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式营造|国内第一位写《中国建筑史》的人是谁?

 alayavijnana 2017-11-11

第一位写《中国建筑史》的人  


此人非梁思成,非1901年庚子事变后即来到北京实测“紫禁城”并日后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调查古建筑在1924年著作完成《中国建筑史》的日本建筑学之父——伊东忠太。

他叫乐嘉藻。比梁思成大33岁。


在交通极为不便的一个多世纪前,朝廷每三年举办的科举会试让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得以有了一次相聚北京的机会,多少人因为这趟北京之行改变命运。1895年,25岁的乐嘉藻从遥远遥远的老家贵州来到北京赶考,这年他赶上的是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运动。时值中日甲午海战,大清国惨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廷谈判团在日本马关签订战败协议。康有为联合各地赶考举人,提出拒签《马关条约》,主张变法图强。25岁的乐嘉藻意气风发地参与了签名上书,接下来又投身到支持康梁变法维新运动中。此趟北京之行,乐嘉藻还得以认识一位身居要职的贵州老乡,礼部尚书李端棻,而这位李尚书正是那位几年之前利用“职务之便”,将少年中举的梁启超介绍给自己堂妹李蕙仙的李大人。此题外话。


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百日变法维新很快失败,乐嘉藻返回贵州老家,而和康梁密切往来的李大人先是流放新疆,后因病回到家乡贵州……后来的故事就是乐嘉藻会同志同道合的李端棻等人在家乡贵阳办新学、支持革命,还一度担任过贵州省咨议局教育总长等职务。
 
以上是乐嘉藻大致的人生经历,而说到他撰写的中国史上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则纯属个人爱好。在1933出版的这部名曰《中国建筑史》书的绪论中,乐嘉藻讲述了他著书故事,乐嘉藻从小就对房子特别感兴趣,留心各种房子的好坏,觉得自己看过的房子中有十分之三四还不错,而十分之六七在他看来都不怎么样,所以也就经常思考如何改造。而每每又会在一些图画册中看到从未去过的欧洲的建筑物,总是非常服气人家的精巧设计。等到他二十多岁时,就经常为房子做改造的计划书,这事干久了以后呢,攒下一堆各种文字资料,开始也不知留有何用,但就是兴致盎然,也从未想到要给人看。再后来,听说国外还有专门研究建筑的这门学问。而且外国人还研究了中国建筑,书借来一看,甚是不满。再后来,乐嘉藻有了一次公费出国的机会,1915年,他到美国旧金山参观世博会,发现那届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建筑“潦草窳败”(YU第三声,还真能打出这字,窳:很恶劣的意思)“时招外人讥笑”,从此觉得中国建筑学的整理大业,时不我待。
 
此情此状堪同日后的梁思成。但差别是乐嘉藻从不知何为建筑学,自然也从未受任何专业训练。
 

从未受过任何建筑学专业熏陶训练的乐嘉藻,凭借一己之力,开始了他的有关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收集研究。各种图画、照片的收集,各种杂史地志的收集,纯为业余爱好。此事断断续续持续到他年过六十,乐嘉藻才开始将一辈子收集的资料写的零星文字,取出开始整理。他说此时的自己已经“精力衰减,屡作屡辍”,写成了两篇后,害怕自己精力一天不如一天,而这事又实在无法请人帮忙完成,所以就将这两篇东西加以修正,赶紧出版了。

这就是1933年出版的乐嘉藻撰写的《中国建筑史》一书的由来。(图片为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手稿 )。

这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名为《中国建筑史》的书写得怎么样呢?
 
