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抚州

 曹国书馆 2017-11-12

        金溪县是江西省抚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为临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金溪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素有“象山故里、江南书乡、华夏香都”之称。历史名人有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号象山,南宋教育家、思想家与朱熹齐名,被誉为'百世大儒',是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

        南宋之后,金溪被誉为“理学名教之区”。谓之“理学儒林裒然冠江右、忠贤相望,人文竟爽”,大有读书藏书之风,以致萌生了刻书业。浒湾的书铺街在明清时期成为江西雕版印书的一个中心,产生了“临川才子金溪书”这句民谚,“金溪书”成为了赣东地区的一个文化品牌。据北京琉璃厂有关文献记载,最早在琉璃厂摆摊售书的就是江西金溪人。清嘉庆道光间京城书肆也多为金溪人所开。
        余氏大文堂,为竹桥贡生余钟祥兄弟于嘉庆年间开设于浒湾镇。竹桥读书风气浓厚, “覃思博览,寒暑不辍”。在竹桥村也有江西雕版印书的作坊。

        竹桥古村位于金溪县县城北十公里,古时金溪至东乡大路挨村而过,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盛产稻谷。

        村前的“锡福庙”。


        “锡福庙”后有一棵四人合围的大樟树。


       这小公仔大白天的还打鸣呢!是在欢迎偶们吗?


        通往村子的石板路,一看就是年代久远。中间凹陷,据说是独轮车经常过往而形成的。


        还未进村就能看到青砖砌成的房子,走近看貌似空斗墙,但不是开砖。其砖要比江浙一带的大一号。


        在村前空地上立有村中古建筑的图片。


        远看这总门楼还是有点特色的。




        总门楼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围都有石栏杆围成的多边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


品字井的其中一口。


静夜思


唐朝诗人 李白 字太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易被错误理解。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青石板上的凹槽清晰可见。


        这一看就是一大户人家,转过来就看到了简介的牌子,来头还不小呢。


        中门楼前的空地上,清晰可见用青石板铺就的一个“本”字,门楼后有一个'人'字。本着,根也。这个'本'字告诉一代代的竹桥人,不管在外读书做官,还是经商致富,你的'根'都在这里。落叶要归根,人不可忘本,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所在。因为这个“本”字家族才有一种亲和力,民族才有一种凝聚力“人”和'本'二字联在一起,大概竹桥先人已经意识到'以人为本',而且谆谆教诲教育后人不要忘记这一祖训吧。


        古人对于文化是绝对敬仰甚至敬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子是圣人,建文庙顶礼膜拜不消说,即使考中个举人也是文曲星下凡。就连能够识得几个字、能说几句之乎者也的人,也可以尊称为读书人啦!

        古人对文化的敬畏真是到了另今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古人的笔记中常有人们对惜字的记载:每当夜幕降临,总会有些身背贴有“敬惜字纸”的纸篓、手持火钳的人出现在大街小巷,他们细心寻觅,把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纸钳入纸篓。最后走到尖塔式的惜字炉旁,把捡来的字纸倾入炉中进行焚烧,然后小心地将纸灰盛入锦囊,待到黄道吉日,风和日丽之时,把纸灰撒入大江大河。


         孙中山北伐时任先遣军军长的余地山先生的家就坐落在此,现在故居保存完好。


       余地山是两次被授予少将军衔,去世后被追授予中将军衔。




        其子余秀峰今年80岁,现一人居住在此,以编制手工为生。


        余秀峰老人心态很好,四书五经样样精通,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在和我们谈起将士后代,依靠自食其力,编织菜篮等维继生活时,显得很淡定。正如他写在墙上这一幅字一样,“看得破跳得过世事如浮云,养性修身这还不错。”


        古时的小脚女人,从一个单梯上下,可想其难度!

        这些房子建造时都留有猫狗洞呀!


