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六章给我们的启发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1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要以极度虚心和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天地万物。我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各自的规律根源,这个根源就是自然平衡法则(静)。自然平衡法则就是事物发展的生命源泉,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新的事物总会变成旧的,旧的事物终究为新的事物所代替。认识这个自然平衡法则,顺应这个规律行事就正确,不认识这个平衡法则,就是逆潮流而动,就会很危险。认识了这个平衡法则,就能包容万事万物;能够包容万事万物,就能公正、公平的处世;能公平、公正处世,就能保证周到、周全;能周到、周全,就能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是顺应规律;能顺应规律,就能长治久安。

现代启发

中国人喜欢讲“顺其自然”,殊不知这里面包含了深奥的内涵。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平衡法则,就是“顺其自然”的精髓所在。反之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老子的这一段论述非常重要。它就好像是一部预言书,预言了今天地球自然破坏的局面。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总想以征服者的身份自居,结果日益严重的沙漠化、全球的温度上升、反常的飓风、海潮等等,让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教训是用血和泪换来的,一提到“大跃进”,老一代的人们现在还抹不去心里的阴影,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这些反自然和谐的口号鼓动下,一场彻底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开始了。结果森林消失了,湖泊填平了,草原沙漠化了,天空昏暗了,鸟儿也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到如今我们需要用几代人下大功夫来弥补那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试图征服大自然已经几千年了,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终人类遭到了惨痛的失败。

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大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平衡关系,这种关系只能维护,不能打破。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

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有其平衡法则。各行各业的有机统一平衡发展的集合,就组成了全社会的平衡发展。但是,就社会分工而言,被人为的划分了等级。人们会认为有的行业高尚,有的行业卑贱。

前面的章节讲到的都是如何创造优秀学习成绩的方法,但是如果大家都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照样存在“左、中、右”,那么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是不是就永远都无法振作了呢?回答是肯定的:“绝对不是!”

下面我引用一篇中学生的作文《请关注我们》里的一段话,来引出话题。

“爸爸的爸爸教育爸爸:‘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爸爸喜欢音乐,爷爷说:“不行,只能读书”;爸爸喜欢美术,爷爷说:“不行,只能读书”。于是爸爸叛逆了,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把二胡,开始“杀鸡、杀鸭”的拉起来了。爸爸认为他的生活平板而又单调,他需要阳光、需要色彩,更需要被人关注!”

“今天的爸爸教育我:‘条条铁路通罗马,而通往成功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学习’。于是电视线拔了,电脑网断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阳光何在?色彩何在?又有谁来关注我们呢?于是,墙上挂满了周节伦、周星驰的照片,身上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走在大路上……。反传统的更大叛逆出现了,代沟也同时出现了。”

“爷爷还在世的时候,那时我还小。爷爷总是拿爸爸来教育我,要我向爸爸一样刻苦学习,长大以后要有所作为。他老人家忽略了他和爸爸的代沟。今天爸爸又拿爷爷教育他的办法来教育我,我们又产生了代沟。是不是因为这个代沟的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就没有作为了呢?”

……

看了这篇作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千百年来,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学而优则仕”,“君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

下面是我在网上下载的一些热门话题。

在走访了不少企业和学生后,中山大学高教所张明强教授这样总结:“企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不太高,他们觉得这些应届生们要求多,但不能吃苦,缺乏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所以很多企业就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学生则抱怨企业开的薪水低,要求苛刻。”

   调查显示,技能水平达到高级技师水准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汽车维修工、汽车装调工、模具工的年工资中位数在36万元至74万元,高位数达到75万元至10万元,已高出很多白领职位的年工资。一些通用技术工种的收入也不低,如技能水平达到高级技师水准的车工、钳工、电工、电焊工、镗工、磨工、铣工的年工资中位数在36万元至57万元,高位数在65万元至89万元。

 但是,高级技工的供需缺口仍旧较大,大龄化的趋势也日益凸显。调查显示,高级技工以上人数仅占生产技能人员总数的近10%,且平均年龄在45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高级技师的缺乏日益突出。根据去年职业技能培训会议传出的消息,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数有60万之多,而上海紧缺的高级技工占到5%左右,也就是说上海需要3万名具有较高专业技能,领域涉及广泛的高级蓝领。高级技工的身价也节节攀升,甚至达到月薪6000元以上。

既然市场经济以后,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或多或少的要用金钱来论英雄了,为什么高级技师的收入已经高于很多白令阶层的收入了,人们还是敬而远之呢?

还是守旧的思想观念在作怪,他们认为再高级的劳动技能也是劳动人民,永远不能光宗耀祖。

今年5月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称号的苗俭,刚满30岁。她在24岁那年成为技师,27岁被破格评为铣工、数控工“双料高级技师”,近年来先后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作为上海航天局第804研究所的一名铣工、数控工,12年来,她从事航天领域关键部件的加工工作,完成了大量“不可能任务”,为我国重点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作出贡献。

1992年夏天,苗俭在中考时因几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当时,考不上重点中学就得“滑落”到技校,这让好强的她感到失落。尽管父母没给她什么压力,但亲朋好友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技术工人行当的看法却声声入耳:“技工是蓝领,‘车、钳、铣、刨’是底层。”一连几天,每到夜深,辗转难眠的苗俭,脸颊边常常滑下伤心的眼泪。

幸运的是,苗俭进入技校后思想发生了转变。技校的课程与初中不同,需要动手搞实验,还有各类制图、各式量具,这些新鲜事顿时吸引了苗俭。一年学铣工,一年学车工,第三年经过考核,苗俭在200名车工、铣工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只招收12个人的数控机床班。