我很好奇地从网上购得一本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只可惜是由“团结出版社”近年再版的版本。此版自作主张地为原书加了很多现在拍的照片,并做很多注解。让我觉得乱七八糟。但剔除增加内容后,首先发现的是书的可爱。乐嘉藻自己手绘了所有的建筑插图,各种小房子、小屋子、小塔,平面的,立体的,还有各种房屋小部件,仿佛挺学术的部件分解图,一笔一画,都没用尺子,太不容易了!!再读书的目录,共十六章,……门、屋盖、斗拱、城市、宫室……分类似有十三不靠的感觉,但读过绪论,知此书诞生过程,故甚为笑纳,且心存敬意。
 
该书出版于1933年。1933年,正是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加盟中国营造学社后,刚刚开始艰苦卓绝的中国建筑古建考察的时候……。书出版后不久,在《大公报》上出现了梁思成的书评文章《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梁思成说,在美国学习的这些年,他在各大图书馆苦苦寻找有关中国建筑研究史料,却难有满意答案。国外一些学者的著作中间或有一些关于中国的东西,但还是没有真正的中国建筑实物研究。
 
“现在洋人们谈起中国建筑来,都还不免隔靴搔痒十年了,整整十年,我每日所寻觅的中国学者所着的中国建筑史,竟无音信。数月前忽得一部题名《中国建筑史》的专书,乐嘉藻先生新近出版的三册,这无疑的是中国学术界空前的创举。以研究中国建筑为终身志愿的人,等了十年之久,忽然得到这样一部书,那不得像饿虎得了麋鹿一般,狂喜大嚼。岂知……”
 
岂知?三十二岁受过正规严格建筑学训练的梁思成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这部甚为不堪的“史”书做了细细的“辟谬”。文章的最后结语——
 
“总而言之,此书的著者,既不知建筑,又不知史,著成多篇无系统的散文,而名之曰“建筑史”。假若其书名为“某某建筑笔记”,或“某某建筑论文集”,则无论他说什么,也与任何人无关。但是正在这东西许多学者,如伊东、关野,鲍希曼等人,正竭其毕生研究中国建筑的时候,国内多少新起的建筑师正在建造“国式”建筑的时候,忽然出现了这样一部东西,至自标为“中国建筑‘史’”,诚如先生自己所虑,‘招外人讥笑’,所以不能不说这一篇话。”
 
哈哈,这就是乐先生毕生的一个梦想,不过嘛,起了一个稍狂妄一点的书名。


第一位写《中国建筑史》的人-转载胡劲草导演草博客(以上文字部分)

胡劲草于2010年导演了《梁思成与林徽因》

当年梁先生书中指出来的乐嘉藻的基本错误


乐嘉藻谁说是第一个把书名写中国建筑史的读物作者,但是他不能算是中国建筑史第一人,乐嘉藻版的中国建筑史直到今天也没有建筑大学作为课程来定位学科教材。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乐嘉藻版的中国建筑史只是业余爱好者的自费出版的建筑类早期不严谨的读物书籍,既没有专业性也没多少系统性。


认识历史,是为了对过去更进一步的认知和明辨,记录与解释是历史类书籍的重要意义。中式营造有必要给大家再次介绍一些古建筑包括那些与类别,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其中包括一些人工用技术营造出来的设施等,像是我们见到古桥,古塔,石窟和人工开凿出来的水利设施及战备防御设施等都被归在建筑类别里,这些都算是构筑物,但是不是广义上的房子(一般意义上的木结构建筑主要是指木结构房屋),如果有人把古桥和石窟及古井等算在一起说是木结构建筑,这样很不准确或者说不对。即使是有的石窟有个石窟木檐头,严格来讲也不能算成木结构房子。木结构建筑就是木结构房子,房子不只是一个面,石窟就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山洞结合宗教信息等,构造核心是在石头山体开凿,没木结构石窟一说。山洞口有个门或是檐头不等于是木结构房屋。


今天的社会很浮躁,如果再有人在网络上高喊目前唐代木结构建筑已经发现第七个了或是第八个了,大家也思考一下,真要有人把石窟檐也加上喊出来已发现第九个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估计也就是跟乐嘉藻一样是个业余爱好者级别的网络谣传信息罢了。写的人把无知当勇敢,看的人要把笑话当知识那可就是错误了。


古代木结构建筑常见的分类:
有: 宫、殿、门、府、衙、埠、亭、台、楼、阁、寺、庙、庵、观、阙、邸、宅等。 





丨中丨式丨营丨造丨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注:本文由中式营造(ID:Chinese-Construction)整理编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