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全文解说第十四章:宇宙观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1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十四章:宇宙观

 


   自2岁第一个后天形成的单元——欲望容器形成到现在,在人生的第十四个年头,在这个令很多父母烦恼的13岁,人文系统的最后一个单元出现了,这个单元叫做“寻求合理性”。随着最后一个单元的出现,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也宣告结束,人也从孩童期进入到了青春期。
   实际上,我们使用的“婴儿期”、“孩童期”和“青春期”,以及二十岁开始的“成人期”这些名称都是来自于人的生理特征,这些名字并不能直观反映人的心理发育过程。如果从人文系统的角度讲,人的0到2岁是原动期,也就是人文系统还没有成长,只有先天形成的“倾向无为”单元,它使得这个阶段的人呈现不受外界干扰、自行运转的特点。而自3岁到12岁这个阶段,是人文系统中各个单元相继出现、成长的时期,这个阶段应该称作成长期。等到13岁的这一年,最后一个单元出现时,人文系统已经可以独立运行了,但这个系统还需要磨合。于是,人生也就由的第二个阶段的成长期进入到了从13岁到19岁的第三个阶段。这个被称为青春期的阶段从心里角度来看是系统为了日后的正常工作而进行实习的阶段,因此从人文系统的角度来讲,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作实习期。
   一提到青春期,我们会联想到许多景象,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人的第二性特征的发育,青年男女都会在此期间进入到性成熟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青春期,那么它和心理系统的实习期是基本吻合的。也就是说,所谓青春期应该是13岁到19岁这几年的总称。但是,青春期这个概念还会引出令一种联想,那就是性格的叛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定义青春期,就会发现它有一个确切的起点(13岁),但没有一个统一的终点。有些孩子的叛逆程度较轻,时间较短,有些则很重,持续的时间也很长。现在,我们可以借助人文系统的成长来看看这个令人混淆的青春期到底说的是哪个时间段。
这一年最大的事件就是人文系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出现,它的出现标志着人文系统完成了成长,各单元要在一起配合工作了。

 

《老子》全文解说 <wbr>第十四章:宇宙观


图17:最后一个单元出现在系统中

 