1995年,苗俭被分配到上海航天局第804研究所当铣工。在车间里,苗俭看到,老工人鬼斧神工般将一件件毛坯,变为一个个精密复杂的航天零部件。正如老工人所说的:“再完美的设计,也需要技术工人才能加工成产品。别人加工不了,你能够做出来、做得好,你就是顶呱呱的人才。世界上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

理清了心绪的苗俭从此向老工人虚心求教。在工作一年后,苗俭为了充实理论知识,参加了数控机床大专班学习,每逢双休日,她清晨5点多就赶往学校,一路贯穿上海的东北角至西南角,四年坚持下来,相继拿到了数控高级工、铣工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和数控应用技术的大专文凭。去年,她更上一层楼,成了同济大学机械专业的在职本科生。

几年来,她为研究所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自行设计工装,使国家航天重点工程某型号重要部件的产品合格率从10%提高到100%;采用多个软件计算,解决了国家航天“高新工程”中大型件的高精度加工难题……。

这些天,正值各地公布高考、中考分数线并陆续进入招生录取的阶段。每每提起这一时刻,苗俭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15年前中考失利的经历。她说:“落榜生不等于没前途,蓝领也可以有出息。”

我想请问一下同学和家长们,像苗俭这样的高级技能人才,她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算不算光宗耀祖呢?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伊·格劳伯博士在与中国学生对话时说过一句人生箴言:“做你喜欢做的事。”许多人都是有潜质的,但却不一定都能够充分发掘出来。一方面要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估,清楚自己是块什么“材料”;另一方面教师、家长要懂得体察学生的潜质,发现学生的可造之处,引导学生向适合自己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由此,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们必须冲破传统观念对我们的束缚,彻底解放思想,树立:“凡能够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就是栋梁之才。”的信念。

我们每一个学生现在都应该明白了:好好学习,不只是为了争当第一名,考一个好大学。而是为今后自己当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努力。

今后在同学中会诞生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企业家……,毫无疑问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还会诞生革新能手、劳动模范、技术尖子、高级技师……,勿庸置疑他们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既然都是栋梁之才,那还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

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比。只要自己比自己有所提高,就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学、老师、家长都应该给以充分肯定。如此这般,就可以大大增强自信心,就可以“恢复斗志、重树雄心”,满怀信心的去迎接任何挑战啦!

老师们!不要盲目的追求升学率,不要用高考作为尺度来划分优秀与不优秀。要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会有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材,亲自毁在你的手中。热情鼓励孩子们吧!几十年以后,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你亲自鼓励教育出来的孩子们,他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家长们!好好看看你的儿女吧!好好看看他们的优点吧!把禁锢你们自己头脑的枷锁,扔到太平洋里去。把“五花大绑”的儿女们解放出来,让他们不受任何压抑的茁壮成长。终将有一天,他会把挂在自己脖子上的花环,挂在你的脖子上的!

同学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只要自己有所进步,就是朝着成功又更进了一步,进步就等于优秀。请同学们记住:只要每一个同学都在进步,那么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学生!

对企业管理的启发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万事万物都有其根,这个根就是各自要依从的规律和法则。万物顺从规律和法则行事就会昌盛,反之则要受到惩罚。

企业也是如此,很多人都知道,人力资源是企业管理的第一要务,但是真正落实到实处时,它就变成一个漂亮的口号了。“以人为本”这个时髦话题,被企业管理界乐此不疲的宣扬到现在。但是,就这个问题在众多的企业中,有几家真正做好的?有很多企业家,宁愿花上几百万买一台好汽车,也不愿意在人才问题上付出应有的代价。环顾四周,企业家云集,就“以人为本”的话题而论,均可滔滔不绝、侃侃而谈。细细分析,经得起推敲的又有几论?企业的平均寿命令人发指,原因何在?最大限度的追求企业效益,忽略了员工的发展空间,企业家和人才之间互相指责,鸿沟越拉越大,最终企业尚未成年就土崩瓦解、树倒猢狲散了。

我们来分析一句大多数企业惯用的口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大有同生死共存亡之感,乍一听言简意赅、气吞山河。任找一位员工发问:何以为荣?何以为耻?回答多为俗不可奈的大道理,然而其骨子里的回答定为:荣辱与我何干。漂亮的企业文化和华丽的口号,不过是“金玉之外”,如果再加上“败絮其中”的话,长久反倒成了一件怪事,多年来发生在眼前的企业兴衰史,证明了这一点。

对此,笔者大胆的提出一个口号:“企业是我家,工作是家务”,如果员工把企业视为家,定可奋不顾身;把工作视为家务,定可废寝忘食。

要把公司与个人联系在一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多年来,人们耻谈“利益”(公司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鼓励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老黄牛精神,认为高谈“利益”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为社会所不齿,殊不知“利益”就是联系公司与个人的纽带,而且是唯一纽带。

当公司的远景规划和员工的远景规划,公司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达到最接近时,企业文化才是最成功的文化,这是当今国际企业界总结出来的真理。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才能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家,把工作视为自己的家务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口号才不是一句空话。

“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就是这样诞生的。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建立企业文化,这个课题摆在了高层管理者的面前。企业的远景规划应该建立在广泛吸收员工意愿,围绕广大员工的远景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员工的进步速度相匹配,行之有效的企业发展模式,围绕着这个模式来建立企业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