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二章给我们的启发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1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靡靡之音乱人心智,美味佳肴让人饱食终日,骑马狩猎让人心放荡,金银财宝让人产生贪欲。所以圣人追求的是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为眼前的诱惑所动。

现代启发

本章老子只是列举了几个乱人心智的行为,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的关键是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老子的这段论述众所周知,为无数的文章所引用。人们总是用这段话来警示自己告诫别人。

是不是面对繁花似锦的太平盛世,视而不见呢?是不是面对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充耳不闻呢?是不是面对空前的物质繁荣,无动于衷呢?

回答是肯定的:绝对不是!

老子的这段论述还是要让我们修炼平和的心境。要求我们要做到:有思想、有理想、有方向,无论外界变化如何的充满诱惑,都不能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迷失自己的方向。

社会上发生了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自己要追星还要逼着父母也追星,殊不知连明星都非常反感这种行为;一提到日本发达,就对自己的祖国悲观失望,殊不知中国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日本一百多年的发展;看到社会上的一些看不顺眼的事,就认为全社会都堕落了,殊不知中国已经出现了自盘古王开天地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如此等等都是道德、思想、理想、方向迷失的表现。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告诉我们不要为充满诱惑的外界事物所左右,要明白自己身上的神圣使命是什么。

如何才能抵御那些外界的诱惑呢?要用知识来武装头脑,在学好学习功课之外,要博览群书,胸怀大志。

前不久我和儿子以及他的同学们谈及假期生活,我问他们:假期打算如何安排?他们说:除了旅游、和同学一起玩,没别的安排。我问:打算看什么书?他们说:实在是不知道看什么书好。

这是一个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华民族扬扬五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的知识,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摆在他们面前。但是,如此浩繁庞大的知识宝库,叫他们从何下手?从哪里切入呢?难怪他们谈到中华民族时,没有多少自豪感。相反却为超女而欢呼,为网络游戏而痴迷?

对此,我反复思考,把几十年来读书学习的体会加以归纳总结,向他们推荐了三大学问两本书

第一大学问:道学

要学习道学就要学习《道德经》。

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判断事物,在当今找不到根据,就到古代前人的经验中去找。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了,借鉴前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做事成功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失败的可能性会压缩到最小。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意思是:器具用的都是它的空间,只有留足空间才能游刃有余。这个哲理非常重要,我们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多少空间、多少方便,这种要求可能永远都做不到。马上能够做到的是自己给别人提供空间和方便。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应该理解为尊重爱护一切自然规律和法则,这里的慈就不仅仅是对人而言的了,是对万事万物的慈爱之心。国家对国家、文化对文化、社会的各个阶层之间、人对大自然、人对动物世界、人对各种资源等等都要有慈爱之心。如果人类都以慈爱之心对待万物的话,今天面对空前恶化的自然环境还会如此畏惧吗?

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生活中的勤俭节约,而应该理解为合理的利用一切资源。砍树不要忘了植树,放牧不要忘了植草,开矿不要破坏环境,建工厂首先要考虑排放。管理不要忘了以人为本,总之不能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开发。

不敢为天下先不仅仅是针对人,而是针对万事万物的,所以人类永远都不敢成为自然的主宰,在自然面前永远都只有顺应而不是抗衡。要是这样理解的话,老子的论述简直精辟之至,仿佛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看到了今天要发生的事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了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等等,这些磨练意志、修炼心境的精辟论述。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老子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两千多年过去了,老子的子孙们在《道德经》里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完,越读内容越多,越读越贴近现实,仿佛老子是现代人,写的就是今天发生的事似的。越读就越感到自豪,我们为中国有如此的大智慧而自豪,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第二大学问:纵横学

一谈到纵横学,人们总会想到电影屈原中的张仪,令人反感透顶。

纵横家表面上看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所以人们总会把他们和阴谋家划等号。这就是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诋毁者极多的根本原因。

其实纵横学的精华并不是游说,而是洞察征兆,根据征兆制定谋略。如果任何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之前,刚刚出现变化征兆时,就已经在预料之中了,用人的智慧来引导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两千年前鬼谷子就已经把这种大智慧总结成了理论体系《鬼谷子》。

鬼谷子说: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意思是:高超智慧的运用,普通人即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也没有看见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这是典型的洞察变化征兆,从而引导变化征兆的大智慧的表现。

鬼谷子说: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鬼谷子的这段论述与老子的论述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不谋而合,如果我们判断事物,在当今找不到根据,就到古代前人的经验中去找。

国家、企业、家庭、个人等等,如果多多研究是不起火,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研究如何救火的话,那将是一种什么局面?我用语言无法描述,这就是纵横学的奥妙所在!