   这个最后出现的“寻求合理性单元”处在欲望的出口处,系统的两个循环从这里分开。流向“逻辑旋钮”的是“失循环”,即消耗道的循环;流向“礼旋钮”的是“德循环”,即道的蓄积循环。这个单元原本是欲望对自己无休止膨胀的困惑和反思,寻找答案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向自己的逻辑寻求答案,其结果是自成逻辑,系统会加速失道。令一个方向是向社会寻求答案,在社会中看到千千万万和自己相类似的人,从而思考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使命,这样的思考和认识使得道得以蓄积进入“德容器”,从而对欲望加以有效制约。可见这是一个提问题的单元,所提问题涉及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它在系统中有确切的位置和功能,但在它刚刚出现在系统中的时候,提问题的本能使得它像个监察大员一样对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提出问题。它要问每个单元在系统中存在的合理性,也问整个系统在社会上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它的出现,系统需要闭门开会,每个单元都要为自己在系统中进行定位,寻求其它单元的理解,进而确定各单元之间合作的方式。这就如同一个新公司,在经历了初期创业阶段后,各个职能部门都配备齐了。此时,比公司对外的联系、发展更重要的是公司内部各个刚刚出现的部门进行自身的定位和彼此之间的协调。为了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这个阶段的公司会有许多会议。而此时来自外界的联系对这个公司来讲都是麻烦,无论这种联系是重要客户的需求还是上级单位的指令。因为这个阶段公司内部的协调要高于一切,攘外必先安内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一定要等到这种协调告一段落,有了一些结果,这个公司才有能力对外做事。与此相类似的是人的青春期,在13岁这一年,由于人文系统各单元到齐而需要首先进行内部协调。这个阶段的人会突然出现许多令身边的人、特别是他父母无法理解的性格和行为。现在有许多理论将这些突然变化的性格称为叛逆。但如果我们从人文系统成长的角度来看,当这个系统进入到闭门开会的状态时,任何来自外界的联系会被他统统认定为麻烦和干扰。而那些按照前几年的习惯与他交往的人,特别是他的父母会突然感觉到这个进入到青春期的系统是那样的烦躁,那样的不可理喻,甚至你和他说什么事,他想都不想就拒绝。现在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正在闭门开会的系统对外界出示的“请勿打扰”挂牌。
   很多父母会担心青春期的孩子受到伤害,然而,最有可能的是孩子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会受到他们的伤害。就如同你执意要介入一个正在开会的系统,其结果是任何形式的沟通努力都会被粗暴地拒绝。那么这个年龄的孩子会不会受到伤害呢?那要看你介入的力量有多大了,如果父母一定要强行介入这个正在闭门开会的系统,那个正在进行的会议也会由于外力过大而被中断。要知道这可是由“寻求合理性单元”发起、各个单元寻求自身定位的会议,这样的会议被中断,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当然,也有些父母在回忆自己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会说我的孩子好像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种情况一定是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没有任何行为介入到这个正在闭门会议的系统。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你不去关注他,反而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13岁孩子的父母应该悠闲地度过这个阶段,反正任何外界的介入都会被粗暴地驳回。父母们大可不必担心这个年龄的孩子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为任何影响,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都会被拒之门外。
   好了,如果做父母的知道这是一个无法介入的阶段,那么就一定会问这个阶段到底会有多长。显然,会议是不会无休止地开下去,13岁开始的这个内部协调会也有结束的时候。然而,会期有多长却和父母在这期间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父母介入得多,就意味着会议经常被打扰,会期就会延长。但总体来说,人文系统的内部协调与定位会议在一年的时间里总会完成。也就是说,所谓青春期的叛逆性格将在下一个年头,也就是14岁的时候消失。看来,面对一个青春期叛逆性格的孩子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我们只要知道他的人文系统正在进行闭门会议,而且会议时间并不算长就可以了。
   既然1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我们无法触碰,那么面对人生的这一年,我们又获得了何种启示呢?可以想象的是,当一个独立系统开始运转的时候,它会对一系列问题感兴趣。我所处的空间是个什么样子?我周边都有些什么东西?在了解周围环境的情况下,我这个系统的定位是什么?我这个系统运行的目标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规律可以指导我的运行?种种这些问题都要在即将开始的实习期一一面对,并通过实习、演练找到相应的答案。在这许多问题中,最需要首先了解的是我这个系统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个问题所对应的是一个人对环境的看法,进一步说是对世界、对宇宙的看法,我们将回答这样问题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图像等等总称为世界观或宇宙观。
   正如本书的开头就论述的那样,物质世界和人文世界有着相同的起点。它们都源于道,也遵循着道所创立的规则。尽管物质宇宙和人文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但是它们从其创生者那里带来的基本规则是一样的。现代物理学家通过许多年人类智慧的积累,通过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观测水平发现了物质宇宙是基于一组简单的科学定律,而并非基于一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今天,这些组成物质宇宙的规律已经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它们包括两个基本原理,即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包括宇宙诞生点的性状,即黑洞;也包括事物的因果关系,即费恩曼历史求和。这几个基本的原理、模型和方法组成了我们所处的物质宇宙的最基本原则。然而,这些原则也是人精神范畴的基本原则,因为它们被老子通过对人的研究,在25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现在,就在我们所处的人生第十四个年头,在这个人生的第三个阶段的起点,物理学家于近百年才发现的两个基本原则早就已经出现在比他们的发现早两千多年的《老子》第十四章之中。而关于宇宙诞生点的性状和事物因果关系的基本法则,我们需要等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起点,也就是20岁所对应的《老子》第二十一章才会遇到。
   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表达起来并不困难,其中并不包含复杂的数学公式,困难的是它们所表述的内容和我们的常识不符。总体来讲,由这两个基本原理所描述的宇宙不是无限大,也不是永恒的。宇宙作为万物的形态之一也是由道而生,并最终会归结于道。不确定性原理定义了物质世界在微观尺度上的界限,它表明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这条界线与我们习惯中认识的边界不同,它是一条动态边界,它的表达是三个参数的乘积要大于一个常数。三个参数分别是:粒子的位置不确定性(△S)、速度不确定性(△V)和粒子的质量(m),这三个参数不能为零,三个参数的乘积要大于等于普朗克常数。

 

△S * △V * m >=普朗克常数(h=6.626×10^(-34)焦耳秒)

 

