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运城盐业盐商与当地社会

 殷商遗民937 2017-11-12

  位于山西省南部的运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盐务专城。本文欲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明清时期运城盐业的发展、盐商的崛起及其与地方社会的关联与互动。

元末鉴于盐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山西南部的解州和安邑之间建设城池,因其为盐运使所在地,所以命名为运城。明清时期得益于政府政策的调整,盐业经济迅速发展。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运城的城市功能也愈加齐全。这时的运城已成为“天下赋税渊源、巨富云集”的繁华城镇。

运城盐业经济的发展使得这座盐务专城在其人口结构方面和周边的农业区有极大的差别。运城初建城时人口主要是官吏兵丁。此后,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当地的人口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按其经济状况大体可分为:上等人户主要包括纲总、大坐商、大粮商、缙绅等;中等人户主要包括:小坐商、斗户、揽户、牙人等;下等人户的主体主要是盐丁。上述这三种人主要都是围绕池盐的生产和运销而活动,有着大致类似的经济利益,并逐步形成城市人口共同体。这与它所隶属的解州府安邑县是完全不同的。

盐业的发展同时丰富了盐文化的内涵。至今在盐池附近还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池神庙、禁墙、哑姑泉、牛家院的摩崖石刻、蚩尤城等。盐业的发展也使得运城这一带的民间文学、民间俗语、民间信仰等都带有咸咸的“盐味”。 盐业的发展使得盐运使有财力支持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盐商的崛起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早在元朝时运城就设有运学,其创办人多为盐运使,其正常运行则多依赖于盐商的资助。正是由于盐业的发展以及盐商队伍的壮大才使得运城成为河东地区教育文化中心。

盐业的发展和盐商的崛起为运城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明清时期运城创办了名目众多的慈善机构,如:养济院、同善义园、粥厂、养病所、同善局等。这些慈善机构多由盐运使创办,其运营多依赖于盐商的资助。 明清时期运城盐业的发展和盐商队伍的壮大对运城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