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旁白、符号表达和镜头语言三个角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未来决定现在 2021-11-06
文章图片1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

—— 《当幸福来敲门》克里斯·加纳

豆瓣9.1分的《当幸福来敲门》,14年来被解读过无数次,有人说这是一部发生在办公场所以外的,最好的职场电影,也有人说它最坚实的内核就是励志和奋斗,还有人专注于剖析父子关系的真谛,更多的人用它来解读幸福。主演威尔·斯密斯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以仅仅55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创造了全球3.07亿的票房佳绩,足见这部电影的精彩和优秀。

影片改编自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个人传记。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一名创业失败的父亲,妻子不堪生活的重负离家出走,他独自照顾年幼的儿子,忍辱负重努力奋斗,最终实现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股票经纪人的故事。

作为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巧妙的运用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旁白来增加叙事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通过符号的隐喻烘托出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使得剧情的发展更有代入感;在主题升华方面大量的运用特写镜头和对比镜头,突出影片的思想深度和维度。

接下来我将通过旁白在电影中的应用,符号表达在电影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镜头语言对电影主题的升华三个维度来分析《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

文章图片2

《爵士之王》电影图片

01 旁白在电影中的应用

1927年的《爵士之王》标志着电影进入了有声时代,从此之后电影就变成了一门由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而成的艺术。在通常只有短短一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旁白作为谋篇布局的手段,起到了交代故事背景,浓缩事件和时间,突出主题;叙述事情的发展;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情的作用,并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电影的创作当中。

一般情况下旁白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来引导观众进入故事的那个时空,并窜连整个故事推进和发展的脉络。比如排在豆瓣第一名,评分高达9.7分的《肖申克的救赎》就是一部运用第三人称旁边的电影,有人专门统计过电影里的旁白共计27次,时长在1分钟以内的旁白有21次,旁白总时长18分24秒。

文章图片3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图片

而《当幸福来敲门》跟《肖申克的救赎》不同,影片里第一人称的旁白手法贯穿始终,“我”的运用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本身,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到故事的叙事中去。

我还记得那一刻,他们全都看起来超幸福的样子,为什么我不能也满脸幸福?

—— 《当幸福来敲门》克里斯·加纳

◆旁白: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影片的开头,加纳把儿子送到托儿所后,隔着窗子看着孩子小小的身影,第一段旁白配合着父亲凝望儿子那充满爱的眼神缓缓开启,“是克里斯·加纳,活到28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的父亲,所以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志愿,长大了,为人父以后,会一直陪伴在的孩子身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加纳用了7个“我”。这样的表达方式即简单直接又接地气,就像是我们平时跟邻居站在楼下聊天一样,告诉对方我是谁,我多大了,我简单的人生经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前后不过几秒钟就跟观众们拉近了距离,既然加纳强调了“我会一直陪伴在我的孩子身边。”那么也就预示着,在电影剧情的推进中,他跟儿子之间会产生很多互动,而这也正是本片的看点所在。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观众通过加纳的旁白,了解到了他的生活现状,描述他被拖走的车子时,他的语气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就像是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拿着啤酒站在你家的冰箱前,跟你诉说他违章被罚的经历一样。看似自嘲的表达方式,在接下来的大段独白后变成了生活的压力和重负。隔着屏幕都能让人产生感同身受的压抑情绪。

文章图片4

当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来讲述一个真实的事件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让观众感觉到一丝一毫的失真,否则这部电影就是失败的。《当幸福来敲门》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导演应用第一人称的旁白,大大的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旁白: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加纳两次追赶拿走便携式骨密度扫描仪的人时,通过旁白,我们听到了他内心的声音,他的懊恼、失望、气愤、自责、难过的情绪表达都融入到了旁白里,字字诛心。加纳是他自己,同时也是大千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我们也曾有过像他一样轻信别人的时候,也曾被现实伤的体无完肤,可每当遇到这样的时候,我们也都跟他一样没有任何权利怨天尤人,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太容易轻信别人了。

在加纳进入证券公司实习的那段时间里,他被上司倾轧,跑腿、停车使得他险些丢掉来之不易的客户,钱包里仅有的5块钱也帮领导付了出租车费,那一刻的他心里的苦,都融入到了旁白里,配合着他忙碌穿梭的身影,显得尤为真实。身在职场,谁还不是从一个小白,这样一步步的走过来的呢?

