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的父母们,已经开始逐步接受“富养”孩子的理念,因为在适当的能力范围内,富养出来的孩子性格会更好,格局会更高。 但一说到孩子的富养,很多父母都会因为自己微薄的收入和有限的见识而担心,即便是对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也不知道到底够不够。 但是其实,这种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效焦虑。因为影响孩子性格发展的,不止生他养他的家长,还有长时间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有人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为什么老师的一句话,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呢?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突触修剪”。 一直以来,我都小心翼翼的抚养布克,0至6岁的早期教育,我做足了功课,布克的整个幼儿阶段很顺利地渡过了,养成了爱阅读,爱思考,基本会照顾自己的良好习惯。 进入小学阶段,我对布克的教育一直在吃老本,显得有些吃力。究竟要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的人呢? 虽然一直把德育和性格放在首位,国学经典一直在坚持读着,生活中也处处在言传身教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布克也对阅读的兴趣一丝不减,但我总觉得布克的生活缺点什么。 坚持不懈的阅读,是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教育类、心理类书籍,我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
这句话通俗来说就是孩子的大脑活动在小的时候都是活跃的,你经常刺激孩子什么方面的潜能,控制什么潜能的突触就会被保留下来,而其余的就会被去除。 突触修剪对孩子来说及其重要,家长有时候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老师和身边的同龄人对孩子潜能的刺激远远大于家长。 在《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一书中说:只要存在过量的突触,大脑就能保持最大程度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多样性。 孩子童年时期所有的活动,都可能决定孩子大脑中哪些突触链接得以保留,进而决定大脑将以何种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 通俗来说就是小的时候,孩子的大脑被开发的越多,刺激的越多,对他的成长越有利,它的人生会越轻松。 找到了思路以后,我开始给布克读读世界地理,自然科学等书籍,也注意挑选学校的老师是否只在意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教育,甚至考察整个学校教学氛围能不能让布克有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 当然用得着,6-13岁,整个小学阶段, 是培养孩子志向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就要抓住孩子突触修剪的关键阶段,给孩子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输入,才能树立孩子远大的理想。 从今天起,你是不是也该校正了你的引导方向呢? 如果你嫌麻烦,别急,我为你构建了一个课堂: 小象科学课 小象科学课是象爸象妈为6-13岁学生定制的系列科学课。老师均为斯坦福、麻省理工、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博士、教授。幽默的语言、新奇的内容让孩子们沉浸其中,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与同学面对面PK,感受同龄人惊人的知识水平。 |
|
来自: xulangmang > 《教子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