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以为陪孩子出个国,参加个夏令营孩子就能开阔眼界? | 象妈分享会

 xulangmang 2017-11-12




80、90后的父母们,已经开始逐步接受“富养”孩子的理念,因为在适当的能力范围内,富养出来的孩子性格会更好,格局会更高。


但一说到孩子的富养,很多父母都会因为自己微薄的收入和有限的见识而担心,即便是对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也不知道到底够不够。


但是其实,这种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效焦虑。因为影响孩子性格发展的,不止生他养他的家长,还有长时间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有人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大文豪司各特,不仅对英国小说史有划时代的影响,对当时的俄国、法国、美国文坛也激发的新动力,这样一位优质的成功者,成绩却难以入目。


身染小儿麻痹症的他,右脚行动不便,身体孱弱,几次重病差点丧命,本来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绩不如人便成了「学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礼貌,爱缺课,学期末的评语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师知道,他虽然厌恶功课,但对读书却充满兴趣而给予鼓励,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成名后的司各特曾回小学的母校参观,感触良多的问学校老师:「现在学校成绩最差的孩子是谁?」 他学习当年看重他的那位贴心老师,告诉那位红着脸的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我当年也跟你一样,成绩很差,不要灰心」,说完并从口袋掏出一枚金币送他。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司各特的身上应验了,他最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当了执业律师。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话也能改变别人的一生。


为什么老师的一句话,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呢?


突触
修剪理论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突触修剪”。


一直以来,我都小心翼翼的抚养布克,0至6岁的早期教育,我做足了功课,布克的整个幼儿阶段很顺利地渡过了,养成了爱阅读,爱思考,基本会照顾自己的良好习惯。


进入小学阶段,我对布克的教育一直在吃老本,显得有些吃力。究竟要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什么的人呢?


虽然一直把德育和性格放在首位,国学经典一直在坚持读着,生活中也处处在言传身教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布克也对阅读的兴趣一丝不减,但我总觉得布克的生活缺点什么。


坚持不懈的阅读,是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式,经过大量阅读教育类、心理类书籍,我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


真正开始于8、9岁直到青少年后期才停止的大脑生长的主要活动是突触修剪(pruning)。据推测,在这一过程中,较少使用的突触被去除而经常使用的突触得以保留。


这句话通俗来说就是孩子的大脑活动在小的时候都是活跃的,你经常刺激孩子什么方面的潜能,控制什么潜能的突触就会被保留下来,而其余的就会被去除。


突触修剪对孩子来说及其重要,家长有时候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时候,老师和身边的同龄人对孩子潜能的刺激远远大于家长。


在《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一书中说:只要存在过量的突触,大脑就能保持最大程度的可塑性和发展的多样性。


孩子童年时期所有的活动,都可能决定孩子大脑中哪些突触链接得以保留,进而决定大脑将以何种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


通俗来说就是小的时候,孩子的大脑被开发的越多,刺激的越多,对他的成长越有利,它的人生会越轻松。


找到了思路以后,我开始给布克读读世界地理,自然科学等书籍,也注意挑选学校的老师是否只在意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教育,甚至考察整个学校教学氛围能不能让布克有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


也许
你会问,用得着这么麻烦吗?


当然用得着,6-13岁,整个小学阶段, 是培养孩子志向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就要抓住孩子突触修剪的关键阶段,给孩子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输入,才能树立孩子远大的理想。


从今天起,你是不是也该校正了你的引导方向呢?


如果你嫌麻烦,别急,我为你构建了一个课堂:

     小象科学课


小象科学课是象爸象妈为6-13岁学生定制的系列科学课。老师均为斯坦福、麻省理工、清华北大等国内外名校博士、教授。幽默的语言、新奇的内容让孩子们沉浸其中,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与同学面对面PK,感受同龄人惊人的知识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