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旁白多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老鄧子 2017-11-11


之前看到过不少关于电影过度使用旁白的吐槽,印象比较深的是对《山楂树之恋》《摆渡人》等华语电影大师作品的讨伐(当然不是指张嘉佳)


记得2010年《山楂树之恋》还没上映时,我就期待了好久,毕竟小说深得我心,影版纯爱系、年代感、张国师、新人上阵几个宣传点,再加上营造的神秘感更是牢牢把我抓住。那时我正在变态地考研复习中,但还是忍痛抽出时间,约着同学跑了趟电影院。我不太懂得鉴赏,只是感觉电影平淡、安静,看到了心中静秋、老三的赤诚与纯洁,很喜欢。但貌似大家并不买账,质疑的声音很多,最大一点便是影片PPT黑幕式的旁白和字幕。



(00:12:31)


(00:14:20)

上一篇里我提到《雨中曲》平均10分钟就有一支歌舞片段,而在《山楂树之恋》里平均10分钟就有一个黑幕,全片115分钟黑幕10处起。(微笑脸)


翻了翻豆瓣评论,吐槽也不少。


“用黑屏字幕做情节推动是比较懒。”

“张国师已经黔驴技穷到没法用镜头给情节翻页了,只能靠字幕传送门,把观众与演员传送到下一页剧本上去。

“电影中大量运用的黑幕手法成为问题的症结之一。

“大段可能关系到情感铺垫的非必要剧情被直接省略,以字幕的方式简单交代给观众……实在是令人惊讶,这等于是导演彻底放弃了对于电影化叙事的掌控和追求。”


对于这个“黑点”,张艺谋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减少时长和前后呼应。(WHAT?!)


影片开拍之前,书中那句“我会等你一辈子”的话就被定为字幕在影片最后出现,因此之前的字幕也算是一种呼应。另外,由于删除的内容较多,需要字幕来作剧情交代。张艺谋表示自己不喜欢拍时间太长的电影。


我在看电影时会比较粗心,常常忽视黑幕+字幕以及通过旁白所展示的信息,如果这些并未构成我理解电影的障碍,我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对于某些全篇贯穿旁白的作品,的确让我坐立不安,比如《摆渡人》。虽然我已极大程度自动过滤掉那些矫情酸腐的文学字眼,依旧给我一种影片丰满得要原地爆炸的感觉。




这一条评论说得比较清楚:


“那些独白确实很有张嘉佳的风格,如果在小说里读起来,也非常自然、有意思。但放在电影里,就非常别扭。因为在小说里面,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讲述别人的故事,中间夹着议论与清新的句子也很自然,因为从头到尾都是用文字串起来。但在电影里,故事是用镜头串起来的。而张嘉佳,用独白拍完了一部《摆渡人》。这些独白,不是将观众代入角色中去,而是把观众与电影隔离开来。”


讲真,我作为一个门外汉,也不太拎得清大家为什么讨厌旁白,更解释不清原委。综合上述评论的意思,大概是过度使用旁白就会露怯,好像是这个导演并不太会使用镜头语言,还使得电影的艺术感大打折扣,不免有业务不精或敷衍的嫌疑。


直到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中看到了相关内容,才从理论上找到了一条明路,所以我就摘出一些,跟大家分享。


那么,为什么旁白太多的电影不是好电影呢?旁白要怎样使用才显得高级呢?


首先,我们先要正确认识几个概念。


1
电影是一门艺术

电影艺术是通过剪辑、机位或镜头运动来将A形象和B形象连接一起,其效果是富有意味的C、D和E,无需解释便能表达意义。

2
解说是为电影观众提供必要信息

解说,是指事实——有关场景、人物经历和人物塑造的信息,观众需要了解这些信息才能跟上并理解故事的事件。



3
旁白承担解说的职能

旁白是作为电影“剧作解说”而存在的,同样承担这个职能的还有幕后故事、闪回、梦境序列、蒙太奇等。



电影剧本的解说包括以下内容:


OK,到这里可以理解,因旁白而起的矛盾,其实是没有妥善处理电影中的解说问题,毕竟解说存在于电影中,属于电影艺术的一部分。


但不是说使用解说就等于差评,而是指应该有技巧地使用解说,润物细无声的那种。如果解说过于突兀或直白,则会破坏电影的美感,那就必然会影响整体的艺术感,也就是为什么这一点会被人诟病。


于是问题来了,该怎样使用解说技巧?麦基在书中提到:


解说的技巧在于无形,“展示,不要告诉”,这一著名的原理便是问题的关键,放在实操层面就是将解说戏剧化,一是要推进直接冲突,二是要传达信息。镜头语言也只能是展示,而不是告诉,不能把事无巨细尽收镜头下。


妥善处理“解说”是个专业化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原则:


切勿将观众通过常理便能轻易推断出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在故事之中;

切勿向观众传递解说信息除非缺失的事实会引起迷惑


说白了,就是我们要看你拍出来的故事,而不是念出来的小说;我们可以看懂的就不要去废话;没有用的解说也不要加。懂?


再回头看一下《山楂树之恋》和《摆渡人》,前者是以无声字幕代替镜头画面,一句话告诉观众剧情,没有做到“展示”;




后者则以有声旁白代替镜头,并承担过渡作用,直接跳到下一段故事情节,除了文绉绉的鸡汤文外,毫无逻辑可言。




而关于镜头语言的展示,我第一反应想到了《28岁未成年》,以下对话均出现在影片不过四分之一处。




作为一个想要表达“28岁的身体,17岁的心理”的心智穿越电影,不是应该通过情节设计和展示,让观众理解这个穿越梗是这样玩的么。但是影片却在凉夏(倪妮饰)第一次穿越开始和作用失效的时候,由四眼白闺蜜(马苏饰)进行了两次“总结陈词”。


暂且不说闺蜜发现另一个闺蜜穿越了,完全不惊讶、不害怕,如此气定神闲的反应,是否合理,就算这个闺蜜是个无所不知的“神婆”,也不需要如此一板一眼地讲出来吧。拜托观众能看懂。


一个优秀的剧作应该是将解说内容融汇于整个故事中,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必要的信息,并保持观众的好奇心来驱动欲望。


一个电影工作者不就是要注重艺术、遵从原理,通过自身的艺术才智和创作灵感完成一个作品吗?用解说来填充电影实在是不需要太多天分和心血,况且这也是对观众智慧和感知力的尊重。观众不需要“被解释”的人生。


 (我也不确定我领悟和表达的是否清楚,只是目前想到这么多就贴了出来。其实应该用一些正面的例子当作证,但是由于好作品的解说都是融会贯通的,之前没有特别留意的话,一下子就不好找到合适的。


只希望大家在今后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下这些点,如果有合适的例子也可以随时跟我交流。以后我也会陆续分享一些小知识,希望能让大家在看电影时更通透,毕竟看电影也是在欣赏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