文章图片5

第一人称的旁白,总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可以轻易把观众带入到电影里的那个时空,那个故事发生的关键点上去,让观众跟主角之间产生共情,就像是深夜里打着视频电话,听好朋友把他的经历娓娓道来。

◆旁白:使影片更有节奏感

影片开头那段带着7个“我”的旁白过后,紧接着是加纳的第二段旁白,跟第一段无缝链接,预示着故事的开始。“接下来我要说一段我的人生经历,这段经历叫做坐公交车。”听到这段话,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联想,公交车我也天天坐,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故事由此展开。

紧接着我人生的这段经历叫做愚不可及”,“我人生的这段经历叫做急速狂奔”,“我人生的这段经历叫做......”,这样的叙述使得整个故事更有节奏感,观众通过加纳的分段式描述,走进了他的一段段人生,就像是陪着他在一起成长一样。

文章图片6

当我们说的节奏感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忽略影片中以“我人生的这段经历”为开头的旁白,你会发现电影失去了节奏和脉络,让人感觉到无边的压抑和郁结于胸。加纳的人生很苦,但是他的人很乐观,旁白的作用正是通过他的自述,表达出了这种人物内心与现实之间的鲜明对比,缺之无趣也无味。

02 符号表达在电影中所蕴含的意义

德国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曾经说过 , “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 。

电影语言不等同于符号语言,但是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本质相似,都是为了表达而存在的一种介质。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一部电影,可以更深层次的剖析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

◆魔方即希望:

魔方在电影里一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的开头部分,魔方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出现在主人公加纳的面前,他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走向,一边转动魔方,魔方此时此刻象征着他生活的希望。第二次是加纳和儿子吃饭的时候,电视里出现了关于魔方的报道,介绍说很少有人能在30分钟内拼好魔方,这里是一个隐喻,为后面加纳在出租车里拼出了魔方,成功引起面试官的注意做的铺垫。第三次就是在出租车里,加纳当着面试官的面拼好了魔方,让他大为惊讶,显然这一举动远比加纳准备的那1000字+自我介绍的腹稿更有用。

魔方在这一段的剧情里就像是一个承载着希望的容器一样,指引着加纳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里加纳跟儿子有一段对话,是关于那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上帝与落水者的故事》故事里上帝给了落水者两次会,他都没有珍惜。那么我们姑且也可以把魔方看成是上帝对加纳伸出的援助之手。

文章图片7

美国队长隐喻转折点的出现: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龙猫》里有一句很出名的话“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当电影播放到1小时30分08秒的时候,孩子手里的美国队长还在,他们还有一处可以容身的地方,加纳还可以借着走廊上的灯光看一整晚的书。在孩子睡前他去吻了儿子,并且被儿子要求亲吻美国队长,然后他去走廊上修理那台坏掉的机器,儿子抱着队长微笑着进入梦乡。

生活就是这样,苦吗?真的很苦,但是它又总是会在苦中给你加点糖,让你总有那么几个瞬间可以感受到一丝丝的甜味。也就是那么一下下,当剧情推进到1小时31分57秒的时候,孩子手上那个陪伴了他无数日月的美国队长掉在了地上,他甚至连捡起来的时间都没有,9秒后,在孩子的哭闹声中,我们听到了加纳整部影片里唯一一次对着孩子的咆哮声。最让人揪心的是1小时32分34秒,孩子看着躺在不远处地上的美国队长无能为力,看到孩子不舍流泪时的那种心酸无以复加,扯痛了整颗心。

文章图片8

好在自此以后,他们的生活没有再变得更加坏了,而是开始慢慢往好的方向上去发展了。这部117分钟的影片,居然前面110分钟都是对痛苦人生的描述,只有最后7分钟加纳被录取后,才让人的神经得到了微微的一点点松弛,比起整部电影的苦,这一丝丝的甜真的很微不足道,却又历久而弥新。

◆时光机留不住时光

那个捡走了加纳丢在地铁站的骨密度检测仪的流浪汉,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如果那真的是一台时光机,不知道他会选择回到过去的某个时刻,还是会想要去未来看看呢?

