等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并采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中顺大围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分析。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体系和模型,对河道取水、排水的适应程度进行评价,是在河流服务功能研究中的首次尝试和应用。本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可为河口河网区取水、排水通道的规划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并对解决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河网区河流清污分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延贵,史红玲.河流功能及其萎缩成因[J].水利水电技术,2007,38(6):24-28.

[2] 赵静.绥江怀集段取水口优化布局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

[3] 徐慧,韩青.常熟市望虞河西岸地区排水通道问题[J].水资源保护,2008,24(1):72-75.

[4] 程友良,刘丽丽,郝青哲.取排水布置对水域环境的影响[C].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2011.

[5] 徐冬喜.关于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1,24(1):9-11.

[6] DAILY G.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Island Press,1997.

[7] MA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s[J]. AFramwork for Assessment. American Island Press,2003.

[8] 王国胜.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7.

[9] 吴阿娜.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时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李向阳,林木隆,郑冬燕.珠江河流健康评价方法初探[J].人民珠江,2009,30(2): 1-2.

[1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S].

[1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S].

[1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S].

[14]李勇,陈超,张晓健,等.咸潮对城镇供水水质的影响及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2008,39(10):21-23.

[15]周长河,王学民,朱晓宇.浅议取水口排水口设置[J].黑龙江水利科技,1998(1):125-126.

[16]SAATY T L,BENNETT J P. A theory of analytical hierarchies applied to political candidacy[J]. Behavioral Science,1977,22(4):237-245.

[17]张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S].

[19]陈国轩,艾小榆,黄剑威,等.东莞水乡河网区联围筑闸影响分析研究[J].人民珠江,2016,37(7):53-56.

[20]蔡守华,胡欣.河流健康的概念及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28(1):23-27.

[21]中山市国土资源局.中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R].

[2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S].

[23]珠江志编纂委员会.珠江志(卷一)[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108-142.

[24]中山市水资源公报[R]. 2013.

(责任编辑:张锦华)

Evaluation on Water Supply & Drainage Fitness from the Waterway in River-net Area of Pearl River Delta : A Primary Investigation

RA0 Weimin1,2, YANG Fengjuan1,2, WANG Liying1,2, JIANG Renfei1,2

(1.China Water Resources Pearl River Planning Surveying & Designing Co.,Ltd. Guangzhou 510610,China;2.Aquatic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entre,Pearl River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Guangzhou 51061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uman demands on water resources and river channel,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system and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s of River water supply & drainage fitness index as well as the 'fitness index' concept, and summarized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 water quality, salt tide intrusion, physical geography, water-intaking demand, water-draining demand, sewage draining exit and pollutant-holding capacity.Multiple-indicator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the model establishment,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s were propos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model buil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iver water supply & drainage fitness” of Zhongshan-Shundeembankment in river-net area of Pearl River Delt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onghai waterway, Xihai waterway, Xiaolan waterway, Guzhen waterway, Modaomen waterway were suitable for drinking and raising fish. While Fuzhou river, Hengqinghai river, Mid-drainage channel, Shijiao river, Shiqi river were suitable for industry and landscape.

Keywords:multiple-indicator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river-net area; water supply & drainage fitness; Pearl River Delta

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1013)

收稿日期:2017-04-01

作者简介:饶伟民,男,主要从事生态规划、环境治理研究工作。E-mail:vimin.r@163.com

通讯作者:蒋任飞,男,主要从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E-mail:940752998@qq.com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235(2017)8-0007-06

饶伟民,杨凤娟,王丽影,等.珠江三角洲河网区河道取排水适应性评价初探[J].人民珠江,2017,38(8):7-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