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阿明哥哥资料区 2017-11-11
图片
11月10日,2017中国科幻大会、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在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举行,本届大会以“众创聚力、幻创未来”为主题,由开幕式、中国科幻产业论坛、"银河奖"和"水滴奖"颁奖晚会、国际科幻峰会、科幻系列专题会议、科幻展览、成都国际科幻电影展等六大版块构成。在11月10日上午进行的国际科幻峰会上,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和加拿大科幻作家德里克·昆什肯就《硬科幻的未来》进行了对话。
图片
科幻小说自诞生之初就有了软硬之分,相对于更加天马行空的软科幻来说,硬科幻更加注重科学内核和扎实的想象。如今,科学的脚步渐渐跟上了想象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硬科幻该如何发展,硬科幻又该怎样描述未来?
科幻小说的本质就是对世界敬畏感
刘慈欣认为,“至少从我自己来说,我写的科幻小说中本质精神就是我们对太空、对宇宙的敬畏感和神奇感。这种感觉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最本源的东西,可能大部分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这种东西慢慢变淡了。但是作为我这样一个科幻小说家来说,还是能够一直保持这种感觉。”
人类和机器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走向太空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如今基因工程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人究竟要如何改变才能更好的适应外太空呢?刘慈欣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真正驱动人类去改变生存环境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的因素,包括地球生存环境的变化,但是从这一方面来看,地球生存环境的变化并不是太大,并没有大到天翻地覆的程度。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技术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对人类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产生影响的最本质原因,就是在于技术的发展。未来很可能从生物学上改变我们自身,例如从基因着手改造人类,从而帮助人类进入外太空,通过基因改造来增强我们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比如说适应失重、强辐射、加速度和极端的温度。”
但是仅仅从基因改造上来适应太空环境,人类能做的还是太有限,刘慈欣认为,“仅仅从基因工程着手来改造,肯定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人类和机器结合起来。当然,这样也会导致各个方面的变化,比如文化、政治、道德上的各种冲击、各种困惑。但是人类要想真正走向太空,真正在太空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最终必须要迈出这一步。”
应该用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人工智能
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从而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对此,刘慈欣表示,人工智能像科幻小说里面给人类带来威胁从而征服人类还是很遥远的事情,要达到那种程度还面临很多的技术障碍。
人工智能会不会抢普通人的饭碗?如果用更广阔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刘慈欣建议公众应该用比较开放、甚至比较科幻的观点来看未来,未来不会一成不变,不能人为把某些东西固定下来。
图片
科幻作家的这碗饭是科学技术给的
科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谈及科学和科幻的关系,刘慈欣幽默的说“科学技术给了我们(成为科幻作家)这碗饭吃”。他认为,“基础科学研究对我们有两方面意义,一方面基础科学是非功利性的,能够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很多人的世界观都停留在古代科学时代,例如很多人停留在牛顿时代,很少用量子力学,甚至更先进的科学理论来看待世界。但是我觉得将来我们会慢慢接受这样的世界观。”
“另外一个方面,我认为科幻小说里面所描写的超级技术的出现都是源于理论的进步,如果说基础理论停滞不前的话,我们技术就一定会受到限制。基础理论的研究可能是我们人类是否有光明未来的关键因素。对于科幻作家而言,我们的故事资源就是从科学和技术里面挖掘出来的。科学和基础理论的不断进步给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故事资源,它使得科幻小说与主流文学变得越来越不一样,我始终认为基础理论的进步是给科幻作家增添(创作灵感)的福音。”
对未来持理性的乐观主义
刘慈欣表示,对于未来的乐观主义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在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未来巨大挑战和威胁的基础上对于科学技术的自信。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向着一个生活不断富足、不断繁荣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贫困还存在,但是范围正在缩小,总有一天会被消灭。
另外,刘慈欣还提到,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于科学还是持一个很积极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如此,科学的发展有非常正面的形象,大众非常期待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新未来。
本届科幻大会还将举行几天,想见到王晋康、刘慈欣、何夕、吴岩、陈楸帆、宝树、夏笳、江波、韩松等科幻圈的大咖嘛?快来科幻大会吧!门票免费,地点:成都.东郊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