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铃薯说:“不创新毋宁死”

 蒙原马铃薯 2017-11-11



 关于企业发展,邓伟志先生曾说:“不创新毋宁死”。他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被媒体称为“思想辣椒”。近日,笔者与几位马铃薯产业的赢家探讨时,他们对未来产业发展所持的共同观点就是“创新”。


内蒙古四子王旗是马铃薯种植大县,也是“薯都”的核心种植区。今年马铃薯的秋收在10月底刚刚结束,农场主王俊彪的货在地里就被“抢购一空”。同样的品种,相邻不过数里,有些薯农的货却不得不存储入库,等待机会销售。


王俊彪说:“我种了10多年土豆,没有一年是完全一样的模式,我是以‘变’来应对市场的变,只有创新和变化才能成为产业的赢家。”


那么,马铃薯种植该如何创新?总结业界赢家的经验和观点,大概有以下“四大创新模式”。


第一,品种的创新。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在消费者越来越喜欢黄皮黄肉芽眼浅的土豆。种植者就得跟随市场潮流,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品种。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往往新品种对种植者的农场管理经验和技术要求更高,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新品种也存在产量风险。


第二,打破种、收时间。华北区通常都是4月上旬播种,9月中旬前后收获。产品上市时间集中,产品量大、价格低,同时用工多,人工成本高。今年陕西榆林榆阳区的薯农利用“错峰销售”,成为了产业的赢家。他们分早中晚三段收获期,8月初开始收获早熟品种,这时候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马铃薯正是盛花时节。9月初收获一部分产品,等华北市场开始大面积收获时,他们停止收获,避开市场高峰期。因霜降来临,10月底前华北区的马铃薯收获必须结束,这时候榆阳区的薯农又开始收获晚熟品种,鲜薯上市,又吸引了大批客商。


榆阳区的“三段收获”法,有其特殊的天时——165天左右的无霜期。王俊彪说,华北区也可以打破常规,通过覆膜、稻草覆盖等技术,提高地温,实现提前10-15天的播种时间,秋收时就能提前20天,避开收获和销售的高峰。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打破种植常规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丰富的经验和种植技术。


第三,引入资本。马铃薯是农产品中的“特殊产业”,与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主粮相比,马铃薯的种植是“重资产、重资本、重劳力”型,农场化和规模化的种植需要大量的现金,没有资金的支撑,只能在小面积内耕耘。华颂公司是我国马铃薯行业新崛起的企业,因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不仅种植规模越做越大,而且也成为了“一颗被资本追逐的明星土豆”。


第四,渠道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传统的种什么卖什么转变为由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指导种植,这对品种的选择提出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二是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平台,让销售多管齐下,不再是单一的等客上门。


此外,关于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一些业界专家还有一些更清晰的观点:我国马铃薯种薯领航者李冬虎先生说:“近三年来,马铃薯市场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市场上只关注大薯,有大薯率就有好价钱,渐渐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仅关注大小,还注重颜色、薯型、品种、耐储性、果肉颜色等等,也就是说市场对鲜薯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优质优价的质量时代了!而我们的一些从业者却浑然不知,还幻想着马铃薯是否有行情。”中国马铃薯农场主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文刚认为:“未来,马铃薯种植者需要带上‘三大武器’,一是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先进生产技术武装了的头脑;二是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能够实现高效低成本生产;三是拥有应变市场变化的营销能力和营销渠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