        踩着青石板铺设的巷道,来到两排清代建筑前,一排是八家连成一体的,一排是十家连成一体的,因而分别叫八家弄、十家弄。房屋四围均以清一色的长2米、宽0.5米的青石板为墙裙,高约2米,既牢固又美观。房内结构大多为上下两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可采光,下可排水,还有可遮挡阳光的滑床。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门壁、门柱、窗棂、圆鼓形石磉、坊头、楦板、天花板多用镂花雕绘,令人叹为观止。每排民居均设有总门、巷门、大门和侧门(即耳门),侧门相通,家家可相互往来,一眼望去,甬道幽深。房前屋后均开有半人深的排水沟,天井和屋外流出的水,经过排水沟自北向南流入村里七口池塘。这七口池塘,大小不一,全由石块围砌,中间一池塘稍大,名叫月塘,其余的六口,分散围绕着月塘而形成众星捧月之状。



        古时的工艺真的很精湛。


        这个难道是司马光砸掉的那口缸吗?


        这张床雕刻工艺不是太复杂,但是木质是花梨木的。


        村子里还分布着众多公益性建筑,如有祠堂六座(文隆公祠、文林第、镇川公祠、仲和公祠、步云公祠等)、怀仁书院、大房二房三房书院、养正山房、苍岚山房、公和堂、和善堂等等。其中最具价值的是镇川公祠和养正山房。镇川公祠乃竹桥人延师教子之所在,抗日战争期间,金溪一中曾迁于此,后一直为竹桥完小所在地,直到1993年才搬出。镇川公祠大门两侧有两小门,左为“植桂”门,右为“培兰”门,寄意在此培植出的人才希望有兰桂流芳式的人物。大门对面的照墙上,嵌有一长方形石匾,上书“对云”两个遒劲有力的行书字体,上下落款分别是“乾隆丁丑年”和“曹秀先书”两行行书小字,并有篆刻图章两枚,此乃曹秀先在金溪遗留的唯一墨迹,弥足珍贵。据史料记载,曹秀先(1703—1784年),字恒所,号地山,江西新建人。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晋礼部尚书。养正山房乃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位于仲和公祠右侧,进门为一大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隆时期书板盈架,解放后刻板被毁。据竹桥村家谱记载,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卖书,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搜罗古籍,江西雕版印书以金溪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后来,余仰峰又回到乡里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可以说是竹桥人开了金溪雕版印书之先河,养正山房即其遗址之一。


        周建屏(1892-1938),原名宗尧,字兴唐、兴堂,曾用名子炎,江西金溪县双塘镇的左源村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转战、作战,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


        正巧碰上金溪县文物局的领导陪同客人参观竹桥古村。


        淳朴民风。


        碾子。


        竹桥村钟灵毓秀,受良好的风尚和道德熏陶,曾经孕育出不少优秀人才。有康熙时任山东齐东(今邹城市)知县的余为霖,在任上抗旱救灾,革除弊政,体恤民众,政绩显著,亦勤于读书著述,著有《石松堂集》等。乾隆时期有个读书人余壁恒,幼有才名,师从李绂,但久考未中,教书40余年,73岁时仍和诸生参加乡试,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顽强拼搏精神。民国初期,村里先后有两人出国求学。一个是余地山,毕业于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炮兵科,参加过湖口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北伐时任先遣军军长,逝世后追封为陆军中将。一个是余慈舫,毕业于北平陆军学校,后出国求学,回国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加入革命团体组织——湖北“振武尊心会”,以“神州一怪”的笔名在《商务日报》、《大江日报》发表文章,为革命大造舆论,后担任辛亥革命后第一张革命报纸《大汉报》编辑,被袁世凯的爪牙段芝贵杀害于汉口满春园,年仅31岁。土地革命时期,赤卫队长余益善、农会主席余佛生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纵观竹桥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其先人有诗赞曰:“山环水抱画图中,托地开基论祖功。百亩桑麻千亩稻,万家灯火一家风。须知守旧存忠厚,亦能维新说异同。世代衣冠常簇簇,云天极目仰文隆。” 


        爸爸去哪儿4也到竹桥村拍摄了。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对古村落的修缮和保护,保留一点老祖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能让学者可以去探寻古时的人文文化和历史根源。


        2016年11月3日到金溪县竹桥古村,偶在古村也留个影,不枉到此一游。
        文字:部分来自网络
        音乐:小曲儿--《爱莲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