第三大学问:孙子兵法

事物的变化征兆没有被发现,也就是说变化已经既成事实了怎么办?这就要用到第三大学问孙子兵法了。

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曰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上兵伐谋的典型案例,一座空荡荡的城、一柱香、一把琴、一曲悠远神韵的乐曲,就打乱了司马懿的计划。

孙子兵法非常反感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即便是战争临头,首先考虑的是谋略和外交,万不得已才考虑动刀兵。

我们学习兵法,不能整天沉迷于战争的如火如荼,今天的和平环境干戈何在?要把兵法的精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凡事多用智慧,多用外交谋略,少逞匹夫之勇。这样才能做到国家、企业、家庭、个人兵不顿,而利可全。

推荐两本书

日本人有一个格言:没读三国,枉活一生。日本人靠着拿来主义拼凑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勿庸置疑《三国演义》对他们的影响颇深。

女真人在没有入关之前,有一本绝密的兵书,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这本绝密的兵书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时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乱世出英雄就应验于这个时代,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法则,逼迫各个割据势力聚天下英才、纳百家良言。因此演绎出了辉煌的三国文化。可以说《三国演义》是集政治、军事、思想、哲学、外交、文学、语言、天文、地理、人才、民族于一身的大百科全书

但是,三国时代,只是一个应用的时代,大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都是早已形成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的经典应用案例。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理论体系从何而来?什么时候形成的?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要了解这些问题,不得不提到一个更辉煌的百家争鸣时代――春秋战国。

周文王分封八百诸侯的一念之差,带来了绵延数百年诸侯争霸的动乱年代。就是这个动乱年代,以强国、强兵、治国、治民、争霸、统一为目的的各种学派纷纷粉墨登场,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百家争鸣的时代。到了战国末期浓缩为: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八大学派。就是这八大学派奠定了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基石。

然而,绵延数百年,众多的人物事迹,浩如烟海的学识和案例,从何开始入手?就从《东周列国志》开始入手。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人物事迹、了解经典案例、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东周列国志》可以作为铺路石、敲门砖,从中找到要进一步深造的学问,进行经典著作学习,就可以步入中华民族智慧的殿堂。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里了,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改变。只是这些文化很多都是通过老一辈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我们也会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流传给我们的后代。

比方说,有的人做出了不合常理的事,就有人站出来说:没有王法啦!这个王法二字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再比方说,有的孩子很懂事,大人们就会高兴的表扬他:这个孩子很有家教!这个家教二字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谁能够详细说出他们的具体内涵呢?这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之所在!一种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已经融入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的文化传统。

文化人一提到百家争鸣就无比的向往,殊不知今天就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时代了。人们不会担心焚书坑儒的残忍和文字狱的恐怖了。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了。在过去,各大学派之间是个人打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研究儒学的不研究道学,研究道学的不研究佛学,自成体系互不干涉。今天就大不相同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全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任君学习!但是,有哪个人有那么大的本事,能够把如此庞大的知识宝库全部装入脑海呢?

我在和儿子交流的时候告诉他:我读圣贤书,每次的感触都不同。这就是苏秦和曾国藩他们都认为圣贤书他们都会背诵了,结果深入研究以后才大彻大悟的原因。我收集了很多关于圣贤书注释方面的书,即便是今天的大家,对圣贤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乃至于还大相径庭。

读一本圣贤书就要用一生的时间,面对如此广博的文化知识怎么办?对此,通过我几十年读书的感悟,推荐了三大学问两本书。从修心洞察征兆应对变化,这三步曲就基本上可以囊括一个事物的全过程了。把这三大学问作为主攻目标,再旁征博引其他的经典学问,通过两本书来了解时代背景和应用案例,就可以步入中华民族的智慧殿堂,就可以形成一套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把每一个炎黄子孙深深扎根在骨髓里的文化提炼出来,让大家知道这些文化的来龙去脉,让大家知道就是在这些文化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创造了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灿烂辉煌,可以大大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这项工作太重要啦!

对企业管理的启发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有的行业的企业经营场上“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狩猎”、“难得之货”样样俱全。企业苦不堪言,但又无可奈何。

如何才能有效的回避这些不良行为呢?回答是高文化素养的企业文化。

   拥有高文化素养的人,遇到文化水平不高的有钱人,会受到仰慕和佩服;遇到有文化的成功人士,会感到相识恨晚。总之在商业场上体现出高文化素养,就像下围棋时,抢到了“先手”,主动而又顺手。

   高文化素养与学历无关,它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磨练才能形成,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表现,这种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气质”,这个问题很难用语言表述,因为它因人而异,所以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悟。

   寻找一切机会诱导局面朝着能够体现自己和企业文化素养方向发展,一旦对方把“公事公办”变成了“文化交流”,局面就打开了。创造机会的方法有很多,如:一本书、一封信、一件工具、一幅画、汽车、足球、动物、少数民族、建筑、乃至于小孩……。只要能够按照自己专长的任何物品、事件都行。

   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素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全员的文化素养提高了,企业形象就大大提高了一步。遭到别人蔑视的可能性就减小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就可以远离“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狩猎”、“难得之货”的困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