   所谓位置不确定性不能为零,说的是物体的位置不能完全确定;速度不确定性说的是物体的速度不能完全确定。这两个不确定性在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物体上的反应很不明显,原因是平常我们接触的物体的质量相对于普朗克常数来讲要大很多。由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到普朗克常数非常小,是10的负34次方量级,只有当物体的质量接近这个量级(微微微微克),物体的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才会大到可以被测量出来,而质量接近这个量级的物体是微观世界中的这种基本粒子。实际上,我们平常接触到的物体也是具备位置不确定性和速度不确定性的,只是由于它们的质量远远高于普朗克常数的量级,它们的那两个不确定性就非常小,小到我们根本无法测量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感觉这些物体有确切的位置和速度。但是,当我们接触到可以测出位置和速度不确定性的粒子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由于这个粒子具备位置的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切地看到它,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夷”,即“视之不见名曰夷”。粒子的速度不确定性又反映出什么现象呢?我们都知道,速度可以对应频率,频率可以被听到,但速度如果不确定,我们就无法听到,这种现象叫“希”,即“听之不闻名曰希”。同时,只有粒子的质量小到普朗克常数量级才会有上述现象可以被测量,这样小的东西无法被我们抓到,这种现象叫“微”,即“博之不得名曰微”。不确定性原理说“夷”、“希”、“微”这三个参数是不能同时为零的,意思就是它们是无法被追究到底,任何人、任何手段都无法追究速度和位置究竟是多少,它们是不可以致诘的。尽管它们有不确定性,但将它们混在一起,即相乘,我们却可以找到一个确定的规律。“夷”、“希”、“微”三者的乘积一定会大于等于普朗克常数。
   如果有束光照在这样的粒子上面,和日常经验不符的是,这个粒子并不会发亮,因为它的位置不确定。同理,这个粒子的下面也不会有阴影。与此同时,这个粒子还具备波粒二重性,即这个小东西既是有形的粒子,又是无形的波。就是说,我们无法给这样的粒子命名。如果我们管它们叫粒子吧,它们的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无法准确地看到它,这样的东西显然不能叫粒子。可是如果我们根据其波动性质管它们叫波的话,它们又可以打在靶上,激发出其它粒子,显然这样的东西不能叫波。这样的波粒二重性似乎是一种奇怪的、无法捉摸的状态,这使得我们无法对其准确命名。
   然而,上述公式中的三个参数也不是不能为零,有一种情况,就是质量为零。我们的世界中有质量为零的东西吗?有的,就是光子。当质量为零的时候,上述公式左侧三个参数的乘积就无法再大于普朗克常数了,但有一种情况除外,那就是其中另有一个参数是无穷大。这是一个数学魔术,无论有几个零,当它们乘以无穷大时可以等于任何有限的数。也就是说零乘以无穷大可以等于1,也可以等于2,可以等于任何数。于是,对于质量为零的光子,它的位置就完全不确定了,即位置不确定性是无穷大。不仅如此,它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完全确定了,即速度的不确定性是零。这样,两个零(质量和速度不确定性)和一个无穷大(位置不确定性)相乘,可以等于任何数,当然可以大于普朗克常数。
   质量为零的光子有别于其它粒子,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应该有一个特殊的原理与之对应,这个原理就是光速恒定原理。这个原理是不确定性原理在质量为零(复归于无物)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状况。首先,光子尽管没有质量,但它却拥有更加明显的波粒二重性。爱因斯坦是第一个引入光子概念的人,对于人们习惯认可的光波概念,光子的说法带有明显的粒子特性。可见,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粒子,但却是一种位置完全不确定的粒子,因此叫“无状之状”;同时,光又可以被认为是波,这是一种没有质量的波,因此是“无物之象”。然而,光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光速的恒定,光速代表着光的传播,可以用“惚恍”来表示。所谓恒定的光速是在任何参照系上观测光,都会得到同样的速度。我们在地面上测量一束向北发射的光,其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我们坐在一架向北急速飞行的火箭上测量同一束光,其速度还是每秒30万公里。这同我们日常的经验不符,如果在地面上看一辆飞驰而过的汽车,我们可能看不清车头的厂标和车尾的牌照。但我们如果坐上一辆同样急速飞驰的汽车追上它,它相对于我们的速度就接近于零,于是我们就能够看清车头的厂标和车尾的牌照。可是,光就不一样,在地面上,由于速度太快的光速,我们无法看清它的头和它的尾;但是当我们坐上一个速度接近光速的火箭时还是看不清它的头和它的尾,因为在火箭上测量光速还是每秒30万公里。这就是恒定的意思。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在一个多快的火箭上看一束光,结果都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
   这就是物质宇宙和人文精神共同遵守的两个基本原理,这两个原理之间并非没有联系,而是由质量的有无相连接。有质量的物体遵循位置不确定性、速度不确定性和质量的乘积大于普朗克常数的不确定性原理。而没有质量的光子或光波遵循速度恒定不变的光速恒定原理,不仅如此,光速恒定原理还规定任何有质量的物质都无法以光的速度运行,更不要说超越光速了。这两个原理之间通过“复归于无物”相互关联,这样的原理自宇宙诞生那一刻起就存在,并一直是宇宙万物、人文精神遵循的规则,用它们来观察今天我们所处世界的种种存在,就可以探究到万物的本源。就如同以霍金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就是用这两个基本原则,观察今天宇宙的各种存在,从而推导出宇宙的源头、那个大爆炸的起点。这种宇宙观虽然有一个创世的起点,但这个起点不是上帝创造的,因此不能叫宗教。同时,这种宇宙观不认为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有别于基于无限宇宙观的哲学。这种宇宙观以道为基础,有两个基本原则赋予万物来遵守,这种宇宙观会处处展现道的线索,因此叫“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结束这一章之前,我们有必要归纳一下上述名为“道纪”的宇宙观的总体图像是个什么样子。首先,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和时间,合称为时空,不是无限的,不是无穷尽的。天地和人一样由道而生,最终归于道。道是宇宙时空、以及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创生力量,也是它们发展的力量。同宇宙有限的概念相对应的是,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宇宙万物所遵循的规律都来源于两个最基本的原理,即不确定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这两个原理不仅适用于物质宇宙,也适用于人文精神。人与人交往的三种边界方式中的两个,动态边界和恒定边界,就来源于这两个原则(详尽的描述请参见《玄德》第三部分)。由于恒定的光速是一个绝对不变的东西,因此这样的宇宙观也可以称为绝对光速宇宙观。这种基于道的宇宙观经过第一、第四和本章的阐述已经初现规模,要经过后面第二十一和二十五章的补充才能得以完整呈现。而此刻,我们还是关心一下走出闭门会议的人文系统将会呈现什么状态以及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吧。

 

 

欢迎继续阅读:第十五章 做什么样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