骨密度检测仪一直被加纳拎在手里,这些仪器是他最初的梦想,虽然破没了,但是他仍旧坚持把最后一台也卖掉了。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台仪器曾经易主过,被路边唱歌的女孩偷走的和被流浪汉捡走的,最终又都辗转回到了加纳手里,这就象征着他那些最初的,要改变生活的梦想,曾经迷茫又清晰,清晰又迷茫,但最终他赢了。

电影里加纳修理时光机的片段,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当他把那个坏掉的显像灯装上去的时候,那束光穿透黑暗照亮了整个房间,照在孩子身上,寓意前路一片光明。加纳双手十指交握,对着那束光默默祈祷,那一刻有多少人跟他一样双手合十,对着屏幕跟他一起祈祷。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03 镜头语言对电影主题的升华

顾名思义,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捕捉到的画面来传递和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镜头语言从景别、拍摄方式、画面处理技巧等角度上各有细分。我们今天不讨论镜头语言的种类和定义,我们只针对这部电影中的镜头处理,来分析一下镜头语言对电影主题的升华和表达。

◆奔跑:

整部影片里加纳都在不停的奔跑,跑着去追回失物,跑着去赶公交车,跑着去见客户,跑着去给领导买咖啡,自己跑,带着儿子跑,仿佛一刻也停不下来一样。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加纳因为未缴纳汽车罚单,而被带回警局,第二天不得不穿着油漆工的衣服,狂奔去面试的画面,在镜头处理上,我们看到周遭的人都在缓慢的行走,只有加纳在仿佛不知疲倦奔跑着,镜头从上半身中近景慢慢拉到小全景,整个节奏扣人心弦,看的时候,好担心他即便如此卖力的奔跑,却仍然没能赶上面试,或者面试没有通过。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中近景”。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说到底《当幸福来敲门》故事的内核还是励志,基于这样的内核,各种奔跑的镜头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副生生不息的奋斗的画面,不停歇,不放弃,直到达成所愿。

◆人群:

人群在电影里出现的次数不少于奔跑,无论是在加纳眼中看上去幸福的人群,还是跟加纳一样在排队等着救济床位的人群,都跟加纳之间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仿佛他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看完整部电影呼出一口气后,仍旧会记得加纳得到了工作后,身影没入人群的那个画面。

一个故事讲完了,但生活仍在继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主人公加纳的影子,那个在人群中哭泣的他,周遭的人都是模糊的,唯有他自己是清晰的,也唯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想要过上跟别人一样的生活,曾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文章图片11

◆对比:

对比的镜头无处不在,常常是上一秒充满期待,下一秒就跌入现实的谷底。第一处这样对比强烈的镜头切换,是加纳站在大厦前,跟豪车主人聊天后的那段旁白,“我还记得那一刻,他们全都看起来超幸福的样子,为什么我不能也满脸幸福?”几乎仅仅一秒后镜头直接切换到了凌晨5:25的闹钟,这就是现实跟梦想之间的距离。

自此后,加纳坚定了要做一名股票经纪人的目标,也同时开始了同现实抗争的慢慢长路,像这样的对比镜头转换处理,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跟着主人公一起快乐悲喜。大量对不镜头的应用,包括看橄榄球比赛时,关于贫富差距的影射等等,对于电影的“励志”这一主题也是一种诠释和升华,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多年以后再看到克里斯·加纳最后走在人群中,双手紧握,眼含泪光,又忍不住勾起嘴角的画面,我终于明白了他当时的心情,那是一种历经磨难之后,终于收获了幸福的心情。

《当幸福来敲门》之所以历久弥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它以励志为核,巧妙的运用第一人称旁白的表现形式,赋予主人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符号学的隐喻,为电影增加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影片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各种镜头语言的混搭和编排,使得剧情更有张力,更能深化影片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